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十養生

    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者,《從一到無窮大》的作者,此外還有很多科普著作。

    霍金:黑洞理論的創新者,《時間簡史》的作者,科普能力一流。

    ...

    ...

    諾貝爾獎比較傾向於以物理實驗方法來得到確實可以重複的可靠結論的物理學家,像一些思想大師僅靠推論和假想不容易得到評獎委員會的青睞,這也彰顯委員會力求穩健和求實的作風的傾向。

  • 2 # 九維空間

    既然問題裡提到“極其出色”,那麼一定是指貢獻已經達到了諾貝爾獎的水準,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獲獎。那麼首先我要把霍金,惠勒等人排除掉,因為他們雖然出名,也非常出色,但是對物理學的貢獻還沒到諾貝爾獎的程度。所以我只提幾位具有諾貝爾獎程度貢獻的人。

    首推的一位大神叫愛德華·威騰,他是建立超弦理論的領軍人物,最耀眼的那顆星,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活著的愛因斯坦。他也是唯一一位拿到了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茨獎的物理學家,因此很多人對他的評價是物理學家裡數學最好的,數學家裡物理最好的。可惜超弦理論太偏數學了,它預言的普朗克尺度以內的種種現象都是物理實驗無法企及的,所以威騰如果想拿諾貝爾獎,只能像愛因斯坦一樣搞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光電效應”。

    電子自旋的發現者Uhlenbeck和Goudsmit,重要性不言自明,世界真是欠他們一個諾貝爾獎。

    宇宙學領域,伽莫夫很可惜,如果他再多活20年,很可能因為宇宙大爆炸理論獲獎。如果暴脹理論獲得直接證據,Alan Guth等人可能拿獎。

    量子資訊領域,量子通訊的幾位創始人Bennett,Brassard,Aspect,Zeilinger都拿過了諾貝爾獎的風向標沃爾夫獎,他們這幾年拿獎也是意料之中。同理,量子計算的幾位創始人Cirac,Zoller,Shor也拿過了沃爾夫獎,但他們可能要等到實用化量子計算機出來。

    凝聚態物理和材料領域,積體電路的發明人諾伊斯(Intel創始人)也是英年早逝,非常可惜,不然鐵定取代另一位發明人基爾比獲得2000年諾貝爾獎(或者和其分享)。目前呼聲最高的是碳奈米管的發現者飯島澄男。碳奈米管作為石墨烯的姊妹材料,石墨烯在2010年都拿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碳奈米管不拿獎有點不公平。當然石墨烯這個獎給的太早,有可能成為反面例子。

  • 3 # 閒時亂翻書

    最委屈的莫過於貝爾女士,最遺憾的莫過於吳健雄博士,而門捷列夫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確實諾貝爾獎歷史上最搞笑的事件。

    先說貝爾女士吧。1967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一年級研究生喬瑟琳.貝爾透過“紅岸一號”,不,是行星際閃爍陣列射電望遠鏡,觀測到一個奇怪的訊號,這個訊號有嚴格的週期性,每隔1.33秒出現一次,每天出現的時間都大約提前4分鐘,無論怎麼看這都是一個地外文明發出的溝通訊號,難道是某個還沒有頓悟“黑暗森林”的文明發出的作死訊號,又或者是某個“獵人”文明發出的誘捕訊號,如果電工劉在場,一定會高呼“不要回答”,不過貝爾沒有電工劉的想象力,他們還給這個訊號取了一個萌萌噠的暱稱——“小綠人一號”,看來他們真的以為這是地外文明的呼喚了。

    不過貝爾並沒有回答,一則是沒有能力回答,二則貝爾很快就發現這不是小綠人的訊號,而是脈衝星。

    1974年,貝爾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教授領取了諾貝爾獎,而貝爾根本就沒有被提起,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被稱為“TheNoBellNobe”(沒有貝爾的諾貝爾獎)。

    是因為貝爾女士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教授的學閥作風壓制了貝爾嗎?並不是,當時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安東尼·休伊什教授,第二作者就是喬瑟琳.貝爾。

    是因為貝爾的學生身份嗎?也不是,後來發現脈衝雙星的羅素.胡爾斯和貝爾一樣,當時也還是研究生,也和導師師約瑟夫·泰勒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

