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哲問1

    謝邀。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孔子為自己設下的以匡正天下為己任,克己復禮捨我其誰的歷史定位,瞭解孔子的思想信仰、政治理想、為實現理想目標而勇於實踐,勇於奮鬥,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也就是說,孔子是個有思想,有抱負,有獻身精神,為建設美好的禮義社會,造福人民而勇於奮鬥的哲學家、政治思想家、改造社會的實踐家。這是我讀了《周易》、《尚書》、《禮記》、《論語》、《史記·孔子世家》之後得出的結論。

    首先,孔子是個哲學家。《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源頭,周文王豐富完善了它,寫出了《周易》,使中國古老的哲學形成完備的唯物辯證體系及辯證思維邏輯方法。孔子的哲學思想主要來於《周易》。孔子雖然寫出“十翼”,對本體論及其規律,對“三才論”有著深入理解及闡述,但總的來說,孔子對中國古老哲學的理解不如周文王和老子。孔子基本上是個機械唯物論者、是個樸素的辯證法論者。他一方面堅定信奉天(本體)的自然規律及道德規律,另一方面又拘泥於象數思維,把“三才論”錯誤地當作“天人感應”的理論依據,相信並尊崇祥瑞學說。孔子本著“述而不作”的原則,以傳承傳統優秀思想文化為己任,其哲學成就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整理編輯了《周易》,使之成為完整系統的版本,並以之為教材進行傳授;二是繼承古代政治思想家傳統,重點研究了本體論中的道德規律及其方法論,把本體論作為晉德崇業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依據,把本體論轉化為仁義道德、以民為本、禮儀治國的思想觀念及政治措施。

    孔子又是政治思想家。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他編輯整理了《尚書》這部古代政治思想史著作。過去我一直把《尚書》當作一般歷史史料彙編看待,直到讀懂了《周易》這部哲學著作後,才明白孔子的良苦用心。《尚書》的核心思想是以民為本,其政治信仰是本體論,政治措施是仁政及禮義,社會目標是安定和諧,人民富足安居樂業。從《尚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政治家如何以本體論統一天下人的思想意識及政治信仰;“天命”如何從道德規律演變修正為“君權神授”的神權政治理論的。另外插一句題外話,從“以民為本”到“為人民服務”,中國這一優秀政治思想,雖在封建王朝家天下時期出現了偏差,但從遠古到現在,幾千年來一直未曾中斷。 二是體現在孔子的言論中。《禮運》記載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及政治抱負。孔子把遠古政治分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兩個時期。指出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在“天下為家”社會,以禮義作為社會治理方法措施是合理及必須的。孔子說自己未趕上三代之英的大同社會,“而有志焉”一一但有志致力實現這樣的社會。《禮運》系統地記述了孔子的政冶思想、政治理論、政治措施及所要達到的政冶目標。《論語》中則記述了孔子實現自己政理想的堅強意志、堅韌毅力、一絲不苟的獻身精神。《論語》使我們感受到孔子溫良恭儉讓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無比強大的心。

    孔子除了研究政治理論,他還是偉大而勇敢的政治思想實踐家。說他偉大,是說孔子有著匡正社會,救民於水火的偉大情懷,他一生獻身於自己的政治理想,把實現政治理想當作自已的終身事業,他嚴格遵循君子的道德情懷,國有道則現,國無道則隱;嚴格修身,非禮勿言,非禮忽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行,努力做社會的道德楷模;始終以臣子身份謀求政治權力,藉此權力地位來實現政治抱負,所以他不辭辛勞,忍辱負重,遊說諸侯求售其道;他安貧樂道,“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寄希望於下一代,廣招弟子使之代己宏揚道德禮義,培養弟子作為政治人才的後備力量,並把他們推薦給諸侯,代他實現政治理想,因此他不悅樊遲之問稼,怒批冉有執政不遵道,痛顏淵之早死而道之不繼。說他勇敢,是說他知其不可而為之,勇於擔當歷史賦予自己的大任。當桀溺言“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時,孔子自認是大禹之徒來力挽無道亂世之狂瀾的,他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有志以周公為榜樣,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他也有過彷徨,他哀嘆鳳鳥龜書等祥瑞不現,也曾心恢意冷地要“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但他一直堅定地相信大道必存:“文王既沒,文不在玆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面對困難、碰壁、危險、嘲笑,孔子沒有絲毫退縮,勇往直前地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實踐自己的理論思想。

    瞭解了孔子的思想和為人,你還認為孔子會有苟活於世,順勢而為的行為嗎?

  • 2 # 文開石

    孔子的“不肯順勢而為”,實際上表現的是他獨斷專行,自以為是,絕不接受反對意見。

    從冉求的事情看,實情是怎麼樣呢?

    冉求還在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就被季康子召回國內,冉求希望老師和自己一起回去,孔子不知道是不好意思還是其他原因,堅決不同行。

    冉求任用為季氏宰,此後一直得季氏重用。冉有政治和軍事上成績卓然。

    冉求功成名就後,藉著自己的成績,說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因當時魯國齊國多年征戰,且齊國強魯國弱,為了防守和戰備的需求,冉求出策讓羅國搞賦制改革了,當時稱作“以田賦”,就是說把原先只有戰爭時期才徵收的軍賦,制度化為無軍旅之出之歲也徵之,並以田畝為徵收標準的固定戰爭實物費。

    徵求孔子意見的時候,孔子卻不考慮魯國實際情況和需求,只認為會加重民眾的負擔,而強烈反對,還剝奪冉求弟子的身份,鼓動其他人攻擊冉求。

    只不過放在孔夫子身上,自然有大批的人幫他洗白。

    孔子“順勢而為”會怎麼樣?

