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更多的還是因為周培公的漢人身份,雖然滿清入關以後,適時地提高對漢人的重用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漢學的地位,但是從自我的骨子裡很多滿足貴族,還是看不起漢人,而康熙卻對周培公大為欣賞,甚至還倚為心腹。而這無疑在相當程度上引發了許多滿族大臣與貴族的不滿,而康熙很多時候也不得不向宗親勢力做出一定的退讓和妥協,所以才找了個由頭,極不情願的出發了周培公。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2 # 大獅

    關於周培公這個人,舉凡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們都清楚,此人是個君子之人,說話直率坦蕩,即便是在文武百官面前也敢直言不諱,這令康熙皇帝對其既喜歡又發愁。滿漢本就不平等

    雖周培公看似一介書生,卻雙肩擔當男兒氣概,為官仕途之中,為大清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從平叛察哈爾叛軍到助康熙剿滅吳三桂等眾,功不可沒,堪稱是個文武雙全之人。但也恰恰是周培公這種剛正不阿、不知進退的性格,不但得罪了朝中元老,也最終讓自己吃了虧。

    滿人入關,江山坐定之後,雖然口頭上講什麼“滿漢平等”,但實則滿人高高在上,視漢人為奴才,在朝中滿漢文武表面上看似平起平坐,但是滿人大臣打心眼是瞧不起漢人大臣的。因此,滿漢之分根本就沒有消除過!

    在康熙一朝,滿漢大臣之間明爭暗鬥,互為朋黨,鬥得不可開交,作為一個漢人臣子,周培公的功勞明顯大過了滿人,這不得不令滿人大臣忌憚,其中也包括皇帝康熙。在剿滅王福臣餘部之後,康熙以兵部調令為由,令圖海全權接手周培公大將軍職務。這令周培公十分不滿,氣憤加失望,但是沒有辦法,他心裡很清楚,自己的漢人身份不允許自己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再者自己傭兵數十萬之多,皇帝根本就不放心自己。

    好一個“忠直之人”

    既然周培公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就應該有所收斂,但偏偏這個人的性格太過剛直,大有那種傳統知識分子混不吝的個性。在朝會之上,康熙提出稻米問題,眾大臣都明白皇帝的意思,因此沒人回答康熙的疑問。可週培公卻偏偏做出頭鳥,在文武面前將那種憤世嫉俗的勁兒拿了出來,你想能不得罪群臣嗎?

    做官跟做生意一樣,有時候要表面糊塗一點才行,太明白了,買賣就做不成了。因此這種人就算再有才能,也無立足之地。常言總說“忠直之人”,但忠跟直是兩碼事,忠君是一回事,而太直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會讓皇帝也不高興的。

    皇帝的私心

    因此,周培公被髮配冰天雪地的盛京,在此長達11年之久,最終鬱鬱而終。在周培公快要去世前,康熙道出真相,當時朝中大臣對周培公滿是敵意,因此發難於他,康熙不能為了保他一人而得罪所有人。再者,康熙是對他確實不信任,就算他百分百的忠君也沒用,滿人皇帝是不會也不能將大權交給漢人大臣的。

    其實康熙是有私心的,為了不讓周培公繼續“放肆”下去,將生在南方溫暖之地的周培公硬生生貶到滿人的老家,冰天雪地的盛京。這樣一來,康熙不用擔負誅殺功臣的罪名,周培公也不會再有所作為,以其性格早晚會悲憤交加而死。

    這樣做,在外人看來未免殘忍了些,但皇帝是天子,天子要成大事,而成大事者是不需要糾結的。而周培公的倒臺也是必然的,他不但觸動了滿漢之分的界限,也觸動了康熙皇帝的權威。

  • 3 # 中孚鑑

    周培公是康熙時期的著名的一個漢臣,在康熙平定三蕃時,勸降當時很重要的人物王輔臣,和圖海將軍平頂三蕃之亂,周配公也算是立下大功的。

    那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為什麼將立有大功的周培公發配到盛京呢?

