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作為物流領域的高精尖類別,有著普通物流的共性需求,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特殊需求。就是說冷鏈物流要麼就做好,要麼就不要做,如果不是實時資料上傳,中間做手腳的方式真的太多了。
從技術層面來看,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冷鏈物流的變革的實現提供了可行性基礎。智慧化、自動化、資訊化是方向,這與物聯網技術的鋪展願景不謀而合。
因冷鏈物流密切關聯民生,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等重中之重的問題,也在迫使政府作出政策響應,進而倒逼冷鏈體系的自我完善和演進。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現,新《食品安全法》幾經修改。修改後的食品安全法將對食品安全從生產、運輸、貯存、銷售、餐飲服務等各環節實施最嚴格的全過程管理,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完善追溯制度,加大監管處罰力度。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初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部署推動冷鏈物流行業健康發展,保障生鮮農產品和食品消費安全。《意見》提出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應用為支撐,以規範有效監管為保障,構建“全鏈條、網路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
冷鏈物流從廣義上來講,是指對某些特性的承運貨物(如生鮮產品、溫敏藥物等),採用特定低溫保鮮控制,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其超溫活性消耗,保證品質。它不止是一個“運輸”的過程,更像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系統,其範圍可涵蓋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配送、銷售等全程,以預冷、製冷、冷藏、冷凍和保溫等為基本技術構成,它們環環相扣、綜合協作,形成了完整的冷藏服務供應鏈。
如果這個冷供應鏈尚未健全,那麼在和時間賽跑的過程中,必定遇到了諸多實際難題,暴露技術短板和能力斷鏈。其實,斷鏈只是一個現象,其背後是該鏈的技術含量低、成本高、推廣力度差、從業者意識不足、商業模式不成熟等。
1.環節斷鏈。
上文提到冷鏈不止是運輸那麼狹隘,產品在收集過程中的預冷、加工技術等先進物流技術創新、運輸最後一公里的低溫保溫、銷售中的低溫保溫.......以上環節的銜接,都是常見的斷鏈重災區。任何一環節的缺失都將給貨品的質量帶來巨大隱患。
中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技術和模式確實與國外存在很大差距。這背後反映的:模式上,是市場分工不夠明確,各環節難以有效銜接。技術上,缺乏裝置基礎和創新技術,如預冷技術、加工技術,技術門檻和成本雙高,妨礙了普及和推廣,無法推動實踐和創新(第2點詳解)。
對比美國冷鏈物流市場,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而中國冷鏈物流專業化的分工尚未形成,大部分冷鏈物流企業同時為客戶提供分揀、配送、倉儲、加工、甚至維修的一攬子服務。如海航冷鏈除了冷鏈物流業務以外,還同時銷售商品;黃興冷鏈同時經營低溫倉儲、配套服務、冷鏈運輸、預處理及裝卸等業務;中冷物流及小田冷鏈提供運輸及倉儲雙項服務。
