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84959044957

      如果沒有那件事情發生,我們人生就會……   沿著原來的軌道一成不變地發展下去吧。   然後生命總是會在某個出其不意的地方轉個彎出了軌,脫離自己原本的方向,進入另一個奇妙的平行世界。而這個平行世界,才是自己最原本的路。無論在哪裡遇到什麼人經歷怎樣的事情,終究會走上的路。這是每位故事主角輪迴的宿命,宿命元素的出現,又成為我們每個人命運真正的導火索。   可惜現實中的我們,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雲圖》站在了神的角度,給觀眾展示了“世間萬物,六道輪迴。”建立在巨大時間跨度上的六個故事,相互獨立,又從各個方面水乳相融,不可分割。有人說,《雲圖》的野心太大,無論從主題、內容,還是形式,都有一統江湖之勢。然而正是這樣的大膽,這樣的嘗試,造就了這樣一部雄渾瑰麗的作品。   1.故事的輪迴   《亞當的航行日記》、《來自希德海姆莊園的信》、《半衰期——路易莎的第一個迷》、《卡文迪許的苦難經歷》、《星美451的記錄儀》、《思路剎路口及以後》,影片並沒有對原著的故事進行特別的改編,只是將原本123456654321相對更加規整的多線頭結構,打亂重排,構造出細碎的齊頭並進的故事形式。   這裡每個故事單獨出來都是獨立閉合的,從生至死。放在一起,六個故事又構成一個輪迴,從人類文明的初始迴歸到人類文明的初始。“Past,Present,Future——Everything is Connected”(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皆有關聯)。生命的意義,在浩瀚的雲圖之中是無限渺小的;而人類正如點滴之水,在侷限的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匯聚成波瀾壯闊的汪洋。   《亞當的航行日記》1850年   起初:美國律師亞當•尤因認為白人對黑人的奴役“自然法則”是合理的;   導火索:生病被醫生陷害,被黑人所救;   結果:投身於廢奴運動中。   亞當從離家出走到僥倖生還,完成了思想的昇華。他所講“沒有一滴滴的水,哪來的海洋呢?”成為整部戲的引子,也是影片主題根基。同時,註定了影片的基調在於,為完成一片恢宏,必經歷無窮的犧牲。   《來自希德海姆莊園的信》1931年   起初:弗羅比舍被世人所厭棄,唯與西科史密斯是一對真正的愛人,卻被世人成為死基佬;   導火索:不小心讀到尤因的半本航海日記,創作出了《雲圖六重奏》;   結果:流落小街館,飲彈自盡。   弗羅比舍自始至終都是孤單的,被家庭捨棄前的淨身出戶到最終獨自於破敗的小旅館飲彈自盡。然而他又是最不孤獨的,他擁有最純潔的愛情,最富足的精神世界。根據半本航海日記,創作出貫穿影片始終的《雲圖六重奏》。這部分內容是整部影片中最具感情的篇章,對於不反感男同的人來講,也是最為動人悽美的。   《半衰期——路易莎的第一個迷》1973年   起初:路易莎•雷只是個寫八卦的記者;   導火索:遇見老年的魯弗斯•西科史密斯,讀到他與弗羅比舍的通訊;   結果:牽扯到能源大亨的謀殺案,最終寫出《半衰期》。   雷的父親是個優秀的記者,雷同樣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記者。在與惡勢力做鬥爭的過程中,她時刻以父親來激勵自己,如何行動,如何抉擇,如何揚善除惡。這部分是唯一與上個故事緊密相連的,西科史密斯活著引發故事。而這裡核能源的引入,為最終地球毀滅又埋下伏筆。當然,觀眾認為此處是伏筆的原因在於對當下最兇猛能源核能的不信任感。   《卡文迪許的苦難經歷》21世紀初   起初:卡文迪許是名屌絲書商;   導火索:受到生命威脅,讀到了雷的書;   結果:以索爾仁尼琴自詡,寫出了一本嚴重美化自己的自傳,表現自己與養老院體制的鬥爭過程,後來這本書被拍成電影。   卡文迪許從自由到重獲自由的過程中,雞血地和初戀生活在一起,得到了幸福。《飛越瘋人院》的橋段雖不新穎卻生動,正如卡文迪許這個二流的書商,經歷了二流的人生,寫出了二流的故事,卻影響了未來世界的發展。人生其實大多數時候靠得不是實力,而是機緣巧合。不是付出努力一定會成功,但如何去做,還是需要自己做決定。有時候你是什麼樣的人,也是改變不了的。   