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峰影像
-
2 # 光線攝影學院
經常有人說,在成本後面加兩個零以上,是文物,加一個零是奢侈品。
那麼,徠卡相機,究竟在成本上加了一個零沒有呢?
很便宜的徠卡相機,徠卡Q
最正宗的徠卡相機,徠卡M10
當然,這個真實的成本,我也不是太清楚,相信很多研究徠卡的人也沒有辦法得出一個終極的結論。
拋開成本的因素,我們從其他方面來談談徠卡為什麼那麼貴吧?具體如下:
一、徠卡鏡頭,堅持不妥協,不向成本妥協,不向價效比妥協
由於不妥協,因此,怎麼好就怎麼來,所以,徠卡鏡頭的光學素質,在同時期的同樣畫幅尺寸的鏡頭中確實是一貫的出類拔萃。
由於不妥協,東西就會賣得貴,賣得貴,就會買的人變少,如此迴圈,產量越低,成本越高,經過幾十年的迴圈之後,徠卡鏡頭就確實成為了“天價”。
你想要用中低成本來仿製出高質量的徠卡鏡頭,是很難做到的,也是得不償失的。因此,這是徠卡鏡頭之所以可以維持高價的最根本原因。
二、徠卡相機,徠卡相機機身,本身沒啥好高貴的
即便是妥協了成本,也可以複製出很好的徠卡相機機身,從機身的角度來說,這個確實是可以用中低成本來仿製的了。
從二手的價格來看,徠卡相機的膠片版本的一些機身,價格也確實是比較低迷的,談不上奢侈品的了。
徠卡m6膠片相機機身,二手價格談不上是有多貴的了
徠卡單反膠片相機,這個價格,也談不上貴了,應該說基本上沒啥品牌附加值的了
當然,現在全新的徠卡相機的機身,賣的不便宜,這又是另外一碼事。這是因為徠卡有意控制了產量,有意為了維護品牌形象而維持的高價。
應該說,徠卡機身是攀附在徠卡鏡頭上面的。
三、任何東西,只要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成為了活化石,加上品牌效應,都不會便宜的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就是所謂的徠卡品牌的魅力和情懷了。
甚至於,徠卡相機,借用了松下相機貼個徠卡logo,售價也可以高一倍,嗯,你只需要花徠卡相機一半的價格就可以買一個松下相機。
從貼牌這個事情,就可以看出,徠卡確實是個金字招牌,徠卡品牌本身是有價值的。
以上這款徠卡相機,其實就是把松下相機拿來貼了一個徠卡的logo,售價至少是松下相機的兩倍啦!
對於品牌價值這個東西,現在也是世界公認的價值了,品牌有價,相信大家都可以接受。
綜上所述,徠卡之所以賣得這麼貴,最本質的淵源是因為徠卡對於鏡頭的毫不妥協所發軔的。
回覆列表
之前 iPhone X 釋出,近萬元的價格引起一片爭議,攝影圈內則不動聲色地扔出一張圖,讓很多圈外人驚詫不已:這是什麼鏡頭,為什麼那麼貴?!