建立明確的市場分工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只有專業性才能同時保證每個環節的高質量運營,讓整個冷鏈鏈條執行有據可依、有證可查。
2.技術斷鏈打擊面很廣,如各環節的監管中,效率和精準度普遍雙低。
舉個栗子,在冷鏈運輸環節,很多企業採用人工用溫度計來測溫,手動記錄數值,冷鏈效率和質量水平較低。在一些物聯網解決方案中,智慧裝置的精準度、網路的靈敏度、資料的完備程度仍然差強人意,無法實現全程全面的靈敏監測、靈動控制。
3.標準斷鏈也是一大蹇足。這與中國資訊化基礎薄弱、標準化缺失有關。物流資訊腳步亦層次不齊,不同物流資訊系統的介面成為制約資訊化發展的瓶頸,導致企業間、平臺間、組織間很難實現物流資訊的互聯互通、“各自為政、圈地服務”情況較為普遍。在政策的指引下,由行業逐漸摸索並建立其一整套物流行業實事標準,補齊制度和標準缺陷,實為智慧物流、智慧冷鏈的迫切功課。
4.冷鏈物流產業鏈不穩固也是一個綜合難題。上文已經提到,冷鏈物流不是一個孤島,也不是一條鏈,而是一張關係政府、民生、企業、消費者的大網。換言之,其參與者的成分之雜決定了該產業升級的全方位難度。冷鏈物流的升級也應照顧到上述四大參與角色的各自訴求和綜合體驗,即,資訊升級,為各大角色提供便利介面:
對於政府監管部門,承擔著監督、管理職責, 需瞭解冷鏈流通中全部資訊、以及與冷鏈物流企業便利溝通的平臺;
對於冷鏈相關企業, 要掌冷鏈動態資訊, 並能便捷地將資訊共享給上下游企業;
對於最終消費者, 需透過溯源渠道來了解冷鏈火拼的安全和新鮮度,便捷查詢。
綜上所述,冷鏈物流具備開掛般的的爆發態勢,但仍需腳踏實地解決當前存在的資訊化綜合難題。因此,張開雙臂擁抱物聯網成為最主流的選擇。
冷鏈物聯網以優勢贏趨勢
上文中,我們梳理了冷鏈物流的自身趨勢和問題,這是冷鏈物聯網能夠結合的基礎,即,物聯網技術因上述難題的存在才找到存在感。它存在冷鏈物流各個環節裡,滋養它,最佳化它,激發它。
首先,是冷鏈裝置的升級。
取代傳統冷鏈裝置=黑冰箱匣子的情況,智慧冷鏈裝置應具備實時監測、實時資料的功能,讓貨品可溯、可查、可控是冷鏈物流從業者的普遍追求。這離不開感測器技術、RFID、晶片、紅外等物聯網底層技術的突飛猛進,讓貨物的資訊(物理和生物資料)、環境的狀態、車輛和位置資訊(GPS)等等的獲取變為可能。
這一冷鏈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增加冷鏈物流透明度,一方面提高倉儲、運輸和配送的運作效率,從人工走向自動化;一方面,可有效控制損耗率,及時將損耗商品進行處理,避免產生嚴重後果,從而把控產品質量,提升競爭力。
其次,是冷鏈運營的升級。
冷鏈物聯網在智慧基礎設施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其管理、通訊、控制等運營手段。主要體現在物聯網通訊層和物流網路的智慧統籌規劃。通訊方面,為萬物互聯而生的物聯網通訊技術層出不窮,除了蜂窩網路,在特定範圍內選用NB-IoT網路的案例越來越多。另外,5G的出現也為這項高精尖應用提供了一個選項。
更強大的運營升級則是透過GIS、GPS和通訊技術來綜合規劃配送路徑,實現配送路徑的科學規劃,降低企業成本。冷鏈物流在物聯網技術支援下實現全供應鏈資訊共享,降低各環節庫存成本,提升冷鏈物流效率,一方面保障新鮮度等使用者體驗,一方面降低損耗成本,實現運營升級。
另外,是冷鏈平臺化。
上文提到,冷鏈物聯網產業實則為一張網,這張網節點眾多,資訊共享和互通、上下游參與方之間的整合非常重要。對此,物聯網正是用平臺的架構來解決這一難題,加速商業模式的成熟。冷鏈物聯網平臺為各層參與者提供便利介面:
冷鏈裝置所收集的資料(貨品資訊、環境資訊、監控資訊、庫存資訊、車輛路徑資訊等),將透過網路傳輸至平臺,實現監測和分析的基礎;
平臺應用層透過角色化的入口,將以豐富的物聯網創新應用對資料進行各取所需的利用。如,對於消費者,提供可溯和安全性的應用服務;對於上下游合作伙伴(如電商),提供實時訂單和供需動態的資訊服務;對於監管部門,提供全面資料統計的服務;對於物流企業,提供統計類及監測異常等資訊,並觸發報警和控制機制,及時切斷隱患。
