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二齋
-
2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謝邀!簡單談談個人對這個問題看法。在魏晉時期的確有筆法流傳,結果流傳流傳就失傳了。其實有許多因素如自然災害,朝代更迭戰亂饑荒等等。也有人為因素如懷素,史料記載懷素沒有傳人,懷素去世以後這個筆法技法技巧直接就失傳了。為什麼會這樣也只有懷素自己能解答了。
魏晉的書法作品由於時代久遠,留下來的真實作品還是蠻少的。如王羲之的真跡太少太少。很多是別人臨摹然後再石刻,半真半假。所以現在學書法的人喜歡學孫過庭《書譜》。因為從《書譜》中能找到魏晉的影子。現在我們還是有許多人能把《書譜》學好的。
包括王羲之這幅作品,能把它臨摹很像。既然能臨摹的像還是能從中找到筆法技法技巧的。有人會說臨摹能寫的好,那自己寫就找不到感覺了,我想還是臨摹太少,當臨摹多了也就能找到這種感覺了。還有就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風氣。就拿我們現在來說吧,如果你學王羲之可能連展也入不了,現在就喜歡米芾的風格。要麼就是狂,怪,醜能入展。所以現在入不入展也不在乎了。入了展也就那個鬼樣,入不了展也大有人叫好。所以入不入展也就不在乎了。還有現在是多媒體時代,在家裡就可以展示你的書法大作。也沒有必要入展了,以後靠自己實力了,俗話說貨比三家。時代發展會很殘酷的。
魏晉書法也沒有傳說中那麼難學,關鍵要有這個風氣。現在學魏晉書法很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發現現在人的書法俗不耐看。沒有古人筆法高古有意境有韻味,怎麼看怎麼舒服。魏晉的筆法雖然失傳,但只要形成了風氣。魏晉書法完全可以再領風騷,並不是不可能的。
-
3 # 千年蘭亭
“截筆”或曰“節筆”,是指筆畫中突如其來的粗細變化,這種現象,在《書譜》中比較多見。
上世紀,日本人松本芳翠先生對此較有研究,他認為了是紙折後再書寫留下的,並將此特殊筆法稱之為“斷筆”和“節筆”。
對此說,啟功先生也基本贊同。
這種特殊用筆,是在運筆過程中,透過摺痕的一瞬間,筆毫突然彈起變細,有的甚至出現斷開。
這種筆法在王羲之《初月帖》《喪亂帖》中也有出現。
古人是有意還是無意中得此效果,不得而知。不過我認為,作為一種趣味,我們偶爾用之即可,不可過於追求之。
此外,深圳黃開稼先生擅用此法。
回覆列表
那麼什麼是截筆呢?
“截筆”是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朝的一種毛筆的用筆方法,是一種筆法。
我們現在正常的使用毛筆,一般都會有起筆、行筆和收筆,而截筆是在行筆的中間部分突然斷開,就好像行筆的路線突然被截斷,故名截筆,也是我們現代人給它起的名字。
晉唐時期的書法作品都比較小,都是可以展於手掌的尺牘手札,這樣的用筆在小小的手札裡出現,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的,一眼就能被看出來,所以還是有很強的視覺的衝擊力的。
這種突然的中段,打破了常規的用筆,讓人突然精神為之一震,這種審美享受只能是看到真跡才能體會到吧。王羲之二謝帖裡的截筆
關於截筆的兩種不同的說法。關於截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它是一種偶然的現象,魏晉時期的人用筆不會這麼不講究,這是因為當時所使用的紙上有摺痕,這些摺痕相當於我們今天練習書法時候畫的格子。
有些書法家不按照自己折的痕跡書寫,有的筆畫寫在了摺痕的稜角上,自然形成的一種用筆的自然阻斷,這個筆法毫無關係,這是一種偶然現象。
這一點從孫過庭的《書譜》裡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孫過庭《書譜》裡面凡是出現折筆的地方,一般都不是一處,而是連續豎著著出現一排折筆。而且位置還都一樣,很明顯,孫過庭寫字的這個地方是有一道摺痕的,要不然也不會同時出現一排折筆。
這一點我曾經仔細的觀察過,確實是這樣的,這個地方應該是接紙的地方,孫過庭寫的長卷《書譜》長900.8cm,不可能是用的一張整紙,當時也沒有這個技術,只能是隔一段接一次紙,練習過書法的朋友都知道,接紙的地方一邊高一邊低,如果書寫的速度過快,很容易產生用筆的中斷,就會自然的形成截筆。
