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黑塞逝世,但他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續著,影響著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譯成五十三種語言,有七百四十二種譯本,僅在印度,《席特哈爾塔》就被譯成了十二種方言。
二次大戰後,美國文壇霸主一直是海明威。然而自六十年代中起黑塞漸漸取代了海明威,一時成了美國大眾的文學拜偶像。特別是《荒原狼》,它在問世差不多半個世紀後在美國掀起一股“狼潮”,甚至有的搖滾隊也取名“荒原狼”(今年這個隊將在黑塞紀念活動期間去德國演出)。一些離經叛道的年輕人在小說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哈勒爾成了他們的楷模與偶像。
“我越是讀它們(指黑塞的作品),越是發現自己在這些書中。現在我相信,最瞭解我的人是瑞士,他總在注視著我。”
黑塞作品在中國的評介始於二、三十年代。趙景深曾在《小說月報》上撰文介紹赫塞(黑塞)的《納爾西斯與哥爾孟》(今譯《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黑塞作品的單行本--中篇小說集《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遺憾的是黑塞的名字從此銷聲匿跡,對他作品的翻譯評論中斷了十年。
NO.1 堤契諾之歌
本書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紀歐洲最有影響的小說家之一,也是全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影響最大、擁有讀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譯成53種語言,742種譯本,總髮行量達3000多萬冊,其中德文版600多萬冊,僅佔五分之一,其餘2400萬冊為各種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專著達50餘種,博士論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的介紹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的作品能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各個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中引起共鳴,是因為他的作品可讀性強,反映的內容具有多元性,在承繼西方人文主義傳統思想的同時,又將東方的文化和哲學思想揉合其中。
本書《堤契諾之歌》可以說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詩歌集,亦是作者對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藝術理念、創作方法和哲學思想的歸納、總結和詮釋,被許多專家和學者看作是一把開啟黑塞思...
NO.2 婚約
黑塞是20世紀歐洲最有影響的小說家之一,也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內涵和獨特創作風格的詩人;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擅長以象徵的藝術手法,從精神、心理方面,折射外界對人的心靈所造成的深刻刺痛,從而使作品的內在意義得以凝聚和昇華;他創作生涯長達70年,作品涵蓋面甚廣;他非常仰慕中國文化,特別崇拜孔子、老子、莊子,因此他所獨具的詩人氣質和“東方情結”的渾然一體,足以使他的作品在激情洋溢的背後,更透出些許超然與灑脫。
NO.3 在輪下
小說敘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漢斯自幼聰穎過人,勤奮好學,被大家視為神童。他被送入一個神學院學習,受大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他功名心切,在與世隔絕的學校裡拼命學習,沒有半點空閒,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同學赫爾曼生性倔強,蔑視功名,為學校不容;而漢斯覺得只有赫爾曼才是知己。漢斯用功過度,身體衰弱,成績倒退;學校把這些歸罪於赫爾曼。赫爾曼被學校開除,漢斯更感孤單,不時受到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恥笑,之後得了神經衰弱症,使他無法繼續學業,只得返回家鄉當鉗工為生。社會的歧視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覺得彷彿跌在無情而龐大的車輪下。
這是一部控訴德國舊的教育制度的小說,被認為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NO.4 玻璃球遊戲
在一個未來的世界裡,玻璃球遊戲成了音樂和數學演變而成的符號系統,是人類所有的知識和精神財富。由於紛繁的政治和戰爭,人類文明正面臨毀滅的威脅。為拯救和宣揚人類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團體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個孤兒,由該宗教團體撫養成人,他天資聰穎,憑藉自己出眾的才華和優越的組織才能,在這個精英群體裡不斷上升,直至團體的最高頂端,成為玻璃球遊戲大師。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不滿足這個與世隔絕的精神王國,覺得在這種象牙塔裡是不可能為民眾做出貢獻的。於是他來到現實世界,試圖用教育來改善整個世界。然而他事業未竟,卻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
NO.5 荒原狼
小說的主人公哈勒爾是個正直的作家,他鄙視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常常閉門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氣使他陷於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爾讀到一本《評荒原狼》的小書,頓覺大夢初醒,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人性”和“狼性”並存的荒原狼。之後他應邀參加聚會,發現與會者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而他的反戰言論遭到斥責,更覺自己孤獨;回家時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納,獲得肉慾歡樂;經赫米納介紹他又結識了音樂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瑪麗亞,他在音樂和感官享受中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慮。但當他看到赫米納和帕布洛親近時,便“狼性”大發,出於嫉妒將赫米納殺死。