冷鏈物流作為物流領域的高精尖類別,有著普通物流的共性需求,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特殊需求。就是說冷鏈物流要麼就做好,要麼就不要做,如果不是實時資料上傳,中間做手腳的方式真的太多了。
從技術層面來看,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冷鏈物流的變革的實現提供了可行性基礎。智慧化、自動化、資訊化是方向,這與物聯網技術的鋪展願景不謀而合。
因冷鏈物流密切關聯民生,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等重中之重的問題,也在迫使政府作出政策響應,進而倒逼冷鏈體系的自我完善和演進。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現,新《食品安全法》幾經修改。修改後的食品安全法將對食品安全從生產、運輸、貯存、銷售、餐飲服務等各環節實施最嚴格的全過程管理,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完善追溯制度,加大監管處罰力度。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初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部署推動冷鏈物流行業健康發展,保障生鮮農產品和食品消費安全。《意見》提出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應用為支撐,以規範有效監管為保障,構建“全鏈條、網路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
冷鏈物流從廣義上來講,是指對某些特性的承運貨物(如生鮮產品、溫敏藥物等),採用特定低溫保鮮控制,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其超溫活性消耗,保證品質。它不止是一個“運輸”的過程,更像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系統,其範圍可涵蓋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配送、銷售等全程,以預冷、製冷、冷藏、冷凍和保溫等為基本技術構成,它們環環相扣、綜合協作,形成了完整的冷藏服務供應鏈。
如果這個冷供應鏈尚未健全,那麼在和時間賽跑的過程中,必定遇到了諸多實際難題,暴露技術短板和能力斷鏈。其實,斷鏈只是一個現象,其背後是該鏈的技術含量低、成本高、推廣力度差、從業者意識不足、商業模式不成熟等。
1.環節斷鏈。
上文提到冷鏈不止是運輸那麼狹隘,產品在收集過程中的預冷、加工技術等先進物流技術創新、運輸最後一公里的低溫保溫、銷售中的低溫保溫.......以上環節的銜接,都是常見的斷鏈重災區。任何一環節的缺失都將給貨品的質量帶來巨大隱患。
中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技術和模式確實與國外存在很大差距。這背後反映的:模式上,是市場分工不夠明確,各環節難以有效銜接。技術上,缺乏裝置基礎和創新技術,如預冷技術、加工技術,技術門檻和成本雙高,妨礙了普及和推廣,無法推動實踐和創新(第2點詳解)。
對比美國冷鏈物流市場,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而中國冷鏈物流專業化的分工尚未形成,大部分冷鏈物流企業同時為客戶提供分揀、配送、倉儲、加工、甚至維修的一攬子服務。如海航冷鏈除了冷鏈物流業務以外,還同時銷售商品;黃興冷鏈同時經營低溫倉儲、配套服務、冷鏈運輸、預處理及裝卸等業務;中冷物流及小田冷鏈提供運輸及倉儲雙項服務。
建立明確的市場分工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只有專業性才能同時保證每個環節的高質量運營,讓整個冷鏈鏈條執行有據可依、有證可查。