    是因為貝爾的工作簡單嗎?只是坐在望遠鏡前分析一下資料,是一個科學民工都可以做好的工作,也不是,要想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找到脈衝星的訊號基本類似於在漫天大雪中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稍不留心就會淹沒在資料大海中,這項發現不但需要敏銳的觀察力,還需要極高的理論素養。

    貝爾之所以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只因為她的性別。

    諾貝爾獎從來不是一個公平的獎項,對於吳健雄博士同樣不公平。

    1957年,這一年對於華人來說是個值得記住的年份,這一年青年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這是華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七年後,楊振寧才加入了美國籍,所以獲獎時楊振寧李政道並不是美國籍。 而在領獎臺上,還缺了一個華人,那就是吳健雄博士。

    吳健雄博士笑靨如花,泡利有些落寞,可很快吳博士也笑不出來了。

    吳健雄,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傳說是《第二次握手》中丁潔瓊女士的原形,被天才泡利稱為“無論作為實驗物理學家還是聰慧而美麗的年輕中國女士”,曾以未加入美國籍的身份參與“曼哈頓計劃”。

    當初,楊振寧和李政道曾把論文《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守恆嗎?》寄給泡利,而泡利則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不相信上帝是一個弱左撇子,我準備押很高的賭注,賭那些實驗將會顯示……對稱的角分佈……”,“對稱的角分佈”指的就是宇稱守恆,言下之意,泡利認為年輕人的想法根本就不值一提。 而正是吳健雄博士的實驗證實了“宇稱不守恆”的想法,這直接導致了楊李獲得了諾貝爾獎,然而吳健雄博士並沒有站在領獎臺上,當時她沒有對此作出任何迴應。

    1988年,她才發聲說:“儘管我從來沒有為了得獎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當我的工作因為某種原因而被人忽視,依然是深深地傷害了我。” 後來,吳健雄博士獲得了諸多了獎項和榮譽稱號,但是這些都無法抵消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她帶來的傷害。

    元素週期表的發現可以說是化學歷史上最重要的事情了,而門捷列夫卻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那一年和門捷列夫競爭諾貝爾獎的是莫瓦桑,此公以發現氟元素著稱,如果是諾爾貝獎頒發給氟元素的發現也就算了,可是卻不是這樣。

    莫瓦桑有一個狂想,就是人工合成金剛石,現在我們確實可以人工合成金剛石,但是仔莫瓦桑那個年代不可以。

    可是莫瓦桑宣佈自己成功了,諾貝爾獎委員會沒有仔細審查就頒給莫瓦桑,門捷列夫因此也落選了。

    可是隨後莫瓦桑的老婆宣稱莫瓦桑的實驗是假的,是莫瓦桑的助手實在受不了莫瓦桑無休止的實驗,扔了一塊天然金剛石進去,告訴莫瓦桑這就是合成的,這助手也是土豪啊。

    可是問題出來了,為什麼莫瓦桑老婆知道,莫瓦桑助手知道,就偏偏莫瓦桑自己不知道啊?這個事情有點意思。

    諾貝爾獎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平的獎項,不過對於這些偉大科學家來說,是不是獲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人類的貢獻。

  • 4 # 花熊老師

    最近幾年引起廣泛爭議的是我科美女校友莊小威女士。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埃裡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斯特凡·黑爾,以便表彰他們為發展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但很多科學家表示結果“使很多人感到驚訝”,認為諾獎委員會存在性別和種族等方面的歧視。貝齊格的工作“不僅與莊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完全一樣,而且他們研究論文發表的時間也一樣。

    諾獎委員會認為莊小威的論文發表晚於白茲格。實際上莊小威的論文發表時間比白茲格早1天,投稿時間晚了近4個月。但對於實驗領域來說,從產生課題實驗的想法、實驗過程、獲得充足的實驗資料,最後到發表文章到需要大量的時間,白茲格和莊小威的兩個工作應該在時間上是幾乎平行地進行的。在論文發表時間幾乎相同且論文投稿時間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諾獎委員會稱“白茲格獲獎是因為他在1995年的論文提出理論設想,2006年的論文提供了實驗資料證實。”但是物理學家海森堡早於1930年就已提出超解析度顯微鏡概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動作明星太多數都是小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