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徵意味深遠,被認為有“超現實主義”風格;托馬斯·曼稱它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NO.6 園圃之樂
《園圃之樂》是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的詩文選。在天下多事、殺伐不已的動盪之年,黑塞退隱山間,在耕讀生涯中覓得些許寧靜。作者長年與園中花木為伍,伴著它們度過晨昏寒暑,見證著它們的榮枯消長。書中文字雋永清新,沖淡平和,得自作者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切體悟,另有十餘幅黑塞手繪水彩插圖,畫風淡雅,一如其文。
NO.7 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
修道院年輕的納爾齊斯才華過人,覺得院長達尼爾喜愛。新來的學生歌爾德蒙迷戀世俗生活,他們雖成了朋友,但歌無視納的理性的說教,偷偷去村子裡和姑娘幽會,接著又逃出修道院,到處流浪,歷經歡樂與艱辛;漫遊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後因愛上總督的情婦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長的納爾齊斯把他從獄中救出,讓他專事雕塑藝術。歌再次外出遊行,途中染上重病,納在他臨終前表示對他的友愛,使他懷著幸福死去。
NO.8 羅斯哈爾德
在家庭關係中,隔閡與恨意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畫家約翰·維古拉特擁有令人豔羨的財富和顯赫的聲名,然而他的家庭生活卻充斥著寂寞。畫家渴望生活的激情,妻子卻隱忍而沉默。家人相處的氣氛極其晦暗壓抑。
小說以大兒子阿爾伯特的回家度假以及小兒子皮埃爾不幸患病為線索,將這家人重又聚集在一起。可正如皮埃爾最後的迴光返照一樣,隨著皮埃爾的病逝,這個家庭終於走到了盡頭,免不了各奔東西的命運。
雖然他從未完全斷絕渴望,但他依然錯過了生命的繽紛之園。他只剩下藝術。他還能懷著奇特、冷靜、不可遏制的激情去凝視,觀察,還能抱著一絲隱秘的驕傲去共同創造。這是他失敗人生的餘輝和價值。清醒的孤寂,冷靜的表達趣味,不離不棄地追隨那顆星辰——這便是他今後的命運。
NO.9 蓋特露德
作者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個都經歷著心靈苦難、內在危機,他們在尋覓、追求和提問。
這既是一部關於音樂與愛情的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義的哲思小品。書中對音樂和情感的描寫非常細膩而感人,在這裡,音樂、愛情、友情、親情和生命交織為一體。
本書是黑塞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於1910年出版。蓋特露德是作者筆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諳音律、嗓音優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與男主人公庫恩因音樂相識、相知,卻最終成為庫恩好友穆奧特的妻子。庫恩年少輕狂時因一場戀愛事件意外殘疾,儘管飽受殘疾與愛情所帶來的壓力與折磨,仍在音樂之途不懈追求,最終爆發出旺盛的創作激情,成為了一位大音樂家。最後,蓋特露德的婚姻以悲劇告終
1962年黑塞逝世,但他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續著,影響著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譯成五十三種語言,有七百四十二種譯本,僅在印度,《席特哈爾塔》就被譯成了十二種方言。
二次大戰後,美國文壇霸主一直是海明威。然而自六十年代中起黑塞漸漸取代了海明威,一時成了美國大眾的文學拜偶像。特別是《荒原狼》,它在問世差不多半個世紀後在美國掀起一股“狼潮”,甚至有的搖滾隊也取名“荒原狼”(今年這個隊將在黑塞紀念活動期間去德國演出)。一些離經叛道的年輕人在小說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哈勒爾成了他們的楷模與偶像。
“我越是讀它們(指黑塞的作品),越是發現自己在這些書中。現在我相信,最瞭解我的人是瑞士,他總在注視著我。”
黑塞作品在中國的評介始於二、三十年代。趙景深曾在《小說月報》上撰文介紹赫塞(黑塞)的《納爾西斯與哥爾孟》(今譯《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黑塞作品的單行本--中篇小說集《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遺憾的是黑塞的名字從此銷聲匿跡,對他作品的翻譯評論中斷了十年。
NO.1 堤契諾之歌
本書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紀歐洲最有影響的小說家之一,也是全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影響最大、擁有讀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譯成53種語言,742種譯本,總髮行量達3000多萬冊,其中德文版600多萬冊,僅佔五分之一,其餘2400萬冊為各種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專著達50餘種,博士論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的介紹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的作品能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各個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中引起共鳴,是因為他的作品可讀性強,反映的內容具有多元性,在承繼西方人文主義傳統思想的同時,又將東方的文化和哲學思想揉合其中。
本書《堤契諾之歌》可以說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詩歌集,亦是作者對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藝術理念、創作方法和哲學思想的歸納、總結和詮釋,被許多專家和學者看作是一把開啟黑塞思...
