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春秋網

    我認為是太史慈佔了上風。

    孫策是一方諸侯,而且手下帶著十三員上將,東吳的有名的大將都跟著他呢,其中包括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宋謙等有名的上將。而太史慈只是普通的一人,身邊只跟著一員無名小將。孫策不怕太史慈,在情理之中。但太史慈不怕孫策,且揚言活捉孫策,就有很大的男人氣魄了。英雄也。

    二人決戰之中,太史慈同來的無名小將,竟然拖住了孫策的十三員上將,使他們不得幫忙。可見這員無名小將的厲害。太史慈在東吳十三員上將面前,與孫策打了五十多個回合,不分勝敗。後來大概太史慈怕孫策的部下幫忙,所以有意邊戰邊走,在另外一個地方又與孫策戰鬥了五十個回合,照樣不分勝敗。雖然二人表現上不分上下,但實際上太史慈得分應該超過孫策。

    最後兩人從馬上打到了地下,二人互相都搶得了對方的戰利品。孫策搶了太史慈背後的短戟,太史慈搶了孫策的頭盔。此戰表面上二人不分勝負。第二天太史慈再去挑戰孫策時,孫策不再接戰了,而是換了程普。而太史慈是沒有把程普看在眼裡的。最後孫策收服太史慈,是在周瑜的幫助下,用計收服的。他沒有實力武力收服太史慈。

    所以民間所傳“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將太史慈放在孫策後面,實際上名不符實。應該倒過來才對。

  • 2 # 初心如舊

    孫策太史慈一戰究竟誰佔了上風?

    這個提問傳統上看,一般認為是平局。從孫策,太史慈雙方事後的表演,也是各自認為自己獲勝。比如,孫策令軍士挑著太史慈短戟叫戰,太史慈則叫人提上孫策頭盔炫耀。從最終沒有輸贏角度,提問確實不好答,因為雙方既沒有實質性損失,也沒有壓倒性明顯勝相。從雙方氣勢看,都是年輕氣盛,爭強稱霸的年紀,有說孫策帶十二將,太史慈只帶一無名小卒,其實這不能說明啥,因為孫策事先並不是準備打架的;從最終結局看,太史慈投降孫

    策,說明孫策勝出;從雙方玩命打鬥,拼死相博的勇氣看,都值得肯定;從雙方救援組織看,都比較差勁,特別是孫策一方,這是最高領導,卻差一點被對方俘獲,得認真總結提高。

    要說誰佔上風,具體打鬥過程誰也沒見,包括羅貫中,甚至陳壽先生都沒看見,現在的搏擊,散打等都有一定規則,公正評價一場未留蹤影的打鬥,大約只能憑自己的喜好了。記得曾經看過連環畫,那上面有幅圖,是孫策在上面,但這不能說就是孫策佔上風。

    如果說句公道話,只有綜合評價比較靠譜,從總的來說,應該是孫策為勝利者,因為太史慈終身事吳,孫氏獨霸江東,載入史冊就說明了一切。(14:04)

  • 3 # 巴山夜雨涮鍋

    原著中兩人遭遇,兩人交鋒前都是耀武揚威,不可一世,這種嘴炮就不必理睬了。

    真正開戰之後呢,先是兩馬相交,戰五十合,不分勝負。使得程普等暗暗稱奇。

    接下來,太史慈見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佯輸詐敗,引孫策趕來。目的是想活捉孫策。按照太史慈的心中設想:“這廝有十二從人,我只一個,便活捉了他,也吃眾人奪去。再引一程,教這廝沒尋處,方好下手。”因此故意把孫策引到平路。

    到了平地,太史慈兜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然後就進入最激烈的扭打階段:

    策一槍搠去,慈閃過,挾住槍;慈也一槍搠去,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那裡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忽然喊聲後起,乃劉繇接應軍到來,約有千餘。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騎亦衝到。策與慈方才放手。

    第二天,雙方再次對罵。太史慈出馬,要與孫策決個勝負,策遂欲出。程普曰:“不須主公勞力,某自擒之。”程普出到陣前,太史慈曰:“你非我之敵手,只教孫策出馬來!”此後則是程普和太史慈戰三十回合平手。

