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05817399627

    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必然有共通之處,從心理學角度看,一段幸福的婚姻必然是“各取所需”!

    婚姻確實意味著責任,但只有責任必然無法構成穩固的婚姻。心理學界關於幸福婚姻的研究形成一個著名的依賴理論,即當一種關係能滿足重要的、但在他人那裡得不到的需要,人們就傾向於保持這種關係。

    你期望從一段婚姻裡得到什麼?

    作為一名男性,我渴望一個靈魂伴侶,健康向上的孩子,但也渴望父母老年幸福,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追求事業中的心靈港灣,等等。

    所以,婚姻不單單是兩個人感情的事情,也不是兩個家庭需求的事情,而是兩顆需要滿足的心之間的試探和碰撞。那麼如何做到“各取所需”?

    1、尊重彼此的健康需求

    婚姻意味著最緊密的夥伴關係,兩人為共同目標、共同利益而奮鬥,這是一個健康婚姻的價值取向,但夫妻雙方除了共同目標,肯定還有各自的其他需求,比如孝順己方父母的需要,現實婚姻中經常會出現夫妻為補貼父母而勾心鬥角,站在任何一方看,都覺得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了,因為有限的資源被“浪費”在共同目標之外的事情上!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需求都是多樣性的,生活不可能只有一個目標,這是本性,如果一味否定伴侶的需要,只會造成兩個結果,要麼是不妥協,家庭矛盾衝突從此不斷;要麼是削弱、壓抑乃至拋棄這個需求。

    以最常見的贍養父母為例,親情最能激發一個人的動力,越是強烈的贍養需要越能激發奮鬥動力,若是對此嚴防死守,拿掉了這個東西,看似保衛了勝利果實,但也打碎了男人的脊椎,就是一灘爛泥了,所謂的釜底抽薪不過如此!

    所以,更為明智的做法是,在經營共同目標的前提下,兼顧各自的健康需求。以贍養費用而言,我的建議是,與其榨乾伴侶每個月的工資,為一些小錢而斤斤計較,陷入無解的困局,不如根據實際情況,定下每個月上繳多少家庭經費,其他的錢該怎麼花怎麼花,當然要有必要的知情權。

    作為過來人,在我收入不多的時候,會盡量的省吃儉用補貼父母,但也非常促進個人的奮鬥動力,掙績效獎金,賺兼職零花錢,不斷髮展自己的事業,現在的情況是,收入越來越多,補貼的越來越輕鬆,當然上繳的數額也越來也大,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我還甘之如飴!

    2、重視不均衡發展帶來的差距

    現在社會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即望夫成龍,然後奢想自己享受美好後半生,這種思想其實極為危險,當雙方的差距過大時,掌握的有效資源就不對等,資源越多的一方需要層次就越高,而這經常會超出資源較少一方的滿足能力。

    這種關係隨著天平的慢慢傾斜,就會形成一種依賴或者寄生性關係,即弱勢一方會越來越失去主動性和對等交流權力,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焦慮,擔心被拋棄,但迫於需求又只能繼續依賴另一方,進入惡性迴圈,社會上經常爆出的家暴問題,受害一方仍不願離婚,這有人格的因素,但很大原因就是女性失去獨立性。

    所以,健康婚姻雙方必然是均衡發展的,至少差距不會太大。這裡說的均衡非特指經濟層面,我的老闆不到40歲就家資過億,但他一直鼓勵、支援他老婆外出工作,即使一年賺的錢還不夠平時零花,他的理念是,只有不脫離社會,才能跟得上社會的節奏,才能在社會的帶動下,不斷成長進步,這既包括自我修養,也包括獨立女性帶來的精、氣、神提高。

    望夫成龍是一種美好的期望和鼓勵,但作為伴侶,也不應放棄對自我的要求,差距一旦拉開了,真的就會衍生出很多問題,這是人的本性,我們可以譴責它醜陋,但我們很難改變它。

    3、停止自我中心的單方面索取

    心理學有一種消費型人格,即在人際交往中發展出深厚的友誼,甚至是夫妻關係後,就會據此進行消費,不斷提出各種需求。這在現實婚姻中較為常見,尤見於女性,比如總是抱怨丈夫無法滿足需求,丈夫收入水平低等等,這種單方面要求和消費不僅透支感情,更容易因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抱怨,要知道抱怨是婚姻的最大殺手,不僅毀了婚姻,也會毀了另一半。