2.技術斷鏈打擊面很廣,如各環節的監管中,效率和精準度普遍雙低。
舉個栗子,在冷鏈運輸環節,很多企業採用人工用溫度計來測溫,手動記錄數值,冷鏈效率和質量水平較低。在一些物聯網解決方案中,智慧裝置的精準度、網路的靈敏度、資料的完備程度仍然差強人意,無法實現全程全面的靈敏監測、靈動控制。
3.標準斷鏈也是一大蹇足。這與中國資訊化基礎薄弱、標準化缺失有關。物流資訊腳步亦層次不齊,不同物流資訊系統的介面成為制約資訊化發展的瓶頸,導致企業間、平臺間、組織間很難實現物流資訊的互聯互通、“各自為政、圈地服務”情況較為普遍。在政策的指引下,由行業逐漸摸索並建立其一整套物流行業實事標準,補齊制度和標準缺陷,實為智慧物流、智慧冷鏈的迫切功課。
4.冷鏈物流產業鏈不穩固也是一個綜合難題。上文已經提到,冷鏈物流不是一個孤島,也不是一條鏈,而是一張關係政府、民生、企業、消費者的大網。換言之,其參與者的成分之雜決定了該產業升級的全方位難度。冷鏈物流的升級也應照顧到上述四大參與角色的各自訴求和綜合體驗,即,資訊升級,為各大角色提供便利介面:
對於政府監管部門,承擔著監督、管理職責, 需瞭解冷鏈流通中全部資訊、以及與冷鏈物流企業便利溝通的平臺;
對於冷鏈相關企業, 要掌冷鏈動態資訊, 並能便捷地將資訊共享給上下游企業;
對於最終消費者, 需透過溯源渠道來了解冷鏈火拼的安全和新鮮度,便捷查詢。
綜上所述,冷鏈物流具備開掛般的的爆發態勢,但仍需腳踏實地解決當前存在的資訊化綜合難題。因此,張開雙臂擁抱物聯網成為最主流的選擇。
冷鏈物聯網以優勢贏趨勢
上文中,我們梳理了冷鏈物流的自身趨勢和問題,這是冷鏈物聯網能夠結合的基礎,即,物聯網技術因上述難題的存在才找到存在感。它存在冷鏈物流各個環節裡,滋養它,最佳化它,激發它。
首先,是冷鏈裝置的升級。
取代傳統冷鏈裝置=黑冰箱匣子的情況,智慧冷鏈裝置應具備實時監測、實時資料的功能,讓貨品可溯、可查、可控是冷鏈物流從業者的普遍追求。這離不開感測器技術、RFID、晶片、紅外等物聯網底層技術的突飛猛進,讓貨物的資訊(物理和生物資料)、環境的狀態、車輛和位置資訊(GPS)等等的獲取變為可能。
這一冷鏈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增加冷鏈物流透明度,一方面提高倉儲、運輸和配送的運作效率,從人工走向自動化;一方面,可有效控制損耗率,及時將損耗商品進行處理,避免產生嚴重後果,從而把控產品質量,提升競爭力。
其次,是冷鏈運營的升級。
冷鏈物聯網在智慧基礎設施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其管理、通訊、控制等運營手段。主要體現在物聯網通訊層和物流網路的智慧統籌規劃。通訊方面,為萬物互聯而生的物聯網通訊技術層出不窮,除了蜂窩網路,在特定範圍內選用NB-IoT網路的案例越來越多。另外,5G的出現也為這項高精尖應用提供了一個選項。
更強大的運營升級則是透過GIS、GPS和通訊技術來綜合規劃配送路徑,實現配送路徑的科學規劃,降低企業成本。冷鏈物流在物聯網技術支援下實現全供應鏈資訊共享,降低各環節庫存成本,提升冷鏈物流效率,一方面保障新鮮度等使用者體驗,一方面降低損耗成本,實現運營升級。
另外,是冷鏈平臺化。
上文提到,冷鏈物聯網產業實則為一張網,這張網節點眾多,資訊共享和互通、上下游參與方之間的整合非常重要。對此,物聯網正是用平臺的架構來解決這一難題,加速商業模式的成熟。冷鏈物聯網平臺為各層參與者提供便利介面:
冷鏈裝置所收集的資料(貨品資訊、環境資訊、監控資訊、庫存資訊、車輛路徑資訊等),將透過網路傳輸至平臺,實現監測和分析的基礎;
平臺應用層透過角色化的入口,將以豐富的物聯網創新應用對資料進行各取所需的利用。如,對於消費者,提供可溯和安全性的應用服務;對於上下游合作伙伴(如電商),提供實時訂單和供需動態的資訊服務;對於監管部門,提供全面資料統計的服務;對於物流企業,提供統計類及監測異常等資訊,並觸發報警和控制機制,及時切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