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解秘味道
-
2 # 螞蟻跑快快
紅肉和白肉都得吃。紅肉雖然脂質較高,但比起白肉含鐵量豐富且人體吸收率較高,白肉相比於紅肉脂質含量少,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如果有肥胖或三高症狀的人,最好以白肉為主,並輔以相應的紅肉。
-
3 # 英子愛夏廚
那麼紅肉和白肉到底應該怎麼選擇呢?
一.“紅肉”
畜肉類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B族以及鐵鋅等礦物質。其氨基酸的組成與人體需要比較接近,所以營養價值較高。在畜肉類裡,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平均為18%左右,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其實同樣是瘦肉但是脂肪含量差別也較大,如牛裡脊肉中的脂肪含量為0.9%,而豬裡脊中脂肪含量可達7.9%。
目前中國居民肉類攝入仍然以豬肉為主,平均每日攝入量為50.8g,佔畜、禽肉總量的64.6%。由於豬肉的脂肪含量較高,飽和脂肪酸較多,不利於心腦血管病、超重、肥胖等疾病的預防,因此應降低其攝入的比例。瘦肉中脂肪含量相對較低,因此提倡吃瘦肉。
二.“白肉”
魚、禽類即西方所稱的“白肉”,與畜肉相比較,脂肪含量相對較少,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別是魚類,含有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宜最為首選食物。
什麼樣的烹調方式可以很好地保留肉類的營養呢?
1. 魚類和其他水產類常採用的方法有煮、蒸、燒、炒、熘等。煮對蛋白質起水解作用,對脂肪含量影響不大,但會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溶於水中,因此湯汁不宜丟棄。蒸時食物與水接觸少,所以水溶性營養素多的損失也比較少。
2. 畜、禽肉的烹調方式較多。炒的方法在中國被廣泛使用,其中滑炒和爆炒在炒前一般要掛糊上漿,對營養素有保護作用。燉是可以是食物酥爛脫骨。燜是採用小火長時間加熱使原料成熟。燉和燜可以使蛋白質輕微變性,纖維軟化,膠原蛋白變為可溶性白明膠,是人體更易消化吸收,但是加熱時間過長會使對熱不穩定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破壞增多。
有一些烹飪的保護措施可以減少營養素的流失。比如加醋,有些維生素有耐酸不耐鹼的特性,因此在菜餚中放些醋可以起到保護這些維生素的作用。醋還能使原料中的鈣溶出,增加鈣的吸收。
不管選擇什麼肉,適當最重要。 三:紅肉和白肉是最常見的兩種肉類,兩種肉類的營養價值是有所不同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肉類就要先了解這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然後根據需要來選擇。下面為大家科普一下紅肉和白肉不同之處,快來看看吧。
什麼是紅肉
紅肉中有豐富的鐵,素食主義者和不進紅肉的人應該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紅肉中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鋅、煙酸、維生素B12、硫胺、核黃素和磷等,紅肉裡的維生素還能促進人的生長髮育,還不會讓人的膽固醇升高。
紅肉指的是烹飪前呈現出紅色的肉,具體來說有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絕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紅肉的顏色源於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肌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能夠將氧傳送至動物的肌肉中去。
紅肉的特點是肌肉纖維粗硬、脂肪含量較高,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於白肉。其中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是瘦肉中,脂肪依然有相當含量,例如豬瘦肉的脂肪含量為6.2%,羊瘦肉為3.9%,牛瘦肉為2.3%。
什麼是白肉
蛋白質的數量上,雞肉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0%左右,比豬肉、牛肉高了近仍,稱得上是一種質優量足的蛋白質。肉質細嫩,豐腴鮮美的魚肉堪稱白肉中的佼佼者。魚肉富含優質蛋白、10餘種氨基酸、脂肪、核酸、B族維生素、鎢、磷、鐵、碘及微量元素鋅、硒等。現代研究發現,常食魚肉及魚油能維護心血管健康。在脂肪方面,雞肉所含脂肪一般只有6%~9%,而瘦豬肉所含一般只有30%,有的豬肉含有脂肪多達28.8%-90.8%。牛肉的脂肪含量約為20%,都比雞肉高得多,更不要說五花肉和肥豬肉了。另外,豬肉和牛肉中的脂肪大多為飽和脂肪酸,相比之下,雞肉脂肪裡的飽和脂肪酸就比它們少得多,而不飽和脂肪酸相對比較充足,其亞油酸含量可達20%。魚肉的不飽和脂肪酸就更高,一般均佔脂肪酸總量的10%以上,多則達20%以上。
除此之外,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紅肉和白肉相同之處
都含有脂肪,只是含的多還是少的問題;
都含有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是相對的。同樣重量的肉中,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在紅肉的瘦肉中,脂肪的含量也不少。雞、鴨肉中的脂肪含量也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魚類中的脂肪含量一般較低,並且含有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類中富含EPA和DHA,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紅肉和白肉有不同的營養價值,要合理搭配食用。
-
4 # 丸子偶尼
紅肉一般指的是畜肉,常見的有豬肉、牛羊肉、兔肉等;白肉一般指禽肉,如雞肉、鴨肉、鵝肉等。
畜禽肉的蛋白質含量一般在10%~20%之間,因動物的種類、年齡、肥瘦程度以及部位而異。紅肉中豬肉的蛋白質含量平均在13.2%左右,牛肉、羊肉、兔肉、馬肉、鹿肉、駱駝肉蛋白質可達20%左右。白肉中,雞肉、鵪鶉肉的蛋白質較高,約為20%,鴨肉為16%,鵝肉為18%。所以在蛋白質含量方面,紅肉和白肉差別不大,且都為優質蛋白。
紅肉中,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更低,而兔肉的脂肪含量僅有2.2%。在白肉中,火雞肉和鵪鶉肉的脂肪含量較低,在3%左右;雞肉和鴿子肉為9%~14%;鴨肉和鵝肉達2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白肉脂肪中所含必需脂肪酸的含量高於紅肉脂肪;而紅肉當中,豬肉脂肪的必需氨基酸又高於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脂肪。總的來說,白肉脂肪的營養價值高於紅肉的脂肪。
最後,紅肉中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脂肪主要由飽和脂肪酸組成,食用過多易引起肥胖和高脂血症等疾病,因此膳食中的比例不宜過多。白肉中的脂肪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宜選擇白肉來食用。
回覆列表
紅肉:指的是烹飪前呈現出紅色的肉,具體來說有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絕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
白肉:白肉則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包括雞、鴨、鵝、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等。
紅肉的顏色源於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肌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能夠將氧傳送至動物的肌肉中去。
紅肉的特點是肌肉纖維粗硬、脂肪含量較高,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於白肉。其中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是瘦肉中,脂肪依然有相當含量,例如豬瘦肉的脂肪含量為6.2%,羊瘦肉為3.9%,牛瘦肉為2.3%。
相較於紅肉,白肉的脂肪含量要低得多,例如魚類中的脂肪含量一般較低,並且含有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類中富含EPA和DHA,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肉類吃法有講究
春季不宜吃太多的肉,肉中的蛋白質還可以用牛奶、豆類來替代獲得,但是B族維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鋅、鐵等礦物質,是無法用蔬菜水果來替代的。因此,我們不是不需要肉,而是不需要吃過多的肉。
體力勞動者適合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則應該多吃些白肉;男性對紅肉需求大,女性對紅肉需求小,可多吃些白肉;老人身體機能退化,多吃紅肉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
小孩為了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兩種肉都要吃。而如果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最好少吃肉,多吃豆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