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dazhu1

    經解剖證實,駝峰中貯存的是沉積脂肪,不是一個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後產生的代謝水可供駱駝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有人認為,駝峰實際存貯的是“固態水”。經測定,1g脂肪氧化後產生1。1g的代謝水,一個45kg的駝峰就相當於50kg的代謝水。但事實上脂肪的代謝不能缺少氧氣的參與,而在攝入氧氣的呼吸過程中,從肺部失水與脂肪代謝水不相上下。

    這一事實說明,駱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態水貯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個巨大的能量貯存庫,它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質保障。

    駱駝的瘤胃被肌肉塊分割成若干個盲囊即所謂的“水囊”。有人認為駱駝一次性飲水後胃中貯存了許多水才不會感到口渴。

    而實際上那些水囊,只能儲存5~6L水,而且其中混雜著發酵飼料,呈一種粘稠的綠色汁液。這些綠汁中含鹽分的濃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駱駝很難利用其胃裡的水。而且水囊並不能有效地與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開,也因為太小不能構成確有實效的貯水器。從解剖觀察,除了駝峰和胃以外,再沒有可供貯水的專門器官。

    因此可斷定,駱駝沒有貯水器。

    施密特-尼爾遜(K。Schmidt—Nielsen)的研究結果表明,駱駝在得到水的時候並不過量飲水,或者說,它們飲進的水只是用於滿足和緩解當時的脫水,把體液恢復到正常的容量水平。

    由此看來,駱駝在不進水的條件下,維持生命活動所需水分是來自於體液的減少。正常體液的容量減去最大限度脫水時的體液容量,就是駱駝的體液系統所能提供的水分最大量。駱駝在夏季沙漠中可以忍受體重損失25%~30%的脫水,對一個體重為500kg的駱駝來說,就意味著125~150kg的水分損失,反過來講,也就是一個500kg駱駝有125~150kg的水分“貯備”。

    這顯然要比人們想象中的駝峰和水囊的貯水功能要大的多,具有真正“貯水器”的應該是駱駝的體液系統,而不是駱峰或水囊。

    與駱駝的高度耐脫水相適應,在駱駝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高濃縮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在駱駝極度失水的情況下,這種血漿蛋白仍能維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證血液迴圈的正常執行,保證體核向體表的熱擴散,增加了高溫脫水狀態下的存活力。

    3、解決水矛盾的結構和生理機制

    得水與失水是生物水分代謝的兩個方面,在極端缺水的沙漠中,水是生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因此,對於生活在沙漠中生物而言,保障得水和減少水分損失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駱駝已經逐步形成了與減少失水相適應的從結構到生理上的一整套適應機制。

    3。1 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駱駝體溫範圍很廣,適應於晝夜溫差大的沙漠環境和減少水分損失的需要。在白天,駱駝的體溫隨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可達到41℃,到夜間又隨環境溫度的下降而下降,最低可達到34℃,體溫波動範圍為7℃,而且這種體溫的波動越是在脫水的條件下越明顯。

    但它並不能表明駱駝恆溫機制的原始性,而是建立在恆溫基礎上的更為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

    高溫環境中,提高體溫可縮小動物體與環境間的溫差幅度,減少外界熱量的流入。同時駱駝體溫的升高也起到了貯存熱量的作用,而這部分貯存的熱量又可以在夜間透過傳導、幅射擴散到周圍的環境中以代替蒸發,其結果是減少了維持體溫恆定可能導致的蒸發失水。

    一隻500kg的駱駝比熱為3。35KJ/kg·k,體溫升高7℃就相當於貯存了1。26×107J的熱量,如果是透過水分蒸發散失這部分熱量就要損失5L水。

    3。2 有效的隔熱屏障

    駱駝長而蓬鬆的駝毛,在其體表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隔熱屏障,駝毛間不流動的空氣層影響傳導和對流,降低了低溫條件下體熱的散失和高溫條件下外熱的流入。

    有實驗表明,一隻毛厚不到1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平均失水3L,而毛長3~14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失水只有2L。駝毛的有效隔熱,間接減少了水分蒸發。

    除此以外,駱駝的鼻粘膜面積大,增加了撥出氣體中水分的再吸收,減少了呼吸失水;濃縮的尿液減少了排洩廢物中水分的消耗;乾燥的糞便也為減少水分起了一定的作用。

    駱駝在長期進化中,適應了沙漠這一極端缺水環境,形成了獨特的適應性特徵,既保證了體內“貯存”大量的水,又保證了體內水分不致於過度散失,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水”這一沙漠動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同時駱駝也作為適應高溫缺水環境的典型動物為人們所研究和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鍾漢良最近主演並熱播的《一路繁花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