NO.2 婚約
黑塞是20世紀歐洲最有影響的小說家之一,也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內涵和獨特創作風格的詩人;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擅長以象徵的藝術手法,從精神、心理方面,折射外界對人的心靈所造成的深刻刺痛,從而使作品的內在意義得以凝聚和昇華;他創作生涯長達70年,作品涵蓋面甚廣;他非常仰慕中國文化,特別崇拜孔子、老子、莊子,因此他所獨具的詩人氣質和“東方情結”的渾然一體,足以使他的作品在激情洋溢的背後,更透出些許超然與灑脫。
NO.3 在輪下
小說敘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漢斯自幼聰穎過人,勤奮好學,被大家視為神童。他被送入一個神學院學習,受大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他功名心切,在與世隔絕的學校裡拼命學習,沒有半點空閒,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同學赫爾曼生性倔強,蔑視功名,為學校不容;而漢斯覺得只有赫爾曼才是知己。漢斯用功過度,身體衰弱,成績倒退;學校把這些歸罪於赫爾曼。赫爾曼被學校開除,漢斯更感孤單,不時受到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恥笑,之後得了神經衰弱症,使他無法繼續學業,只得返回家鄉當鉗工為生。社會的歧視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覺得彷彿跌在無情而龐大的車輪下。
這是一部控訴德國舊的教育制度的小說,被認為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NO.4 玻璃球遊戲
在一個未來的世界裡,玻璃球遊戲成了音樂和數學演變而成的符號系統,是人類所有的知識和精神財富。由於紛繁的政治和戰爭,人類文明正面臨毀滅的威脅。為拯救和宣揚人類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團體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個孤兒,由該宗教團體撫養成人,他天資聰穎,憑藉自己出眾的才華和優越的組織才能,在這個精英群體裡不斷上升,直至團體的最高頂端,成為玻璃球遊戲大師。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不滿足這個與世隔絕的精神王國,覺得在這種象牙塔裡是不可能為民眾做出貢獻的。於是他來到現實世界,試圖用教育來改善整個世界。然而他事業未竟,卻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
NO.5 荒原狼
小說的主人公哈勒爾是個正直的作家,他鄙視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常常閉門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氣使他陷於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爾讀到一本《評荒原狼》的小書,頓覺大夢初醒,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人性”和“狼性”並存的荒原狼。之後他應邀參加聚會,發現與會者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而他的反戰言論遭到斥責,更覺自己孤獨;回家時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納,獲得肉慾歡樂;經赫米納介紹他又結識了音樂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瑪麗亞,他在音樂和感官享受中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慮。但當他看到赫米納和帕布洛親近時,便“狼性”大發,出於嫉妒將赫米納殺死。
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徵意味深遠,被認為有“超現實主義”風格;托馬斯·曼稱它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NO.6 園圃之樂
《園圃之樂》是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的詩文選。在天下多事、殺伐不已的動盪之年,黑塞退隱山間,在耕讀生涯中覓得些許寧靜。作者長年與園中花木為伍,伴著它們度過晨昏寒暑,見證著它們的榮枯消長。書中文字雋永清新,沖淡平和,得自作者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切體悟,另有十餘幅黑塞手繪水彩插圖,畫風淡雅,一如其文。
NO.7 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
修道院年輕的納爾齊斯才華過人,覺得院長達尼爾喜愛。新來的學生歌爾德蒙迷戀世俗生活,他們雖成了朋友,但歌無視納的理性的說教,偷偷去村子裡和姑娘幽會,接著又逃出修道院,到處流浪,歷經歡樂與艱辛;漫遊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後因愛上總督的情婦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長的納爾齊斯把他從獄中救出,讓他專事雕塑藝術。歌再次外出遊行,途中染上重病,納在他臨終前表示對他的友愛,使他懷著幸福死去。
NO.8 羅斯哈爾德
在家庭關係中,隔閡與恨意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畫家約翰·維古拉特擁有令人豔羨的財富和顯赫的聲名,然而他的家庭生活卻充斥著寂寞。畫家渴望生活的激情,妻子卻隱忍而沉默。家人相處的氣氛極其晦暗壓抑。
小說以大兒子阿爾伯特的回家度假以及小兒子皮埃爾不幸患病為線索,將這家人重又聚集在一起。可正如皮埃爾最後的迴光返照一樣,隨著皮埃爾的病逝,這個家庭終於走到了盡頭,免不了各奔東西的命運。
雖然他從未完全斷絕渴望,但他依然錯過了生命的繽紛之園。他只剩下藝術。他還能懷著奇特、冷靜、不可遏制的激情去凝視,觀察,還能抱著一絲隱秘的驕傲去共同創造。這是他失敗人生的餘輝和價值。清醒的孤寂,冷靜的表達趣味,不離不棄地追隨那顆星辰——這便是他今後的命運。
NO.9 蓋特露德
作者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個都經歷著心靈苦難、內在危機,他們在尋覓、追求和提問。
這既是一部關於音樂與愛情的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義的哲思小品。書中對音樂和情感的描寫非常細膩而感人,在這裡,音樂、愛情、友情、親情和生命交織為一體。
本書是黑塞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於1910年出版。蓋特露德是作者筆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諳音律、嗓音優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與男主人公庫恩因音樂相識、相知,卻最終成為庫恩好友穆奧特的妻子。庫恩年少輕狂時因一場戀愛事件意外殘疾,儘管飽受殘疾與愛情所帶來的壓力與折磨,仍在音樂之途不懈追求,最終爆發出旺盛的創作激情,成為了一位大音樂家。最後,蓋特露德的婚姻以悲劇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