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隼

    1

    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企業,在知識管理初期快速出成效最簡單和快捷的方式就是隱性知識顯性化。

    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是源於知識創造理論之父野中鬱次郎所提出的知識管理模型,他著作豐富:《知識創造經營》、《知識創造方法論》、《知識創造實踐論》、《知力經營》、《創新的本質》等 80 部作品,以及在日本輪流擔任富士通、三井物產等著名企業董事,讓這些企業應用知識創造理論提高競爭力。

    這個模型成為 SECI,在這個模型裡面知識創新被分為 4 種模式:

    (引自互動百科)

    - 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隱性知識轉化為新的隱性知識的創新模式;

    - 外化(Externalization)是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創新模式;

    - 整合化(Combination)是把顯性知識轉化為更加複雜的、系統化的顯性知識的知識創新模式;

    - 內化(Internalizat/on)是把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的創新模式,是顯性知識在整個企業內部得到共享,並被員工吸收而轉化為個人隱性知識的過程。

    在這裡補充說明,所謂隱形知識就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知識,源自個人的體驗,與個人信念、視角及價值觀等精神層面密切相關。而顯性知識就是可以用語言來描述,包括文字陳述、數學方程、技術說明書和手冊等。

    2

    在知識管理的初期,最重要的莫過於把那些專職人員習以為常的隱性知識顯性化,也就是外化的這個過程。把業務流程可以外化成一個標準流程或者清單,這樣的好處在於:

    1. 讓新來的同事可以快速學習;

    2. 降低認為犯錯,用清單來檢查和持續最佳化。

    只有這樣子對於習以為常的專職人員來說才可能把自己從當前的事務抽離出來,去思考和策劃未來更重要的事情;對於剛入職的人而言就是一個充分的學習機會。

    當然,如果僅僅是個人而言,也可能從此釋放大腦資源,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也可以快速地把這些事情分享給他人學習。

    譬如在過去持續做線下活動過程中,由於已經辦過數次,那麼我就直接把整個流程都書寫出來,這樣的好處在於:

    1. 我不需要每次在做事的時候重新思考一遍,提高效率;

    2. 由於已經外化,那麼這件事情我更容易外包給別人完成,對方只要一看基本就知道做什麼;

    3. 一旦外化,那麼就可以持續最佳化,而不是每一次都從零開始。

    例子:主持人檢查清單

  • 2 # 花花大宇宙

    關於如何在知識管理初期快速出成效,我覺得真沒有那麼多道理!

    無非這幾點:

    第一:行動!

    第二:帶著目標行動!

    第三:帶著目標正確行動!

    第四:堅持帶著正確的目標行動!

    這裡的行動指的是執行,立刻做的意思!比如你要讀書,你要聽課,那麼不要糾結,在家裡安安靜靜的找個地方立馬就開始,不要想太多!

    思前考後,你覺會覺得需要遭遇的問題太多,因而放棄!

    有些人認為知識管理不能在初期快速出成效,其實我個人認為那是錯的觀點,因為當你進入一個全新行業時候,如果有一套完整的知識管理體系,那麼又很慶幸的被你學了,然後又堅持行動下去,那麼恭喜你,你一定會取得很大的成效,進步很大!

  • 3 # 阿Q-1

    每個企業都有管理知識的妄念。希望將企業所需的知識都管理起來,就能達到企業持續成長的目的。

    但是全部鎩羽而歸。

    我們先來看看企業知識管理的日常:

    文件,手冊,工具,所有需要的都在“知識庫”下,慢慢看。

    苦讀一個月,基本掌握,現在總能“勝任”工作了。

    小張,你把這個方案做一下,還有這個問題也解決一下。

    你這是5年前的版本了,我們現在產品已經13.8了。你去產品團隊要下去年那個方案,儘快改一下。

    一週後才從產品團隊拿到方案,還不是最終版。

    誰知道一年半過去後,小張才勉勉強強“勝任”現在的工作,已經可以指導新同事去知識庫下學習崗位知識了。但是公司壓力越來越大,領導要求越來越高,最後小張和其他幾個人被裁掉了,公司又可以繼續經營下去了,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公司也在總結問題,沒能在競爭中取勝主要因為沒有找到好的人才,於是高薪聘了名校畢業生來公司開始學習“知識庫”……”

    這就是大部分企業所面臨的一種困境。不是企業業務不夠好,也不是招聘的人才不夠好,而是企業的知識資產管理習慣,決定了,他們永遠都只是在低效的工作層面上掙扎。更不要提創新了。

    企業的知識管理方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隻看重管理,一般就是做知識庫,把知識有序化、體系化,這樣企業只是管理了“顯性知識”, 這些知識是靜態的、孤立的。他只能被擁有它的人使用,並且如果這個人不存在了,這些知識也就不存在了。大多數的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都是在交流中學習到的。所以企業有效的知識管理的前提就是建立有效的溝通途徑,讓知識在交流中產生,讓創新在協作中發展。

    那麼,要如何才能讓企業從知識中創新呢?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交流、協作解決具體的問題,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去解構已有的知識體系,原知識在企業員工間重新的認知、共振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知識結構。而這個過程才是企業所需要的知識演化過程,也只有這一過程才能幫助企業去創新。

    以社交、協作為基礎的,能夠有效連線企業員工,以興趣自動聚合,自下而上的知識創造才是新時代企業最需要的知識管理途徑。而東軟平臺雲OhwYaa產品,正是以社交、協作、連線、聚合、創造、分享與傳播為核心的企業知識社群,它可以為企業解決從知識到創造的所有過程。

    1. 企業知識庫是基礎,不是全部

    靜態知識、“顯性知識”是企業知識的基礎,而有效的、科學的分類才是管理靜態知識文件的關鍵。東軟平臺雲OhwYaa產品不僅對靜態知識提供了有效的分類,還提供了根據崗位、組織建立獨立的知識庫。

    2. 主動推薦,比被動檢索更有效

    新員工入職後,可以自動推薦所需知識、話題、群組與專家,幫助新員工快速成長。員工轉換工作崗位時,系統自動推薦相關知識與專家,實現技能的快速上手。同時OhwYaa社透過大資料、自然語言分析等工具會根據每個人興趣、喜好、關注點等內容,自動將同樣興趣的一群人聚合到一起。

    透過動態流,使用者可以看到自己關注的使用者以及話題的相關動態。除此之外,OhwYaa還依託大資料分析,推薦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同事。

    3. 知識在流動中創造

    企業員工可以將自己寫的技術要點、行業觀察、感受等以博文的形式發表,與公司內其他同事進行知識分享和交流。同時也可以想行業專家提問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4. 行業專家才是企業知識寶庫

    OhwYaa提供了各種分析圖譜,可以利用員工能力圖譜、興趣圖譜等,方便企業快速識別各行業專家。

    5. 企業知識一目瞭然

    透過全域性分析,可以掌控企業知識全域性資訊,指導知識戰略部署與調整。

    選擇某一知識點,會顯示知識點相關內容:主要包含各部門在這一知識點下的貢獻,並根據貢獻排行;根據時間檢視這一知識點的利用和積累情況;知識點下的專家,以及推薦知識點下比較熱門的文章。

    6. 員工能力評價,更客觀

    結合大資料分析,對員工各項能力評價,方便企業培訓部門有針對性的對員工技能進行培養,即滿足崗位需要又能尊重員工意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提高效率”用英語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