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鳥言夷面

    很簡單,高句麗不聽話。

    中原王朝一向受華夏儒家傳統為核心思想,以仁治天下。番屬國的國王及其統治的國家只要聽話效忠中原天朝,都會受到中原王朝的蔭庇。

    以下是南北韓影視劇的一個片段,比較貼近歷史。這才是忠心的北韓王,受日本侵略時,用安南(越南)王的史實說服北韓臣子,寧願去天朝避難也不願被日本俘虜。

  • 2 # 趕往春天的路上

    為了這個問題,看了百度科學半天,眼睛都模糊了,我主要認為高句麗這個民族就像史書記載的:高句麗人,“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注:《後漢書》卷85《東夷傳·高句驪》。)一、喜歡征戰擴張,起初聯合曹魏,攻打遼東郡,後有過河拆橋,攻擊曹魏。二、征戰隋朝,敗了又假投降,致使隋煬帝三次征討高句麗,搞得隋朝百姓民不聊生,奮起反抗,加速了隋的滅亡。三、唐朝總結了隋煬帝討伐高句麗的教訓,徹底消滅了高句麗,即使百濟和日本幫忙,也未能倖免國家的滅亡。高句麗的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 3 # 雷哥趣味讀史

    高句麗(簡稱,高麗)主要存在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大部,時間從西漢到唐朝玄宗時期,人口以扶余人為主。

    高句麗強盛時,疆域東臨日本海,南到漢江流域,西北過遼水,北至輝發河,松花江。

    人們對高句麗的認識,主要來自隋煬帝三徵高麗,大唐的幾次高麗之戰。

    實際上,對中國心腹大患說不上,高句麗又不在中原之地,不過,隋唐以來,中原王朝針對高句麗的戰爭和防禦愈來愈重視,倒是真的。

    總的來說,中國地北韓半島日益重視,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地緣政治影響。北韓半島和中國東北接壤,那裡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中原王朝產生影響。隨著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這種關注和影響就越來越大。

    第二,高句麗對外擴充套件威脅到中原王朝邊疆穩定。高句麗的存在史就是一部進攻和擴張史,從西漢起,高句麗就不斷進攻玄菟,樂浪等郡,雙方大小戰爭不斷,不重視就不行。

    第三,高句麗人的好戰性,反覆無常,很難和平相處。“其人性兇急,有力氣,習戰鬥,好寇鈔”(《後漢書》,《東夷傳·高句麗》)。高句麗人可以說是小人一族,打不過就服軟,中原一有變動就反叛,可以說反覆無常,十足小人,無法與之共處,只能打服,打怕,削弱,最後滅掉。只有在唐宋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才算安分些。

    第四,北韓半島是外部進攻中原王朝的踏板。從豐臣秀吉透過北韓進攻中國以來,外部勢力進攻和威脅中國基本上都是透過佔領北韓半島開始的,日本的歷次侵華戰爭,美國發動的北韓戰爭等,這種威脅至今還在。

    第五,歷史影響和現實因素。大家之所以產生這種看法,一個是歷史上中國對高句麗多次戰爭留下的影響,尤其是隋煬帝三徵高麗,另外就二戰以來,美日透過北韓戰爭及駐軍對中國的威脅。

  • 4 # 五經博士

    首先闡明幾點,第一,本文談及的高句麗是由扶余人高朱蒙建立的,區別於200多年後王氏高麗,且二者不存在繼承關係。其次,不是歷代都將高句麗視為心腹大患,邊陲小國實在是不足以撼動中原。隋唐年間的多次征討,一方面由於高句麗不遵蕃禮出兵侵擾,另一方面是其趁中原混亂之際吞併了我遼東、漢四郡等故地。所以無論怎麼講,統一後強盛的中原王朝也絕不會容忍一個不乖的高句麗在臥榻之側。高句麗與扶余同族,扶余人內亂,身為王子的朱蒙出逃,於建昭1年(公元前37年)在今新賓縣永陵鎮南建立高句麗國,都紇升骨城。屬民主要是濊貊人和遷移到此地的扶余人。高句麗經過早期的擴張羽翼漸豐,於是將手伸向了漢朝的樂浪,玄菟(漢武帝在消滅衛滿北韓後在此地設有北韓四郡也稱漢四郡)以及遼東地區。在與西漢王朝正面對決後,落敗的高句麗無奈遷都丸都城。三國北魏時期,高句麗再次發兵偷襲遼東西部。正始五年(244年)北魏出兵討伐,毀丸都城。自西晉八王之亂至南北朝期間,高句麗抓住中原無暇東顧之機,一路高歌猛進,吃掉了樂浪,帶方諸郡,還拿到了夢寐以求的遼東。