    都號稱孔子不肯順勢而為,寧肯流亡十四年。但孔子壽活73年可不是一直這樣。期間也不是沒有得勢過,孔夫子得勢的時候是怎麼樣呢?

    一曰殺人二曰誅心。

    孔子殺齊國演員

    公元前500年,孔子作為賓相陪魯國國君姬宋來夾谷(山東新泰)與齊國國君姜杵臼會面。齊國用萊部落(山東平度)的土風舞獻給來客,孔子看罷大怒,手拿儒書跑去跪在國君面前,指責他不該使用野蠻人表演,而應該使用傳統的宮庭舞。齊國國君感到十分慚愧,馬上命令換上傳統的宮庭舞,不過卻是宮庭中平時演出的輕鬆喜劇。孔子又大怒,翻開儒書,認為演員犯了“平民輕視國君”的大罪,立即指揮魯國衛士把那些可無辜的男女演員驅到臺階之下,砍手斷足,割耳挖眼。

    孔子殺少正卯

    公元前496年,孔子被任命為代理宰相(攝相事)。上任不到三個月,孔子便命人把魯國當時一位很有名望,但卻不贊同孔子學術思想的大知識分子少正卯逮捕,立即處死。然後才假惺惺地宣佈少正卯的五大罪狀,這五大罪狀就是:“居心陰險、處處迎合人的意思。行為邪惡,不肯接受勸告。說出的全部是謊話,卻處處堅持說的全是實話。記憶力很強,學問很淵博,但知道的全是醜陋的事情。自己的錯誤,卻把錯誤潤飾為一件好事。”實際原因其實是因為少正卯也辦私學,而且受人歡迎,連孔子自己的學生都跑去聽課。

    孔子改、毀中華典籍

    孔子曾那自己著《十二經》加進周室所藏典籍中,被老子拒絕。單氏取週期間,孔子靠投靠單氏家族裡一個名叫單旗的大頭目,稱為扶龍之臣。孔子成功後,借勢終於逼迫老子交出所保管的全部周室典籍。孔子將所有典籍三千多篇,抽出120篇按照自己的意思大幅篡改後編為《尚書》,18篇編為《中候》,其餘3120篇盡數燒燬。自此中華上古史成了斷頭史,夏代以前的中國歷史成了查無根據的斷代史。

    另有古代詩歌三千餘首,僅留310首編為《詩經》其他盡毀。

    慶幸孔子自身性格原因,不是一直“順勢而為”,否則不知道還能做出什麼?

  • 3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孔子處於春秋五霸爭雄的後期,周王朝的天下共主地位已經被動揺。

    周王朝朝綱已亂,爭霸的諸侯國內也出現離亂。天下衰亂是主基調。

    如何結束離亂

    孔子給出的醫世方略是 —— 恢復周禮制 —— 天下有共主,有共同的行為準則。

    天下共主的形成一是透過戰爭,一是透過法度傳承。

    周滅商而成天下共主,並以共主身份分封天下。

    周代商而共天下在於商的天下共主失德進而失國。

    周幽王失德而平王東遷,五霸起亂而天下共主之位動搖,平王東遷近200年後而有孔子,天下亂久已。

    周獲得的氏族私天下傳承已經被徹底動搖,天下需要一個新的共主。

    周透過制度創新恢復共主的權力與威望?還是透過戰爭結束周共主而立新共主。

    歷史的選擇是透過戰爭形成新的共主 —— 秦始皇。

    如何理解周朝的禮制

    禮—— 禮者行事之便也,即春秋時禮制就是共主時代的法律制度。

    孔子的角色以及孔子失敗的原因

    根據孔子問禮,以及述而不作等等,對照當代社會,可以認為孔子的角色就是一個行政學教授。

    行政學學院派要完成立國家級共主的任務,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在體制的範疇內以強力實現制度創新!

    孔子必其一生在尋找這個強力支撐者,要恢復周制,這個強力的支撐要麼來之舊共主周的中興血脈,要麼來之願意為周共主服務的強力力量,平王到孔子已經近200年,天下沒有這樣的力量!

    這是孔子失敗的根源。

    孔子不知道順勢而為嗎?

    孔子知道順勢而為,孔子也在順勢而為。孔子周遊列國尋找新的國家共主及其團隊。

    問題是新的共主必須自立——滅周滅諸侯/聯諸侯而自立,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就是在玩這個概念,但都沒有滅周自立(秦武王后才有滅周滅諸侯國的實際行動)。

    孔子寄希望於霸而王道天下,但核心是要先結束離亂,多強並立,亂是主基調。

    孔子在制度上不能給予強勢力量以創新制度,而要強而不大的諸侯或弱的諸侯讓渡利益於共天下不現實!

    因此,孔子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在爭霸的時代需要霸天下的運營者,而不是行政制度的修補匠。

    後世商鞅的成功也在於此。

    總之,孔子的失敗不在於順勢而為,而在於沒有創新的制度改革+制度的強力支撐點。

    孔子一生給後人的啟示

    弱世/衰世/亂世謀國者,必須依賴或依附於有遠大目標的強勢團隊。先結束離亂立國而後道德天下!

    謀生者,循道而立新者倡!行政學院派需要有經民濟世的法與道並行而後存。

    成事者機會比能力重要!孔子生不逢時!

    孔子的思想在歐洲可能變為現實——歷史上透過戰爭一統歐洲嘗試基本都以失敗告終,以共同利益為主的超越政治合作實現歐洲統一已經有一些成果 —— 歐洲聯盟建立並在有序運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和拜登都70多歲,美國總統老齡化是否意味著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