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塞維茨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裡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裡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列寧稱他為“一位非常有名的戰爭哲學和戰爭史的作家”。 然而,作為唯心主義者的克勞塞維茨,把他國家的政治視為整個社會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發展動力就是階級鬥爭。他認為戰爭只不過是對外政策的繼續,而沒有認識到戰爭同對內政策的聯絡,把政治與經濟、政治與社會制度、政治與階級鬥爭割裂開來。由於他沒有揭示出戰爭的社會性質和階級本質,所以在他論述具體戰爭時,就無法闡明戰爭的侵略性或正義性。克勞塞維茨認為“每個時代均應有其特定的戰爭”,軍事學術的變化是由“新社會條件和社會關係”引起的。這些判斷是正確的。但他並不理解究竟是什麼決定了軍事學術的發展,所以他對這一點的解釋是相當矛盾的。克勞塞維茨在研究軍事學術理論及其組成部分--戰略學和戰術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對軍事學術中的“永恆的原則”,認為戰爭現象是不斷髮展的。同時,他又否定在軍事發展上存在規律性,並且斷言“戰爭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是一個充滿不確實性的領域”。克勞塞維茨是第1個在西方軍事科學中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儘可能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克勞塞維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勝作用,這也是他對軍事理論的重大貢獻。克勞塞維茨認為,主要精神力量是: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於克勞塞維茨沒有弄清戰爭的社會本質和民眾在戰爭程序中、戰爭結局中的決定性作用,過分地誇大了統帥的作用,因此他就無法認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克勞塞維茨死後出版的著作,構成了西方軍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完整階段。後來的西方軍事思想家甚至利用克勞塞維茨一些矛盾的觀點,為軍事思想中的反動論點進行辯護。西方把克勞塞維茨捧為“空前絕後的軍事經典作家”,大肆宣揚克勞塞維茨關於誇大個人作用和認識戰爭充滿偶然性因素的觀點,特別是鼓吹他那種有關戰爭殘酷無情的思想,為強者國家有權採用最野蠻的武力方式作辯護。這些觀點在德國反動軍隊中,特別是在法西斯專政時期盛行。一些現代西方思想家仍然推崇這些觀點,竭力證明,帝國主義集團挑起和進行的戰爭和武裝衝突,與剝削階級的侵略政策毫不相干,並且把這些戰爭說成是“全民”的戰爭,甚至美化為“革命”的戰爭。現代帝國主義軍事思想界竭力使克勞塞維茨理論遺產中的錯誤論點,適應他們今天的需要,這就證明了西方軍事思想的侷限性。
克勞塞維茨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裡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裡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列寧稱他為“一位非常有名的戰爭哲學和戰爭史的作家”。 然而,作為唯心主義者的克勞塞維茨,把他國家的政治視為整個社會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發展動力就是階級鬥爭。他認為戰爭只不過是對外政策的繼續,而沒有認識到戰爭同對內政策的聯絡,把政治與經濟、政治與社會制度、政治與階級鬥爭割裂開來。由於他沒有揭示出戰爭的社會性質和階級本質,所以在他論述具體戰爭時,就無法闡明戰爭的侵略性或正義性。克勞塞維茨認為“每個時代均應有其特定的戰爭”,軍事學術的變化是由“新社會條件和社會關係”引起的。這些判斷是正確的。但他並不理解究竟是什麼決定了軍事學術的發展,所以他對這一點的解釋是相當矛盾的。克勞塞維茨在研究軍事學術理論及其組成部分--戰略學和戰術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對軍事學術中的“永恆的原則”,認為戰爭現象是不斷髮展的。同時,他又否定在軍事發展上存在規律性,並且斷言“戰爭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是一個充滿不確實性的領域”。克勞塞維茨是第1個在西方軍事科學中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儘可能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克勞塞維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勝作用,這也是他對軍事理論的重大貢獻。克勞塞維茨認為,主要精神力量是: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於克勞塞維茨沒有弄清戰爭的社會本質和民眾在戰爭程序中、戰爭結局中的決定性作用,過分地誇大了統帥的作用,因此他就無法認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克勞塞維茨死後出版的著作,構成了西方軍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完整階段。後來的西方軍事思想家甚至利用克勞塞維茨一些矛盾的觀點,為軍事思想中的反動論點進行辯護。西方把克勞塞維茨捧為“空前絕後的軍事經典作家”,大肆宣揚克勞塞維茨關於誇大個人作用和認識戰爭充滿偶然性因素的觀點,特別是鼓吹他那種有關戰爭殘酷無情的思想,為強者國家有權採用最野蠻的武力方式作辯護。這些觀點在德國反動軍隊中,特別是在法西斯專政時期盛行。一些現代西方思想家仍然推崇這些觀點,竭力證明,帝國主義集團挑起和進行的戰爭和武裝衝突,與剝削階級的侵略政策毫不相干,並且把這些戰爭說成是“全民”的戰爭,甚至美化為“革命”的戰爭。現代帝國主義軍事思想界竭力使克勞塞維茨理論遺產中的錯誤論點,適應他們今天的需要,這就證明了西方軍事思想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