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跪射俑
-
2 # 張生史話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代魯華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創立的儒家學說自西漢漢武帝開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漢武帝更是採用董仲儒的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文化成為治國治民的主要思想,自此儒家文化被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頂禮膜拜,併成為華人衣食住行,及行為規則的指南,儒家文化自此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深深影響著中國上下二千多年,而她的代表人物孔子,也被人們稱為萬世之師,大聖文王,文聖,千古聖人等,那麼這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成為聖人,又是誰對他邦助最大呢?
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春秋戰國時代是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期,那時候,道家,法家,兵家,儒家,縱橫家等,在中國大地上競相亮相,異彩分呈,各抒已見,但因當時處於諸候割據,軍伐爭霸的時代,因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人物雖然曾開學講道,周遊列國傳播儒學,傳播自己的治國理念,治國之道,但都以失敗告終,君王們,甚至百姓們也認為儒家思想中看不中用,因而孔子的思想彷彿被雪藏起來,被冷眼旁待。
這種境況,直到漢武帝時才得到徹底的改觀,一個叫董仲儒的權臣極力推崇孔子的思想,他苦口婆心地說動了漢武帝使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孔子的思想被歷代君王們列為治國之本,行為準則,從此孔子日漸登上中國文化寶座,並逐漸被尊為聖人。
乍看起來,好象漢武帝,董仲儒彷彿是孔子的恩人,對孔子成為聖人幫助極大。其實大錯特錯,那麼事實又如何呢?誰又是孔子成為聖人最大的幫助者呢?是周公,周公才是孔子成為聖人的最大邦助者!
周公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等,他著有《周易》等書,為了治理好周朝,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治制,法典,禮樂。我們說禮成於周,而周朝的一系列禮樂制度都出於周公之手,周公是儒家文化的先驅,更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人。
孔子曾在魯國讀書館工作過,這為他學習周朝的禮儀,文化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正是這個便利,才使他接觸了儒學,使他才有了儒學的概念,這對以後形成自己的思想影響極大。所以說孔子的思想是周公思想的傳承和發揚廣大。孔子偉大的著作《春秋》等,都是在整理和發掘,傳承周公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以說沒有周公也就沒有孔子思想的形成,周公是孔子的領路人。所以我們說對孔子成為聖人幫助最大的人還是周公。
當然了,話又說回來了,萬事萬物起主導作用的往往是內因,孔子也不例外,他能成為聖人除了周公的幫助外,最主要的還是自己不斷的學習探索,自己孜孜不倦的勤奮,和千年不出的大智慧!
-
3 # 烏咪愛讀書
對孔子成為聖人,幫助最大的,前期有周公的影響,後期有漢武帝和漢宣帝的推波助瀾,當然最關鍵的人物還是董仲舒,是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使得《春秋》成為頂級稀缺思想資源,有了成為“憲法”的唯一必需,得以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天長地久的標榜著。
2.《公羊傳》和《穀梁傳》都是在《春秋》基礎上穿鑿附會出來的,漢武帝獨愛《公羊傳》,裡面有許多“微言大義”特別相投漢武帝的趣味,比如《公羊傳》推理出來的“九世復仇”的強悍道理,被漢武帝拿它用來開戰,暴打匈奴;而漢宣帝獨愛《穀梁傳》,漢宣帝更在乎親情倫理,而《穀梁傳》較《公羊傳》少了心狠手辣,最主要的,《穀梁傳》中還有“君臣權界”責任劃分的道理,譬如,“君子不屍小事,臣不專大名,善則稱君,過則稱臣”,它更加樹立了君王“不怒而威,不過而尊”那種高高在上的氣概。
孔子成聖,與《春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春秋》的微言大義,《春秋》的政治正確,可以讓皇權便利的、堂而皇之的,藉著它的名義強化專制統治。《春秋》的作用,就是皇帝的“消費性偏好”是什麼,它就能供給諸如《公羊傳》和《穀梁傳》一樣的“產品”。當然,這必須建立在孔子思想“長治久安”的立意基礎上,事實是孔子的確有這樣的出發點。
-
4 # 朱八戒CC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他所開創的儒家思想取得的成就,並非他一人所有。這裡面有孔門十哲共同的智慧,有歷代大儒不斷地完善和創新。而對孔子成為至聖最有幫助的是三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周公、孟子、董仲舒。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後世稱之為“元聖”及儒學的先驅。
周公時代,德治仁政,以民為本,以禮樂教化萬民,以德佈施於天下。老百姓的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給社會帶來了和諧穩定與有序地發展。周公的德高望重,精心輔佐太子,令西周王朝,輝煌盛世。太子長大成人,周公將一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中央政權讓位於太子,自己甘下為臣,繼續為朝中盡忠職守,為西周的和平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孔子的思想是來源於周公,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開創者、集大成者。孔子十五而學,三十而立。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黃帝時期的堯舜禹禪讓任賢,到夏商周三代的人文史籍,進行全面的整理和彙集。尤其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對孔子的思想和人生之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在周公的基礎上,既是有創造性地吸取精華,又是有著很多的完善和創新。從此形成了他的思想體系和政治主張。面對當時的禮崩樂壞,他終生致力於“克己復禮”,以恢復周禮,由當時的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也以他的“克己復禮”讓人人剋制自己,遵守道德規則和禮制,以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只是由於他的思想過於先進和超前,與當時動亂的社會不相適應,所以在眾多的諸侯當中,沒有一家接受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傳承儒家思想的同時,提出人性本善,將仁愛思想引用為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子形成孔孟之道,成為“亞聖。”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儒家最有影響的人物。他認為人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人人皆可為堯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天降大任於斯人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堅韌不拔;為了正義事業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大義凜然,浩然正氣;高度地展示出儒家思想積極入世,勵志前行,建功立業的精神,對後世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他也曾經周遊列國,但不是孔子那樣地落魄,而是風光大駕,有模有樣,受到各諸侯的禮遇。儘管他的政治主張無人接受,但是他的行為卻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用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儒家走上政治舞臺到達政治的巔峰。董仲舒也讓孔子走上神壇,或為至聖先師,儒家思想也就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體文化。大秦帝國的中央政權大一統,成也法家,敗也法家,西漢初期的黃老之學,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有過文景之治,有過和平穩定。漢武帝雄才大略,認為“無為之治”難以實現中央政權大一統的長治久安,必須有一種新的思想文化,作為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基礎,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董仲舒極力的推崇下,漢武帝順應歷史的潮流,接受了儒家思想,從而開啟了大漢王朝四百年的輝煌盛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儒家治國,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博採眾長,溶合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之精華為一體,內聖外王。上至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下至確保老百姓的幸福安康,這是民心所向,得民心得天下,天下歸心。沒有董仲舒,可能就沒有孔子的成為至聖,封建社會的歷史可能要改寫。成就孔子的成為至聖,董仲舒居功至偉。
回覆列表
是老子。
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學問,他倆學術思想不同,但孔子從老子的道家思想中汲取精華,豐富了儒家學派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