    在此期間,高句麗遷都平壤,前燕的千里突襲國都再次被毀(前燕政權忙於逐鹿中原之際,還有空到國境線外打趟草谷,可見高句麗的戰力多麼不值一提)這是原因之一,中國北方經年的戰事過後,趨於統一的勢頭明朗。高句麗漸感繼續西進無望,北朝對高句麗的壓力也倍增,北境的扶余和靺鞨都以臣服,對抗百濟和新羅成為首要任務,遷都勢在必行。高句麗,百濟,新羅對峙時期,在今天的南韓被稱作前三國時期。平心而論,高句麗和南韓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根本就不是一個族屬,談何祖先。高句麗主體是扶余人,新羅是秦朝移民組成的辰韓人建立的,百濟的構成稍顯複雜統治層來自於高句麗主體是馬韓人。南韓要認祖歸宗只要拿得出證據無可厚非,鐵證沒有還時不時打中國領土主意,這就有些居心叵測,對於土地的貪婪南韓人和古高句麗人倒是很有默契。如今東北高句麗墓室裡的壁畫被人偷偷颳走,結果現身在南韓進行展覽。這是保護還是破壞?沒有實物破壞性掠奪也要走私回來,南韓終究是南韓,除了打嘴仗就是沒事搞小動作。高句麗最終的結局,我相信多數讀者都已知曉。隋文帝建立大隋,一統天下,中原王朝又重新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東方。曾經過往的舊賬一併算清,最終大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向唐軍開門投降自此高句麗全境收復。疆域西達遼河流域,北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東瀕日本海;南抵漢江,在歷史夾縫中存活了600多年的國家塵埃落定。伴隨著征討高句麗勝利的步伐,大唐的疆域亦達到了歷史最大。戰敗的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如今古高句麗人已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其餘少量留在東北與當地其他民族雜居。高句麗史是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過去是,未來也是。

  • 5 # 值得回憶的歷史

    高句麗(公元一世紀——公元七世紀)是一個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的小帝國,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從這裡我們知道,高句麗的野心特別大,如果不加以阻止,你能想像它今後為成為中國東北及北部區域的一個嚴重威脅。

    建昭1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麗人朱蒙始建國。此後,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極速擴張到了江漢流域,建武十二年(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實行集權統治後,開始攻佔周邊,包括對遼東的侵略。高句麗的一系列擴張直接觸碰到了中原王朝的利益,最早高句麗直接和漢朝開戰,直到後來最著名的隋唐時期對高句麗的征伐,直至其滅亡。

    中原王朝為了去除一個心腹大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特別是隋唐時期。

    隋文帝時期,開皇十八年,隋文帝派遣30萬大軍水陸並進攻擊高句麗,恰逢雨季,糧草不能及時運達,最終潰退,死傷十之八九。

    隋煬帝時期,大業八年正月隋軍110多萬人,後勤200多萬人,出征高句麗,因為隋煬帝命令諸將,如果高句麗要投降,就應該安撫接納,不要再縱兵進攻。結果隋軍幾次快要成功的時候高句麗就投降,致使遼東城始終拿不下來。如此反覆,士氣低落,最終隋軍以失敗告終。

    心高氣大的隋煬帝不服進行了第二第三次親征,不過都以失敗結束,隋朝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最終滅亡,唐朝繼承了隋朝的衣缽,其中就有攻打高句麗。

    唐太宗時,沒有消滅高句麗,但是使高句麗元氣大傷,唐軍的戰果大於損失。太宗班師後,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華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採取了這一建議。

    到唐高宗時期,恰逢高句麗內亂,唐滅高句麗,至此經過四代皇帝的努力終於消滅了隱藏的邊患,東北及周邊區域區域平靜。

    至於中原王朝為何不遺餘力的非要消滅高句麗,唐太宗給出了他的理由——

    唐太宗說道:”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胎寶媽,產後比孕前肥了30斤,哺乳期怎麼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