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太陽報》報道,一名葡萄牙女子在巴拿馬一高樓上自拍時,不慎從27樓摔下身亡,墜樓瞬間被拍下。 死者名叫桑德拉·馬努埃拉·達·科斯塔·馬塞多(Sandra Manuela Da Costa Macedo),27歲,有兩個孩子,是一名教師,葡萄牙人,在巴拿馬工作。昨天,當她坐在巴拿馬城的高樓欄杆上自拍時,不慎摔了下去。影片顯示,當她墜樓時仍然緊握著自拍杆。據當地媒體報道,之前附近的建築工人向她大喊,要她離開欄杆,但由於風太大,她聽不到。 悲劇發生後,巴拿馬消防部門在其官方推特上釋出了一條警告:“不要冒著生命危險自拍。” 警方正在調查這起恐怖事件,他們認為可能是一陣強風使她失去了平衡。 上月釋出的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發現,在2011年至2017年期間,有259人在自拍時意外身亡。最常見的死亡方式是溺水、交通事故或跌摔。
3
回覆列表
  • 1 # 姬鵬

    有外媒報道,巴拿馬一27歲女子為拍出“美照”,竟然“冒險”在27層高樓的陽臺上,拿著手機“自拍”。最終由於身體“過於傾斜”,導致失去平衡,墜樓而亡。對於這樣的“國際新聞”,如若僅憑“墜樓身亡”,或許根本傳不到我們的視線裡。但是,對於“自拍”的“新聞眼”,卻是我們較為熟悉的行為。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拍”(拍照或錄影片)已經成為一種社交行為。尤其,對於女性群體而言,這幾乎是一種必備技能。她們所到之處玩好玩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打卡刷照錄影片”,這種接近本能的行為,好像全世界範圍內的女性都差不多。當然,也有個別“小奶狗”男性也熱衷自拍。不過,總體上來講,女性在這方面還是較為強勢,這個短期內男性是無法趕超的。

    有時候想,人類中的雄性真是不爭氣,放眼動物世界,幾乎雄性都是最靚麗的,怎麼到了人類世界,這種優勢就萎靡不正呢?真是一個難解的大Bug。當然,“自拍”(拍照或錄影片)之所以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主要歸功於手機功能的日益強大和社交媒體的四通八達。

    坦白講,如果僅是“拍照片”,“錄影片”想必人們的熱情也不會持續下去,更為重要的是,在社交媒體的“加持”下,讓照片和影片有了“社交屬性”,它們與文字一樣,能代表一定的“審美和情趣”,並且能透過社交媒體形成一定的認同,而這或許比“拍照片”和“錄影片”更為重要。

    這種情境下,要想被格外的關注,就好像“照片和影片”必須非同一般才能拿得出手。所以,我們才能理解,為何“女子陽臺自拍身亡”會成為一種現實。一般來講,要想被特別關注,“險境的記錄”應該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懸崖邊上,跳傘之際,高空彈跳瞬間,很多人都會選擇記錄下來,並且發在社交媒體上,配上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情緒。

    所以,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瞭解一個人,比過去相對更容易一些。因為,一個人的生活瑣碎,或多或少的會投射他(她)的內心世界。所以,社交媒體讓人們變得透明的同時,也容易讓一個人虛化。而虛化的過程,就自然是空虛的寫照。所以,人們才會藉助“記錄險境”進行自戀的放大。不過,這裡面有幾點問題,我們要搞清楚。

    其一:精選片段的記錄+社交媒體的傳播=面具表達。

    想必,多數人的童年時代都有戴面具的體驗,將自己武裝成更為戲劇化的人物與玩伴遊戲。坦白講,面具是吸引人的表達方式,是極妙的感情回聲,同時又是忠實可信的,謹慎的和至關重要的。所以“面具表達”,就變得很吸引人,也很讓人著迷。

    就現代人的“面具表達”來講,已經很常見了。精選片段的記錄(自拍),社交媒體的傳播(社交)幾乎已經成為多數人的生活方式,這種表達可以拉近距離,也可以顯得難以靠近,總之不同的人目的不同。如明星們,基本上是職業需要,宣傳必備;而普通人來講,更多人是為記錄日常瑣碎,跟過去記日記差不多,也稱“手賬”。

    從本質上講,無論表達工具怎麼變,表達方式怎麼變,似乎都是對人性基底的反映。十年前,人們“偷菜”都能不亦樂乎,而今天的情境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面具表達”成為社交群落裡的王者。一張圖片,一個影片,亞文化的表達,組合起來就是一套傳播寫真,而這並非只有媒體才掌握著,多數人已經將其生活化,這是技術革命和資訊革命帶來的賦能。

    其二:社交多元化時代,對他(她)我的塑造更為立體。

    經常聽到人們強調,現代人越活越孤獨,真是這樣子嗎?事實上,這依舊是一種感知上的誤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現代人的資訊交流是海量的,難以計數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因為無法打破距離的阻礙,基本上停留在“熟人社交中”。可現在就完全不同,只要志趣相投,都可能透過社交媒體成為“朋友”。

    當然,這裡講的“朋友”,和熟人社交中的“朋友”有區別,但根本上更接近“君子之交”,難道不是嗎?大多數社交媒體之交,幾乎是沒有利益往來的,彼此互動共同的志趣,從某種層面上講,是純粹的,非功利的。這實際上,將人的層面更加立體了。

    所以,我一向認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要比過去的人相對幸福。雖然,觸目可及的生活看起來浮躁不堪。但是,一個人要是不“社交”,那就等於脫離了生活。可是,我們的生活本就是一場婚禮(The word,in truth,is a wedding)。

    其三:社交的潛意識裡存在“攀比食物鏈”。

    透過“其一”,“其二”,我們或許對社交的本質有了更為充分的認知。但是,我們還要直面一個社交潛意識中的“硬核”:“攀比食物鏈”。事實上,這種鏈條說簡單點就是“自戀絞殺”,說難聽點就是“作死之行”。如“女子陽臺自拍身亡”事件,很明顯就是受這種意識驅動,才喪命“自拍地”。

    我們經常會在一些社交媒體上看到很驚險的鏡頭,多數情況備註:“專業動作,請勿模仿”。可是,很多人還是會模仿,扭傷的,摔傷的,也比較多。甚至,有一些人還怪怨這是“社交平臺監管疏漏”,這顯然是沒考慮到人性中,這種基本的慾望。

    當然,我們不排除有的人是被引導上險境的,可對於多數人而言,應該屬於自發性的表現。因為“自戀”這種特徵真的是一種習性,從社會整體上來看,是存在對應的“食物鏈”的,也就是遊戲中常講的榮耀王者,秩序白銀,倔強青銅。說到底,無論是何種社交,本質上都會存在階級狩獵,而這也是催發“記錄險境”的主要驅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在4S店保養和在維修廠保養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