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財經宋建文
-
2 # 財道
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有利有弊的,對於不同的公司和企業來說,金融可以讓一家企業快速成長,利用金融槓桿的力量快速超越對手,但是也可以讓一家企業揹負上鉅額負債,從此一蹶不振。
我們在這裡舉出兩個例子,一個是滴滴公司,另外一個是樂視,滴滴自從成立之後經歷了網約車大戰,並且先後收購了快的和優步中國,目前在網約車領域佔據絕對的市場份額,近乎壟斷的地位,但是在這背後,是滴滴利用金融來做成的,沒有金融槓桿的支撐,滴滴是無法做成的。滴滴成立之後一直在不斷融資,利用資本強大的能力以及資源,最終成為網約車領域老大。
而另外一邊,則是那個樂視網,賈躍亭是樂視網的實際控制人,在此期間,他多次募集資金,並且還利用樂視網給其他的公司進行擔保,簡單說,就是用金融槓桿來融資籌集資金,但是在樂視爆雷之後,如今的樂視早就身負鉅額債務。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來,金融對於公司企業可能是好處,也可能是壞處,在沒有出現問題之前,金融給公司帶來的一切都是好處,但是隻要出現了問題,那麼這些就都會變為壞處。
雖然滴滴和樂視網是網際網路公司,和實體公司有些不一樣,但是金融對於這些公司或者說是實體經濟的影響都是一樣的,舉出滴滴以及樂視這兩個例子,說因為大家可能會更加熟悉這兩個公司。
關鍵是如何使用,用好就是好處,用不好就是壞處金融的本質的槓桿遊戲,對於實體經濟來說也是一樣的,企業的發展需要資金,招募到優秀的人才也需要資金,鋪設建設渠道也需要資金,做廣告擴大品牌知名度也還是需要資金,而賺錢總是不容易的,又是相對困難的。
不過這些都是沒有問題的,只要企業有真實的業務以及規模,就可以融資,最基礎則是從銀行貸款,高階一點則是上市融資,無論哪一種方式,背後都是金融手段,也都是金融槓桿。
既然用了金融槓桿,好處就是募集到了資金,有更多的實力來建設,畢竟資金對於一個公司來說至關重要,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未來,而壞處則是企業會揹負上鉅額的負債以及利率,畢竟從金融那裡拿到的錢,都是需要支付利息的。
假如把籌集到的資金使用好,那麼對企業無疑是非常好的,用金融的錢來給自己賺錢,但是假如使用不好,那麼就徹底成為金融賺錢的工具,如何使用以及怎麼使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回覆列表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根本,是血液,是能否存活,能否發展的關鍵。
實體經濟要發展,需要進行金融迴圈,從生產,到轉轉,再到最終的消費,商品最終要變成錢,再將錢轉換為原材料進入新一輪的迴圈。沒有錢的支撐,實體經濟就是無米之炊只能空想,所以金融是極其重要的,銀行被稱為“萬業之母”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是農耕時代,只要有勞動力,並不需要巨大的金融支撐,大家自供自足,如果有餘量還可以進行物物交換,看起來金融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進入工業時代後,經濟的發展開始提速,而發展的速度取決於規模化的程度和技術改進的程度。
這兩者都需要金融的支援,規模化的提高,需要機械化的代替,工廠需要購置大量的機器,還涉及到機器的維修、更換,而技術改進需要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研發就需要的投入大量的金錢。
再到現在的商業社會,金融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比如說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它是可複製的,只要能夠融到足夠多的錢,將模式進行大量複雜,商業效率就會大幅提升,一萬家店帶來的利潤是遠遠大於一家店的,同時帶動的還有巨大的就業、流動和消費需求。
所以大家看到,這些年了,很多行業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很多當年的首富都已經退出了大舞臺,很多曾經紅極一時的公司都破產了,但是銀行依然活得很滋潤,因為很多公司都是在為銀行打工,最終賺的錢還是流入了銀行,只是在商業角逐中你來我往各領風騷三五年而已。
包括房地產,也是依賴於金融的驅動,房貸成為最優質的銀行貸款,透過按揭的方式加槓桿,推動房地產行業繁榮幾十年,也為銀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可靠現金流。
然後很多公司把IPO當成了圈錢套現的工具,只為融資不求回報,甚至融資後進行大量的關聯交易,超高溢價收購實控人創辦的空殼公司,掏空上市公司資產,轉移財富,最終買單的也是股民。所以股市這個東西,是一把雙刃劍,對企業,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是有利有弊的。
總之,金融與實體經濟,已經高度緊密聯絡,很難完全脫離,未來資產證券化依然是大趨勢,而社融成本的升降將成為宏觀調控的利器,金融穩實業才穩,金融亂實業則很難會好,未來需要構建更加穩健的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產生更積極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