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階段,西漢帝陵主要集中在陝西西安、咸陽境內,東漢帝陵則主要集中在洛陽故城附近(獻帝除外)。由於兩個階段的陵寢制度有部分差異,我們分開來說。

    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除了漢文帝劉恆的霸陵和漢宣帝劉詢的杜陵位於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塬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餘九座陵墓全部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西起興平縣豆馬村、東到咸陽市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排列著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

    (西漢帝陵分佈圖)

    墓葬形制:除了漢文帝劉恆的霸陵是以山為陵外,其餘10座帝陵均築有高大的覆鬥形夯土墳丘,一般底部約150~170米見方,高約20~30餘米,以武帝茂陵墳丘最大。

    合葬形式:漢代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大多在帝陵的東面,墳丘亦較帝陵為小,只有呂后的墳丘大小和劉邦的長陵差不多相等。

    陪葬形式:西漢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東,長陵陪葬墓規模最大。茂陵陪葬墓中則有著名的西漢將領衛青、霍去病墓。

    帝陵建築:從陽陵開始,在帝后墳丘的四周都築有平面方形的夯土垣牆,每面垣牆的中央各闢一門,門外立雙闕。這種圍墳丘一週的方形陵園,是西漢帝后陵園的通制。陵園之旁建寢殿和廟。

    陵邑制度:漢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管理各地貴族富豪,在漢長安城附近皇帝陵墓處設陵城,這些陵城便稱為陵邑。西漢一直保留著陵邑制度,直到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詔罷置陵邑,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西漢帝陵的典型便是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

    (漢武帝茂陵)

    梓宮。茂陵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是放在墓穴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冂”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其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檫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溼,防腐朽性強。黃腸題湊。所謂“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據史籍載:天子死後,所作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釐米,高寬各10釐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便房。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設有便房。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 。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於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地宮。茂陵這座“金字塔”在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它的核心建築——地宮,成為“方中”。張湯調任茂陵尉,他親自抓的一項具體工程就是“方中”建設。方中內部豐富多彩。主陵形制。茂陵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底邊長:東邊243米,西邊238米,南邊239米,北邊234米。總佔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鬥,顯得莊嚴穩重。東漢帝陵

    (光武帝原陵)

    東漢帝陵除了漢獻帝的禪陵在河內郡山陽以外,其他十一個帝陵都在洛陽故城附近。東漢帝陵與西漢帝陵的區別主要在帝陵建築和棺槨制度上,大致有四點:

    劉秀建立東漢之後,採取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因此特別重視喪葬禮儀,祭祀先祖。因此將祭祀祖先祠堂的方式運用到了陵寢制度中。西漢的寢殿一般建築在陵園之中,廟建於陵園之外,大規模的祭祀典禮多在廟中進行。東漢把這一禮儀移置到了陵園當中。

    為了適應陵園中舉行祭祀的需要,陵園建築也增添了新內容,開始在陵前建築祭殿,還在陵旁建築懸掛大鐘,以便祭祀時鳴鐘。

    東漢陵園四周不築垣牆,改用"行馬"。通往陵冢的神道兩側還列置成對石雕。東漢開創了在神道兩側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進一步顯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棺槨制度:東漢帝陵地下建築改變了西漢以柏木黃心為槨的制度,多用石頭砌建槨室。

  • 2 # 識小錄

    我們知道,先秦的墓葬,最初是沒有墓上建築的,甚至是沒有封土堆的。據《禮記·檀弓》的記載,最早在墓上堆封土堆的是孔子,孔子為了方便記住自己父母墓葬所在地,因此才在墓上起墳丘。當然,這種說法對不對仍存在著爭議,至少目前的考古學不能給我們確切的答案,因為畢竟墓上的封土堆極容易遭到破壞,無法有確切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紛紛發展出了高大墳丘的墓葬。不僅如此,墓上建築業逐漸出現和完備。陵寢制度也逐漸成型,並最終在秦漢時期成熟起來。秦始皇陵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規整化的陵寢形制。整個陵園模擬著城市的佈局,陵園有內外兩道牆,象徵著外郭和內城。陵園內有高大的封土堆,同時,墳丘旁邊也有一些墓上建築,包括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等。陵園內外有很多陪葬坑。

    到了漢代,在秦代陵寢形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漢書·韋賢傳》載:

    凡祖宗廟在郡國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而京師自高祖下至宣帝,與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廟,並為百七十六。又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寢,日四上食;廟,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又月一遊衣冠。

    說明漢代皇帝,將先秦截然分離的宗廟建築和墓地建築搬到一起。並在墓園中建造寢和便殿,模仿身前所居宮室中前朝後寢的形制。

    不過和秦始皇陵不同的是,西漢皇帝陵寢形制也有所發展,一是由長方形變為方形或者接近方形,二是將陵寢建築由分佈在陵園內外轉變為分佈於陵園外。

    到了東漢,皇帝陵寢又發生了變化,最為顯著的是陵寢格局可以顯著地劃分為陵園和寢園兩個區域,陵園內是墓葬,寢園則是便殿等陵寢建築。近期河南省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釋出了東漢皇帝陵的復原圖,可以參看。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復原的東漢皇帝陵寢形制)

  • 3 # 鹿白說

    西漢十一個皇帝的陵墓,除了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在國度長安西南以外,其餘九個陵墓,都在長安東北到西北的咸陽原上。

    西漢早期三個陵都在咸陽原的東北地區,以高祖長陵為中心,惠帝安陵在長陵之右,景帝陽陵在長陵之左,還沿用古代“族墓”的制度:“先王之葬局中,以昭穆為左右。”

    但武帝之後,陵墓的安排就發生大的變化。武帝茂陵葬在咸陽原的最西南端,以後諸帝陵墓比較雜亂地葬在武帝茂陵以東和惠帝安陵以西地區,不再按左昭右穆之制。

    只是對重視宗族關係的“族墓”制的破壞,是表現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和以皇帝為中心的墓制的創設。

    漢武帝茂陵建在西漢諸帝陵園地區的最西南端,該與古代禮制以西南角為尊長居處有關。

    從西漢各個陵園的佈局來看,也都是坐西向東,以西為尊。皇帝陵和皇后陵都在陵園的西部。陪葬墓都在帝陵的東北方和東方。遷移豪富居住而用來供奉陵園的“陵邑”也建在帝陵的北方和東方。

    西漢諸帝陵園,除文帝霸陵不起墳丘以外,高祖長陵和惠帝安陵做長方的覆鬥形,其餘諸帝都做正方的覆鬥形。

    皇后一般都和皇帝合葬於一個陵園,但是各有陵墓,多數皇后陵在皇帝陵之東,少數也有葬於皇帝陵的西北的,但是沒有葬在皇帝陵西南的。

    無論皇帝陵還是皇后陵,周圍都有方形的圍牆,四邊中央都有門闕。

    依據文獻記載,西漢和秦一樣在陵墓的旁側起“寢”,但是西漢的禮制也還有個特點,會在陵園附近設“廟”,在“廟”和“寢”之間設有一條通道,叫做“衣冠所出遊道”,或者簡稱“衣AVANCIER”。

    每月當宗廟舉行祭祀典禮的時候,要把墓主生前穿戴的衣冠,從陵園的“寢”中搬出,送到宗廟中去遊歷一番,以便墓主靈魂到宗廟去接受祭祀,叫做“月一遊衣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狗狗為什麼總是喜歡“狼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