剛開始自然的寫出這種效果的時候,我還挺詫異,以為這是一種敗筆,沒有想到古人竟有如此用筆,甚至後人把這種用筆奉為至高無上的筆法。
關於截筆的第二種說法認為“截筆”就是一種筆法,是古代人有意識的寫出來的一種用筆方法,是古代人為了增強書寫的藝術性和變化,故意寫出來,以打破整篇書法用筆的平衡,是一種有想法的經營。
持有這種想法的人認為,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出現了這種筆法是無意間的事情,但是有一部分古代的書法家認為這種無意出現的效果非常的有意思,也非常好看,就在後來的的書寫中有意的把它表現出來,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筆法。
因為這種筆法不僅僅出現在了王羲之、王獻之的手札尺牘裡,魏晉時期和唐代的很多書法家都使用過這種筆法,如果這只是一種偶然現象,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書法名家團體同時出現這種筆法,所以認為截筆就是當時的一種筆法。孫過庭書譜裡的截筆
“截筆”真的失傳了嗎?確切的說這種筆法到了宋朝時期已經少有人使用,這和當時的書寫工具的改變有一定的關係,所書寫的字型開始變大,不再是小小的尺度和手札作品,開始有了大尺度作品的出現。
而像截筆這種微小的用筆的變化,在大尺幅的作品裡已經明顯不起眼了,可以忽略不計了,書法家們也開始尋找新的表達方式。比如米芾的用筆的跌宕起伏,黃庭堅的左右開張。
到了元代的趙孟頫更加重視用筆的氣韻和流暢性,他自己寫字就非常的快,據說一天能寫一萬字,所以對於這些小的技巧,包括截筆在內都不是很關心,其實復古的氣韻是離不開精細化模仿古人用筆的,只能說趙孟頫的復古主義還是不夠全面。
而到了明清時期,由於高桌子和高椅子的出現,書法家們開始站著寫大字了,書法工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出現了羊毫毛筆和生宣紙,羊毫毛筆的蓄墨量更大,價格便宜,能夠造出更大的毛筆,書寫起來表現力更強。
而生宣紙的出現,更是讓書法的的表現力如虎添翼,生宣紙由於發墨比較好,能夠產生能夠產生枯、溼、濃、淡等各種各樣豐富的效果,其表現力遠遠勝於之前的章句小楷。
所以你看明清時期的書法,一般都是寫大字,尤其是明代中晚期以後,比如王鐸的大部分作品就是長條,其用筆和用墨都和以前產生了很大的區別,所以書法史學家們也說明清尚變,不是他們願意變,而是時代和社會發展使然。
所以,有了這些豐富多樣的改變,書法家們也就根本不需要截筆這樣微小的變化了,雖然在一些明清書法作品裡截筆還會偶然的出現,但是再也沒有形成晉唐時期那種大規模的書法家群體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截筆是失傳了。
但是隨著現在學院派書法的興氣,尤其是各大美院開設了書法專業,對於古代筆法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加上印刷技術的不斷提高,大部分書法家都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書法字帖,截筆這種被人遺忘已久的筆法又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很多中青年書法家開始主動的使用這種筆法,截筆又復活了。王鐸的書法
“截筆”可以學習嗎?那麼我們現代人可以學習截筆嗎?我認為是可以的,不管截筆在書法史上是偶然現象還是書法家們故意為之,這種筆法有他的美感所在,是可以去學習的。在整篇書法作品的平鋪直敘之中,突然出現了幾個截筆筆法,對於調整整體的章法和氣息都有很大的好處。
這個符合當今的書法上審美需求,追求變化、視覺衝擊力和求新求變。
但是,使用這種筆法,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要太多,一幅作品裡面出現一兩次就可以了,要是出現的太多,整體的章法和氣息就亂套了,反而適得其反。
總之,截筆雖好,也不要貪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