回覆列表
  • 1 # 愛我中華護我長城

    第一:韓信的師父是尉繚,這個尉繚以前是秦國的國尉,精通兵法,是一個軍事理論家,但他認為秦始皇缺乏仁愛之心,因而多次逃離秦國,後來也不知所蹤。

    第二:韓信的老師為李左車,此人曾經輔佐趙王歇,後來成為韓信的謀士。但這個說法可信度不高,缺乏史料依據,因而不太可信。

    第三:韓信無師自通,乃是天生的軍事奇才,所有的謀略都是自己悟出來的,等到合適的機會和屬於自己的舞臺,自然就爆發了強大的能量,這個說法也被大多數人所認同。

  • 2 # 朝飛暮卷

    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要比千軍萬馬重要的多,這一點從劉邦身上就能體現出來。他本是亭長出身,本就不會打仗,要不然也不會被項羽打得找不著北了。可後來劉邦能夠以劣勢戰勝項羽,離不開大將軍韓信,此人就是一用兵奇才。我們先不談他在政治上的愚鈍,只說在行軍打仗,中國歷史上能夠和韓信這種軍事統領並肩的人沒有幾個,能夠留下他那樣優秀戰績的人也沒有多少。但如果仔細研究一下韓信的履歷,就會發現他在剛開始的時候和劉邦等人是差不多的。

    落魄貴族出身的韓信還不如劉邦,當初的他就是一隻混吃等死的鹹魚,認識他的人幾乎都討厭他,就連吃飯也是靠鄰居救濟。這樣一個人很明顯和乞丐沒有什麼區別,並不是說乞丐有多差,只不過早期的韓信就是如此落魄。讓韓信下定決心翻身的事是胯下之辱,他因為喜歡佩劍被一個屠戶羞辱,屠戶給韓信選擇:要麼拔劍殺了他,要麼從他的胯下爬過去。

    當時的韓信選擇了後者,自此之後,他決定要成為一個有夢想的人。項梁起義之後,韓信果斷投入他的帳下,成了一名小兵。項梁去世之後,韓信又繼續跟著項羽,可他多次謀劃,項羽都不採用,韓信遭到了極大的打擊,於是乾脆跳槽到了劉邦這邊。

    和蕭何相識之後,蕭何大為讚歎其能力出眾,所以多次向劉邦舉薦此人,不過劉邦當時並不相信,只是讓韓信搞後勤。將領們一名又一名逃跑,韓信覺得自己在這裡根本就沒有出頭之日,於是就開溜了,這才有了“月下追韓信”的佳話。

    劉邦耐不住蕭何的多次推薦,終於同意讓韓信當大將軍,還給他辦了隆重的儀式。其實對於這個舉動,劉邦還是很不樂意的,畢竟韓信在此之前並沒有帶兵打過仗,他自己雖然戰績也不怎樣,但好歹也是打過仗的人。好在韓信並沒有讓他失望,一招就將章邯措手打的措手不及。後來又運用各種花哨的打法,諸侯國在他的攻擊之下,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

    韓信在成為大將軍之前的確沒有實戰經驗,那為什麼一經實戰就幾乎是戰無不勝呢?在大家的意識當中,優秀的將領往往是身經百戰,從底層軍官慢慢爬上來的,韓信的確是看過不少兵書,但也是紙上談兵而已,但是他卻並沒有和趙括的下場一樣,到底是何原因呢?

    首先,韓信心理學學的不錯,無論是迷惑章邯,還是替自己開脫罪名,韓信都巧妙地利用了別人的心理需求,比如身為秦人的章邯肯定不相信韓信能夠翻過秦嶺來搞偷襲,比如,士兵們只想活命,所以只得玩命殺敵。幾乎所有的名將都能夠摸清敵人和士兵的心理,韓信也不例外。

    再者,韓信會學習前人的經驗,而且會將理論知識間接運用到實踐當中,趙括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從這兩個角度來講,韓信能夠戰無不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3 # 小蘿談談吧

    無業遊民出生落魄的韓信,沒有帶兵經驗為何能戰無不勝?

