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恆的桃花源
-
2 # 諾媽養崽崽
我家兒子現在兩歲三個月,八個月開始上的早教。
因為一開始我是否定上早教的,主要我不知道早教主要幹嘛,我以為是提前教小朋友課程之類的。
後來,有早教中心給我打電話,聊了一會,我覺得他講的很多不同時期孩子不同的反應和引導方法都是對的,所以決定去看一下,試聽了一節課。發現就是帶著孩子玩。
玩一些適合他年齡時期的遊戲,兒子玩的特別開心。因為我周圍的人都是文化比較低的,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大的缺陷,平時不太能很好的引導孩子。所以我們就開始上早教了。
上了一年多,後期加了,音樂,藝術,但都是以玩為主,可以理解為,玩中學。學中玩。
其實這些上的課多了,發現很多東西我們自己在家也是可以去做的,但是往往家裡沒有那個氛圍,再就是我們家長很難做到,很認真的陪著孩子去玩那麼久45分享一節課。每次上完課了孩子還意猶未盡。
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家庭條件氛圍達不到,條件允許,完全可以上早教。如果家裡有人能科學的陪孩子玩,引導孩子,不上早教班也是可以的。
早教,早教,就是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自己教,和上早教班,只要能很好的開發引導孩子就可以了。
關於,教育孩子的原則。
我秉持開心快樂健康成長就好!
我希望他能夠有顆自信Sunny的心,有極好的素質。能夠有自己獨立的思維,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可以了。
他現在兩歲了,渴了會自己拿杯子去飲水機裡接水喝,餓了會自己去廚子裡自己找吃的。
我認為我們作為父母,對於子女,我們應該做的是教會他們如何獨立的生活,如何做一個大家喜歡的人,教給他這個世界的規則和應該遵守的紀律。然而對於成績,我覺得沒有必要強迫孩子,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愛上學習,但不應該逼迫,讓孩子失去對於學習的快樂。而對於以後他的未來,要不要做一個領域的領頭人,那是他自己應該自己去做的選擇。
我認為在小學畢業之前的時間裡,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去引導孩子,去鼓勵孩子,讓他們愛上學習,愛上這個世界,去了解這個社會的現實和很多美好不美好的東西,初中以後他就應該具備自己做選擇的能力,關於用不用心學習,要不要拿第一,以及以後的種種都應該他自己去選擇,父母在關鍵時刻給他重要的建議和開導。
我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感覺還挺不錯的,目前孩子在早教中心的,整體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
-
3 # 宸媽碎碎念
幼童教育應該遵循什麼原則?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遵循身心健康的原則!
現在的各色早教,不乏有專業的,也有謀取暴利的,關鍵還是看家長自己的定位和選擇。
實際上,我們的一般人的認知是很有限的,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等人的,所以藉助一定的機構是可取的。但是家長一定要先考察好機構的專業性和理念,慎重對待。
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
孩子如同剛剛冒出來的嫩芽,需要精心呵護,也需要正確的引領!
-
4 # 必須狂奔的小羊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是家長為之奮鬥的動力,所以在教育上我們不惜重金,在孩子一兩歲甚至是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去尋找和比較各種各樣的早教機構,可是早教機構真的是有他們宣傳標榜的那樣優秀,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嗎?
我的答案是多少有點作用,因為我們因為忙著工作或者自身比較沒有耐心或者懶惰,而不能陪孩子,那麼去早教有點用,因為可以增進親子關係,但是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人力,我們才能看到孩子的進步。
那麼我認為作用不大,認為是錢暫時堆積出來的原因如下:
1.孩子的成長具有一定的順序性,比如說你問一個兩歲的小朋友ta有妹妹嗎?ta說有,如果你再問ta那妹妹有姐姐或者哥哥嗎?ta可能就懵了,說明孩子的思維不可逆,這是孩子這個階段的成長特徵,而我們做家長的卻總希望孩子能夠早早的比別人懂事兒,比別人會的東西多,但是揠苗助長對孩子並沒有好處。所以早教的課程設定並非絕對正確,我們一定不能盲從,看到別人的孩子去早教,就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每個孩子都具有差異性,都有自己的個性,早教機構的老師並非絕對專業,所以不能保證因材施教,也許是千篇一律,不能根據我們的孩子的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課程調整。我們是過來人,應該都明白,對孩子的教育如果採取批次生產,那麼結果就是,孩子沒有創造性。
3.去上早教會給父母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也會給孩子帶來負擔,比如有些孩子學習珠心算就快一些,有些孩子就慢一些,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引導甚至批評辱罵孩子的話,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要知道有的孩子聰明早慧,有的孩子大器晚成,這都是正常的,所以家長沒必要爭一時高低。
4.如果你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那麼去上,如果你條件有限,那麼自己多學習多教孩子,上與不上不會有質的差別,更多的只是家長的多慮而已。
-
5 # 巧妙媽育兒
孩子的早教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個人認為:遵循嬰幼兒認知能力和心理發展水平。具體到什麼樣的早教能滿足家長的需求,那要看家長具備什麼樣的需求,對送孩子去早教中心的目的是什麼。
早教最好的模式是寓教於樂,透過遊戲的方式陪孩子們玩,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最終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和對世界的好奇心。
實際上,早教的意義並非是送到某個早教中心就可以了,早教是貫穿在寶貝日常生活中的。如果說父母們有時間,有耐心完全可以自己與孩子玩各式各樣的遊戲,透過觀察記錄孩子的成長,找到孩子喜歡的玩法。在家的好處是比較隨意自由,完全可以按照寶貝的節奏來。比如你可以經常帶孩子去戶外,讓孩子跑一跑,玩玩球,找找樹葉,這些都可以促進寶貝運動功能的發育,建立探索世界的認知。當然在Sunny下玩樂還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吸收,不容易缺鈣。
-
6 # 阿梵和洛洛
其實光譜貝貝本身就是針對幼童早期教育的就夠,主要是0-3歲的孩子除了託管意外,就是五大課程體系。不要覺得孩子小帶著孩子玩玩就可以了。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三歲之前,七歲之前都是很重要的教育階段。目前就是分0-3歲教育和3-6歲的教育。
光譜貝貝等品牌的早教機構就是針對0-3歲的教育,光譜貝貝的課程體系是根據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美國幼教學會的發展適宜性理論這兩個都是在八十年代提出經過幾十年的驗證後進行研發使用的教育理論,還有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這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不要小看品牌早教機構的課程,每一堂課都不是隨隨便便來制定的。
回覆列表
謝約,幼兒教育是所有家長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關係到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課題。現在社會上常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乍聽起來很有道理,確實“起跑線”上輸了是讓人很不開心的事,但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始終不輸嗎?在成績上即使贏了,孩子在思想和言行上有缺失怎麼辦?後者可能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對孩子的教育也是要遵循一定教育規律的。具體地說,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育特點而教。《弟子規》中有句話“有餘力,則學文”,對幼兒的教育首先重點不在文化課上,而在功夫之外的養成教育上,也就是習慣教育。《弟子規》中的許多觀點和要求,是當今孩子所要遵循的行為準則,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做人準則是極好的教材,當然該書中的內容,由於其歷史的侷限性,有不少封建糟粕,需有選擇性的繼承和發揚。
在文化藝術和體育的教育上,要讓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要在玩中學、學中玩,象兒歌、詩詞、音樂、舞蹈等的教育大有學問。
幼兒教育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讓教育荒蕪,更不能讓古板的教育用於孩子身上,最好的教育就是愛孩子,總之,幼兒教育是一門學問,需要認真研究和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