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旅遊

    古羅馬的建築按其歷史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伊特魯里亞時期(公元前8-前2世紀),伊特魯里亞曾是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強國。其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羅馬王國與共和初期的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羅馬共和國盛期(公元前2世紀-前30年),羅馬在統一半島與對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勞動力、財富與自然資源,有可能在公路橋樑、城市街道與輸水道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公元前146年對希臘的征服,又使它承襲了大量的希臘與小亞細亞文化和生活方式。於是除了神廟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躍,並發展了羅馬角鬥場。同時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與古典柱式也強烈地影響著羅馬。 三、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奧古斯都稱帝。從帝國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國的興盛時期,這時,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成為建築的重要任務,建造了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神廟等等。此外,劇場、圓形劇場與浴場等亦趨於規模宏大與豪華富麗。3世紀起帝國經濟衰退、建築活動也逐漸沒落。以後隨著帝國首都東遷拜占庭,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建築活動仍長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古羅馬建築的型別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寺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臺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臺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臺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臺。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鬥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複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鬥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複雜的拱券體系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2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1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鬥場,可容5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2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獨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神廟後牆上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重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建築技術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裡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甕,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釐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羅馬人還把古希臘柱式發展為五種:即多立克柱式、塔司幹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組合柱式,並創造了券柱式。 羅馬五柱式(平面立面都要求會畫,還要能講述特點)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例項。   公元4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15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19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30年代。

  • 2 # 使用者6602652349876

    古羅馬建築風格特點一:滿足各種複雜功能要求

    我們知道這個建築都是有一定的需求的,不管是什麼風格,最終體現的功能是不變的。一般來講,古羅馬建築風格都是依靠一種拱券結構,來展現內部空間的寬闊。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名一下,例如弗萊維王朝的宮殿,其主廳具備筒形拱,相應的跨度可以達到29。

    3米。而對於萬神廟的穹頂,它的直徑更是達到了43。3米的尺寸。就在公元1世紀十字拱出現了,它可以很好把方形的建築空間進行整體的覆蓋,然後把相應拱頂全部重量彙集到四角,而根本不需要任何的連續的一些承重牆,這樣一來相應的空間就會更開敞。

    此外還有的是把幾個十字拱跟以前的筒形拱還有穹窿等進行組合,以這樣的形式來把內部空間進行覆蓋。

    我們熟悉的羅馬帝國皇家浴場,實際上所採用的就是這樣的形式。

    古羅馬建築風格特點二:拱券技術

    我們知道現在拱券結構已經被很廣泛的推廣了,這個原因主要是它應用了強度高、而且施工方便、並且價格非常便宜的一些火山灰混凝土。大約就在公元前的2世紀這個時期,火山灰混凝土可以說是獨立的一種建築材料,一直到公元前1世紀,基本上可以取代石材了。

    此外建築拱券當然也是能夠在築牆上進行使用。對於這個混凝土的表面,經常的利用方錐形的石塊以及三角形磚來進行保護。然後會抹一層灰,當然也可以貼大理石板來進行保護。

    古羅馬建築風格特點三:木結構技術

    對於這個木結構技術來說,他是非常有水平的,可以實現運用桁架的拉桿還有壓桿。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羅馬城有一個經典的建築物是圖拉真巴西利卡,這個建築物的木桁架跨度能夠達到差不多25米。這是一個在公元1世紀所進行建造的大角鬥場,能夠容5萬人,僅僅5~6年的時間就完工了。它是建在填沒的湖上的建築物,相應的地基居然沒出現明顯沉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空調一開,空氣開關就會跳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