    這個就涉及到古代的教育問題,古代的人從小接受教育,並不是像現在這樣,主要是學習文化知識。

      古代科舉以前的教育是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接受的是比較全面的教育,所以能文能武,史書中記載韓信總是配著一把劍,應該是有一些武力值的,這是韓信能夠帶兵打仗的基礎。

    還有韓信微時貧無行,不能擇為吏,曾接受亭長夫人的白眼,漂母的數落,家鄉少年的胯下之辱,投奔項梁,項羽,都沒得到重用,在劉邦的營地差點被殺了,算是嚐盡了人間冷暖,達到了司馬遷所說的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想這段受屈辱冷落的經歷,讓韓信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大增,形成了自己的帶兵打仗思路。

      所以當劉邦問他有何所賜教時,韓信能把項羽和劉邦分析的很透徹,真是入木三分。打仗除了神勇,還要有戰略戰術思維,因此韓信以後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等經典戰役,都是他思考的結果,這是他的生活經歷帶給他的,當然不能否認,韓信確實有一定的帶兵打仗的天賦。

  • 4 # 妙趣侃歷史

    為何?一個人的某種神奇能力可能是上天恩賜的?或者別人給予的?怎麼可能!這主要源於韓信的個人能力和成長環境。秦末亂世,時勢造英雄。個人覺得最主要有一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韓信極強的心理素質

    你能想象在2000前的小街道上,人不多,一個落寞少年揹著劍,孤單寡言,窮酸潦倒。時不時還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和兇悍的屠戶之子的欺辱。不被項羽重用時,就亡楚歸漢,仍不被用,就再亡。

    即使是滿臉寫著“失敗者”的符號,他也滿懷希望對漂母說:“吾必有以重報母”。在鑽褲襠時,他沒有選擇“士可殺不可辱”,而是選擇活著鑽過去,就是這樣的內心小驕傲的年輕屌絲,後來導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鬧劇,從此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韓信帶兵能力優秀最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抗打擊能力,且在強壓中充滿希望,認真為自己的一鳴驚人最準備。

    第二、韓信有強而敏銳的洞察力

    秦末天下大亂,群雄揭竿而起,韓信仗劍而從項梁。項梁去世後,又投奔項羽,雖然未得到重用,但這說明韓信對當時的局勢分析是很到位的,秦必亡,項羽確有霸王之才。

    未得重用後,他有意投靠劉邦,分析楚漢形勢,對比雙方兵力,領導者能力等等。隨時準備和劉邦集團的高管會面與談話,爭取機會,最終打動蕭何,並以一次優秀的談話通過了劉邦的面試而拜將。

    韓信能夠戰無不勝是因為對周圍環境敏銳的洞察能力,對對手實力的瞭解,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第三、春秋戰國、秦統治時期,戰事頻繁,戰爭例項多,成功源於思考。

    讀《史記·淮陰侯列傳》我發現,韓信平時真沒什麼事情做,不能做官,不能經商,也不去種地,卻總是喜歡在淮水釣魚。釣魚這件事,不是一般人可做啊,必須有耐心,有恆心還要細心才能有所獲。

    那個年代,江河裡的魚蝦應該不少,但是韓信仍然餓著,靠漂母的施捨度日。可見韓信釣魚不認真,他只是在河邊安靜思考一些事情。他窮但有大把的時間去分析曾經的戰事,在以往的戰爭中找相似、找差異,找規律,順便把自己也帶入聯想。

    韓信的戰無不勝在於思考,他一無所有時候,他用大量的時間去發散思考戰爭,比如政治形勢,戰略佈局,基本資源以及用人之道。有興趣可以瞭解他最著名背水之戰。

    第四、韓信應該是有學兵基礎的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介紹韓信說其“不得推擇為吏”“好帶劍”“以高敞,其旁可置萬家之地葬母”來看韓信是沒落的貴族。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公元前221年,韓信出生在公元前231年,時間上也是對的沒落貴族人設的。

    貴族男兒最重視的就是教育,尤其是對男兒軍事上的教育。比如之前的貴族王翦有兒子王卉;蒙驁家有兒子蒙武孫子蒙恬蒙毅;趙奢家的趙括都是熟讀兵書,項羽也是跟隨項燕,項梁學書,學兵,學劍。

    韓信在年幼時,應該是有受過關於兵法的啟蒙教育的,不會是目不識丁,更不會一點不懂戰爭。所以,韓信的戰無不勝在於積累。

    小總結

    任何成功都發生在有準備的人身上,韓信的戰無不勝源於他的自信,他的不懈努力,不斷思考,不斷地自我肯定。只要有一顆不怕受傷的心,以好奇的態度瞭解並思考我們現狀,下一個成功的就是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春期女性生理期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