    其實,原因還是周培公是漢臣,當時清朝為了長治久安,雖然提高了漢人的地位,但在當時清朝廷中,還是存在著對漢人敵視的態度。

    因為周培公立下大功,就得到地位的提升,也因此招來滿臣的不滿,大清朝畢竟是滿人建立的政權,滿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所以最後康熙皇帝把周培公調到盛京。

    然而周培公被調到盛京,也並非是被康熙發配的,是周培公自己提議策略方案,所以康熙皇帝採納了周培公的建議,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

    當時周培公因為平定三蕃有功,康熙皇帝為了加賞他,就誥封周培公的母親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封周培公的父親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

    後來周培公三年孝期滿時,就去山東做官,但因為和當時的總兵意見不和,他們很難一起做事,於是就辭去官位回到老家。所以之後周培公就一直賦閒在家。

    而後來蒙古的噶爾丹反清,而這時的周培公雖然賦閒在家,卻常常關心朝廷大事,當他知道噶爾丹反清後,就寫出平定叛亂的策略送到京城康熙皇帝那裡。當康熙皇帝看過周培公的策略後,就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就調周培公為盛京提督。

    周培公去盛京做官,也並非是發配,只是盛京的生活條件艱苦,所以讓人感覺猶如發配一樣。同時不管怎樣,周培公的確很有才能,是為大清立下大功的。

  • 4 # 曉評三國

    謝邀。康熙之所以可以成為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對全域性有很好的把握,他不斷把事業推向前進。他做出了前無古人的成績。周培公的確有大功,但是與《康熙王朝》裡描寫的肯定還有差距。但是他是一個漢人,這是康熙不得不考慮的地方。漢人不是不可用,但是不可長期掌握軍事,這是肯定的。要不然不但會激化滿漢矛盾,康熙自己心裡也沒有底。而且周培公太過耿直,政治上並不老練,康熙面對滿族貴族的壓力,也只有犧牲周培公,換取他們的堅定支援。

  • 5 # 貓眼觀史

    周培公文武兼備、才智過人,心思縝密,可以說是康熙身邊非常重要的謀士,然而深諳治世之道、官場之道的他最後還是被康熙發配盛京。

    周培公十幾歲的時候就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智慧,因為父母去世的早,他幫助一些權貴出謀劃策,康熙登基之後,伍次友多次推薦周培公,周培公雖是漢人,但是並不畏懼康熙,和唐朝時期的魏徵一樣,都是直言相諫,即使是文武百官面前,周培公也絲毫不留情面。

    康熙在剿滅吳三桂時,周培公屢獲戰功,後來在王輔臣歸順朝廷之後,大臣們開始議論周培公,說周培公是漢人,現如今手握重兵,頗有吳三桂當初的氣勢,大家都希望康熙能夠約束下週培公。

    就在王輔臣之事搞定後,康熙下旨,讓兵部立即下令調回周培公,將剿滅吳三桂的任務交給了圖海,周培公自然知道其中道理,畢竟自己是個漢人,功勞太大,其他滿人大臣多少都會算計,康熙肯定也不希望有人能夠威脅到自己。

    隨後便將周培公發配盛京,幾十年之後,康熙前往盛京,正好看望周培公,此時的周培公在這冰天雪地的環境下,一下子蒼老了許多,康熙聲稱等到來年春天,還要重用他,然而周培公早已看透,婉言謝絕,說自己命不久矣,果不其然,沒多久周培公就去世了。

    其實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之所以被髮配盛京,也算是鳥盡弓藏,尤其是當時眾多大臣都在彈劾他,說他會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康熙自然是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他按照大臣的意見,將周培公發配盛京,這種一石二鳥的安排,對於康熙來講是再好不過的,為什麼說一石二鳥?

    一是可以利用周培公的能力去對抗羅剎國,二是可以監視周培公,因為盛京原本就是康熙的老家。當然這些只是能拿上臺面的理由,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康熙自己要鞏固皇權,他的想法和滿清大臣是如出一轍的,自己巴不得這樣做。

    以上皆為劇中分析,然而真實歷史上,周培公並沒有被貶盛京,公元1690年,賦閒在家的周培公時常關注朝廷之事,這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周培公親自上書康熙,希望自己帶兵前去平叛,康熙採納,隨後便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盛京安全,公元1701年,周培公死於任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的你,現在有存款嗎?是自己一個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