《星美451的記錄儀》2144年   起初:克隆人星美只是無思考能力的服務員;   導火索:克隆人幼娜帶她看了《卡文迪什》這部電影很小的片段;   結果:她覺醒了,成為反抗克隆人的軍隊領袖。再後來被用對待克隆人同樣的方式,處死了。   克隆人的一生,從被製造出來,到吃死克隆人的蛋白質,再到死去,是一個死迴圈的過程。星美的生,走向了原本就註定的死亡。對星美進行最終會晤的那個人,彷彿也是克隆人。星美那句,你不是信了,非常具有說服力。人一生的意義,可以無窮小,也可以無窮大。反抗奴役之後的死亡,總是看起來更加光芒萬丈一些。這部分重點在於技術,實際的劇情特別是情感,並不值得推敲。(這部分情感表達可能受大陸版啪啪啪鏡頭被閹割掉影響。)   《思路剎路口及以後》後末日時代   起初:原始民信仰女神星美;   導火索:遇到先知,發現星美的真相;   結果:和先知們離開地球。   後末日時代為整部影片畫上句號,也為整個地球史畫上句號。然而,春去秋來又一春,在遙遠的可以仰望地球的星球上,人類重生。最初的最初,一切都是美好的,共產主義的,慢慢的,才會有慾望,會有競爭,會有不平等,會有統治、反抗、戰爭、死亡,自求滅亡。   2.元素的輪迴   元素的輪迴有角色的輪迴和彗星的輪迴兩部分。   角色的輪迴,14個人演65個角色,在每個故事中都能夠看到似曾相識的臉,讓觀眾不得不體驗到輪迴的感覺。而在角色的性格上,休•格蘭特從未擺脫惡人形象,更讓人噗笑。命運的輪盤從未為他洗禮,現在回想,每個故事的最後都隱隱地有著格蘭特“我還會回來的……”的餘音。   彗星的輪迴,個人也比較傾向於,不是特別必要的存在,也是很強硬地要求觀眾意識到輪迴的概念。大概導演也很擔心觀眾不夠聰明,會意識不到。事實上,的確胎記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目光。   亞當尤因胎記在胸部、弗羅比舍的在後腰部(小說中在脖子與肩胛骨交界處)、路易莎雷的在肩膀、卡文迪什在小腿、星美的在脖子上、老扎裡克的腦袋上(小說裡扎裡克沒有胎記,是在女先知身上,肩胛骨下方)。每個時代的弄潮兒身上都有著一顆流星的胎記。從精神層面考慮,這些有流星胎記的人,都是有逆骨的人。   3.精神的輪迴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影片說到底,是透過多線頭故事的極致表達對普世價值觀的傳達。其中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一個崩潰的社會是會對生存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帶來巨大的災害,所以會有反抗,內容集中體現在第三四五六個故事上。路易莎如果不反抗,便會無辜死於石油大亨之手;卡文迪許不反抗,怎會永遠困於“監獄”;星美如果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條;原始民與先知如果不反抗,便會隨著地球一切滅亡。掠奪、奴役未必會直接引起被奴役者的反抗,而當被奴役者感覺到生存的危機,便願拼死一搏。   第二個普世價值是發展權則。一個不斷髮展的、擁有蓬勃生機的社會,是可以給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帶來希望,帶來憧憬,帶來幸福和前行動力的社會。但這樣的社會從未也永遠不可能存在。人類的貪婪永無止境,剝削與壓迫永不會停止。奴隸社會是、歧視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是、克隆人社會是,未來社會同樣是,沒有哪個社會是人類能夠得償所願的。   但是人們還是會無限制地追求公平與自由,希望社會主流文化和社會行為規則能夠達成一致,能夠使得社會公民有幸福可以追求,不再存在弱勢群體。影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自由一詞其實被濫用了,只有真正受到限制的人才真正明白自由的意義。”儘管影片最終採用了一個相對完美的解決,甩開這糟糕的一切,換個地方重新開始。但是,作為社會的一個微小單元,我們常常體會到的,只是無力感。與其戰鬥,不如放任自流。即使戰鬥,結局不過是重複上一個時代的悲哀,徒勞往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壓力位和支撐位理論真的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