    婚姻是兩個人的遊戲,玩不好雙方都有責任,如果只奢望分享成果而拒絕承擔責任,那麼對婚姻還是謹慎點好,莫要害人害己。

    以上從赤裸裸的需求角度解讀婚姻,一段好的婚姻除了需要滿足“硬體”要求,還需要滿足“軟體”需求:

    1、不要三心二意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指導參與者們拍攝、沖洗一系列攝影作品,並讓他們從中挑出最喜歡的兩個作品,然後心理學家對第一組說,這兩幅作品你自己僅可以保留一份,一份留作實驗使用,且必須馬上做出選擇,不可反悔,而對第二組也這樣要求,不過三天內可反悔更換。然後心理學家測試3天后,兩組對所選作品的喜歡程度。

    結果表明,第二組雖然擁有選擇權利,但第二組對作品的滿意度要遠遠低於第一組,尤其是更換次數越多,對作品不滿意。這個實驗解釋了認知失調理論,即當我們明確做出一個決定,我們會為這個決定找到很多輔助理由進行支撐,而一旦三心二意,我們就會不斷進行比較,不斷尋找不足,因此比較越多、越久,我們越不喜歡。

    比如,一個男人言辭粗魯,如果你們關係正處於考察期,可能會對他貶低,覺得其他追求者可能更好,可一旦他成了你的丈夫,你可能為這種行為辯解,他其他方面還是不錯的。

    我們總會尋找理由支援我們的決定,也就是將焦點投注在好的方面而不是挑錯。現實婚姻中,如果一方三心二意,覺得可能有更好的選擇,那麼在不斷地比較、權衡中,對另一半會越來越貶低,實際上,伴侶可能並沒有那麼差。

    2、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抓大放小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伴侶優秀,每個人對優秀也有自己的一份理解,大到奮發上進,事業家庭,小到行為禮貌,言語得體,恨不得每個方面都符合優秀的模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醒這樣做不好,那樣做不行,一番良苦用心,但通常效果不佳,甚至適得其反,引發伴侶的逆反心理。

    在說服理論中,如果試圖說服的觀點與已有的觀點、習慣相違背,這會讓被說服者感覺被冒犯,自然而然會誘發自我防禦和自我辯解,一旦說服的力量不夠,這種說服就有點類似預防針,只會讓我們對現有的惡習、想法更加認同捍衛,所以聰明的人不應該將說服力量分散在生活中的細節上,這樣做不僅是力量分散,而且對真正要改變的較大行為也會非常無力。

    真正聰明的人,應該學會抓大放小,對一些無傷大雅的習慣保持適度容忍,對影響較大的惡習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堅決打掉,這樣做不僅更加有利於說服,而且核心習慣的改變,非常容易帶動小習慣的自然改變。

    3、少指責抱怨,多肯定鼓勵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心理學認為,自我概念是一個動態的心理結構,包括兩個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我感知,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另外一部分是來自於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的信念。

    心理學對就他人期望的影響有一個著名實驗:心理學家隨機選出一部分學生,並對老師說這些學生的智商很高,老師們信以為真,一個學期後,心理學家再次測試這些學生的變化,發現智商測試平均提高10分,1/3以上的智商增加超過22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認為一個人是怎樣的,會對這個人的行為和表現產生影響,並逐漸向期望的方向靠近,所以如果在生活中認為伴侶是窩囊廢、沒本事等等,他們可能真的就變成這樣,所以我們要多謝鼓勵。

    但提醒一句,這種鼓勵是真心的信任伴侶的可塑性和發展,虛假的、言不由衷的鼓勵,只會被識破,甚至造成更壞的效果。

    最後,高能提示,不要欺騙,哪怕是善意的謊言,每個女人都長著一顆偵探的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刀魚怎麼做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