    從前面兩人的直接交鋒來看,分兩次一共戰了一百回合,都是完全不分勝敗。第二次五十回合戰後,雙方相互扯住槍,落下馬,然後一個搶了短戟,一個抓了頭盔,還是不分勝敗。從第二天的表現來看,雙方還是相互不服氣。那麼,單說交戰場面,是完全的平局,不存在上風下風。

    但是,如果結合戰鬥的背景,我個人覺得,太史慈的表現略好一點。

    首先,從戰鬥起因,孫策是帶著十二個部將上山燒香,而太史慈是聞訊後帶著一個小將要來活捉孫策。太史慈表現的戰意更濃烈和主動。

    在交戰時候,孫策身邊有十二個部將,包括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等。這裡面,程普能和太史慈戰三十回合平手,周泰也是東吳的猛將,單這五個人加起來的合力,恐怕要超過許褚了。太史慈身邊只有一個無名小將(別說這個無名小將是超級高手、趙雲什麼的,就算是,太史慈也不知道)。從雙方壓陣對比來看,孫策是佔絕對優勢,太史慈則相當不利。

    而在這種情況下,太史慈不但敢於挑戰,而且在打了五十回合平手後,想的不是見好就收,而是要活捉孫策!強調一下,他的想法不是殺死孫策,而是活捉,所以擔心活捉了也被孫策的部將奪回去。眾所周知,活捉一般是比殺死更難的。這充分說明,經過五十回合的戰鬥後,太史慈依然判斷自己實力在孫策之上,才會有這樣的信心。上將潘鳳要斬華雄是無知,太史慈卻是跟孫策知根知底打了五十回合後下定活捉的決心,那麼可以認為太史慈之前其實是留有餘力的。

    再往後,太史慈詐敗誘敵,把孫策拐帶到平地,再戰五十回合,開始主動閃過後夾住槍。這種舉動本身是很冒險的,但太史慈追求的就是雙方同時解除武裝,這樣才更可能活捉(否則雙方都是用槍,殺傷性太強)。而在兩個扭打到地上後,孫策搶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抓了孫策的頭盔,看似平分秋色,其實拿下頭盔比抽出短戟要更難。而且兩人接下來的搏鬥中,太史慈用頭盔格擋短戟,兵刃上是吃虧了的。這種情況下太史慈能夠維持不敗,其實已經難得。

    綜上,孫策和太史慈的交鋒雖然從場面上不分勝敗,但太史慈以較為不利的局勢,主動選擇較為積極的舉動,個人認為他其實是佔了一點上風的。

  • 4 # 虹貓大俠

    就單挑來說,孫策的武藝稍高一籌!但也是高的有限!

    這二人大戰了100回合,當著程普等13人的面打了50合,隨後太史慈引孫策到無人處又打了50回合,這100回合中間沒有停歇,也沒有吃飯,還有一段策馬狂奔,應該來說打到這,兩個人的體力下降是比較嚴重的,兩人武力細微之處的差異也就在這就體現出來了。分析之前先上一段原著:

    策一槍搠去,慈閃過,挾住槍;慈也一槍搠去,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那裡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忽然喊聲後起,乃劉繇接應軍到來,約有千餘。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騎亦衝到。策與慈方才放手。慈于軍中討了一匹馬,取了槍,上馬復來。

    孫策一槍刺去,太史慈閃過,我們可能會錯誤的認為,孫策雙手持槍,被太史慈躲過,槍還被太史慈夾住,會認為孫策稍遜一籌,其實不然,這是兩人體力下降嚴重所致,因為緊接著,太史慈也是一槍搠去,被孫策夾住。孫策刺來的槍,太史慈有很大的躲避和招架空間。但是太史慈刺來的這槍,孫策的躲避空間是非常小的,因為槍被夾住了,身體受到了限制,但是孫策仍然閃過並將太史慈的槍也夾住。這說明孫策的反應能力要比太史慈快上一籌。

    如果這不能說明問題,那麼緊接著兩人貼身肉搏,孫策搶了太史慈的短戟,太史慈搶了孫策的兜鍪,這個反應速度,又比太史慈快了一籌。後來兩方面都來人,展開了一場混戰,單挑結束。不說1000軍隊沒有拿下14人,就說如果單挑繼續,拿頭盔防禦的太史慈落敗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在民間“三國二十四武將”排位中,孫策排名第九、太史慈排名第十,這可是民間流傳甚久的排位,到現在它仍然廣為流傳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螺桿空壓機振動,是什麼原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