眾多周知,Leica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是目前徠卡的最大光圈鏡頭,它也遠不止是徠卡的一個產品,更是代表了徠卡鏡頭的最高光學品質。
徠卡相機鏡頭設計總監彼得·卡伯,同時也是50/0.95的總設計師
別看是小小一片玻璃,其實光是玻璃鏡片本身的原料就已經是難上加難的高科技工業。
以 Leica 鏡頭來說,裡面使用的鏡片光是玻璃配方就有超過百種(還有一些以前用過,現在已經停產的),在經過配方融解、混合、凝固之後,還必須經過非常長時間的「退火」,也就是讓玻璃從融解高溫降到能用手拿的程度。
限量特別版50/0.95
由於玻璃退火速度越慢越能提高鏡片的折射率,因此 Leica 的玻璃退火需要六週,差不多是每小時降溫一度。這不僅意味著做一顆鏡頭要很久(約五十二週),再加上Leica堅持不用化學藥劑幫助玻璃融解、精密控溫等,直接造成 Leica 鏡頭成本與售價暴漲。
這也是為什麼一枚夜神能賣到8萬,正是成本過高所致。
既然對玻璃質量那麼在意,那麼嚴格檢查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Leica 宣稱這些玻璃將接受老經驗技師的 60 項檢查,不過請不要以為都是像上圖這樣用肉眼檢查,當然還會配合各種不同的儀器來檢查玻璃的質量,畢竟 Leica 鏡頭都那麼貴。
拆鏡頭時看到的藍色或綠色膠質,就是避免螺絲鬆脫用的
在確認玻璃質量符合要求之後,經過精密的電腦控制器材打磨、拋光,才能製作出 Leica 鏡頭的粗胚,之後再經過鍍膜、邊緣處理、膠合之後才能組裝成鏡頭。
你可以看到鏡頭上有個英文 “ASPH” ,意思是非球面鏡片拋光,根據 Leica 的說法,非球面鏡片製造是一開始 Leica 獨家開發的技術。
完成拋光之後,鏡片才會呈現晶瑩剔透的外觀。上圖是鏡片正在超聲波洗淨機裡面清潔,這是為了稍後的鍍膜作準備,避免在打磨拋光過程中產生的碎屑影響鍍膜質量。
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一個步驟:「幫鏡片的邊緣上黑漆」。
影片上並沒有詳細說明是幹嘛用的,不過老師傅說,這是用來避免鏡片內反射與鏡筒反光。
鏡筒內部塗黑可以防止光線進入後發生反射造成照片上出現鬼影。這個黑漆原廠使用的都是獨家配方的墨水,絕對不是自己拿個黑色油筆塗一塗就能了事的!
鏡片完成之後還要再經過一次測試,這部分除了用儀器測試之外,也要經過肉眼測試才能完成。
不過想想徠卡鏡頭在二戰時期的鏡頭到今天依舊相當有競爭力,天曉得在那個沒有電腦的時代是怎麼做出來的…
Leica鏡頭外殼都是金屬製造+CNC刻印,這點是 Leica 與日系鏡頭最大的不同之處。
很多人都會以為製造鏡頭只有鏡片屬於精密工業,但實際上鏡筒製造的精密度要求並不亞於鏡片!
Leica SL+M-50/0.95
根據知名 Leica 圖鑑作者 Erwin Puts 的書中所述,Leica 某些鏡頭的全對焦行程只讓內部鏡片前後移動0.75mm,足見鏡筒製造工藝的重要。
完成鏡筒之後,還要經過電鍍、烤漆等工序才能打造出我們常見的銀色/黑色鏡筒。
鏡筒組裝起來之後就像上圖這樣,是一種一筒套一筒的複雜結構。不要小看鏡片結構,每收一級光圈,鏡片玻璃配方和結構都要重新設計,而且困難呈指數式增長。
NOCTILUX 能收到 F0.95,天知道做一枚這樣的鏡頭得費多少功夫。
最後就是鏡頭組裝啦!Leica鏡頭到今天還是手工組裝(所以做一顆平均要52周),想想看,如果鏡頭便宜到只要兩三千就能買到,全手工組裝怎麼可能划得來?
適當的轉移產地、降低勞動成本、引進自動化機械、簡化鏡片生產(例如塑膠鏡片)等都是現在很多鏡頭製造廠的必修課,但這也是徠卡鏡頭不同於其他鏡頭之處,因為比起成像,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更是鏡頭本身的質量啊!
一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鏡頭對我們來說的滿足感才是最高的~
如果說徠卡只是賣情懷,那麼光憑情懷就能賣這麼貴,為什麼其他相機廠商不這麼幹?單純靠情懷又能支撐多久?
我想,答案盡在這支鏡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