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微點打源

    古人稱呼只是相對的,對今天而言昨天的人和事稱古人古事。人類發展上萬年,人的基本特點就有對未知的探究和過往的懷念和梳理總結。他們也會對前人古事進行研究發現並佐證。考古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只不過當時的考古當時和方法,及其標準有別於當今。

  • 2 # 一點點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古人也會考古,但是和現代意義的考古還是有些差別的,到買古董和盜墓肯定也是存在的,但是並不會有官方組織的考古。

    說到考古就不得不提到金石學,金石學起源於北宋(北宋時期收藏之風頗為盛行),其開創者為歐陽修,一般金石學被認為是考古學的前身。

    金石學主要研究的是歷朝歷代的收藏作品,銘文碑刻等,其研究物件當然也有盜墓得來的器物。

    與歐陽修同一時期,還有另外一位更為出名的金石學家呂大臨,他曾著有《考古圖》,裡面詳細的記載了宮廷中和民間藏家手中的,古代銅器以及玉器。除了是一名學者,呂大臨還是一名藏品頗多的收藏家。

    關於呂大臨還有一個新聞,2006年呂氏家族墓曾被盜,案件被偵破後,收繳了大批文物,其中包含國家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11件,三級文物49件,級別之高,數量之多確實比較罕見,也說明了呂氏家族確實是當時的收藏大家。

  • 3 # 令和史官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先說下答案。是的,古人也會考古,但古人的考古並不同於我們所說的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為什麼說古人也會考古呢?來看下最直接的證據:

    宋代有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叫做呂大臨,他曾經有過一部著作,取名為《考古圖》。

    (呂大臨像及《考古圖》書影)

    《考古圖》所記載即為古人考古之事,不過考古圖之“考古”似乎應該理解成“考證古物”更為合理。容我慢慢道來。

    (《考古圖》書影)

    宋代統治者提倡恢復三代禮制,所以士大夫階層多蒐集古物,想透過對古物的研究以來了解三代禮制的內容,進而制定符合有宋一代的禮制規範、倫理秩序,在這種情況下,以“金、石”古物為研究物件的金石學逐漸興起。

    金石學的研究物件主要是商代以後的文化遺存,而且主要研究的是青銅器和石刻資料。宋人金石學研究的代表作品就有:呂大臨《考古圖》;趙明誠《金石錄》、《隸釋》;劉敞《先秦古器記》;王黼《宣和博古圖》;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等等等等。就連沈括《夢溪筆談》一類筆記,鄭樵《通志》一類的志書等書中,也包括金石方面的內容,足以見得金石學之盛。

    那這些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什麼呢?

    以上所提及的金石類著作中,都以傳拓文字和繪製圖形的方法,用畫圖描寫每一器物的形狀體制,並說明尺寸、輕重,以及出土地點、收藏者,款識則摹寫文字。

    (《宣和博古圖》書影)

    到清代,則出現了其後有《考工創物小記》、《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捃古錄金文》、《齋集古錄》、《綴遺齋彝器款識考識》、《寰宇訪碑錄》、《金石萃編》、《古泉匯》、《金石索》等著作,這一時期研究範圍擴大,對銅鏡、兵符、磚瓦、封泥等開始有專門研究,鑑別和考釋水平也顯著提高。

    (《金石索》書影)

    但是不難看出,金石學的研究更類似於“古物學”研究,即對古物本身的辨識和記錄。雖名為“考古”,但此考古非彼考古,實為古器物研究。

    那什麼是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呢?

    或許可以這樣給現代考古學下一個定義:“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透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

    那麼從這句定義就可以看出現代考古學與呂大臨之“考古”的不同。

    研究物件:古人的“考古”是對單純的器物進行研究,而且研究器物多是傳世器物,偏重銘文的著錄和考證;現代考古學的研究物件是古代人類透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所有實物,古器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資料是透過系統的考古發掘獲得。

    研究目的:金石研究更多是為了探尋古代禮制並借鑑加以恢復,另外也以此研究來證經補史;現代考古學是為了研究古代人類社會的全部社會生活。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古人會考古嗎?這要看我們如何定義“考古”

    如果以現在的嚴格的“考古學”的概念來看,那麼古代並不存在考古。

    根據《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的說法,考古學是根據古人活動遺留下的實物,研究古代人類社會的歷史。

    學界普遍認為,在近代時,考古學才成為一門學科,而在中國,1926年李濟先生髮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才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

    (李濟先生)

    如果將“考古”籠統地定義為透過實物研究古代,那麼古代也是有考古的

    中國古代一直有研究經史的傳統,當然,古代學者所利用的主要的研究材料是傳世文獻,不過古代人也會時不時發現更早的遺物。如何解釋這些遺物,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來“證經補史”,也是古人思考的問題。

    比方說,古代有一本書叫《越絕書》,裡面記載一個名叫風胡子的人,給楚王談古論今,他提到自古以來的兵器: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作鐵兵。

    他將兵器發展劃分為石頭兵器、玉兵器、銅兵器、鐵兵器這四大階段。而現代考古學,將古代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大階段,除了玉兵器主要用於禮儀行為之外,二者是驚人一致的!

    為何風胡子能做出這樣的判斷?我們推測,當時人在平時的生活生產中也會發現更早的兵器遺物,根據一般的事物發生發展邏輯,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再比方說,漢武帝時,山西汾陰出土了古代青銅鼎,大臣們都認為是周代的遺物。

    再再比方說,西晉武帝時,有人在汲郡盜墓,挖出了不少竹簡,晉武帝命荀勖、束皙等多位學者對竹簡進行整理,辨識上面的古文字,稱為“汲冢古書”。儘管這些竹簡沒有儲存下來,但是整理出來的很多文字卻得以儲存。

    以上的這些行為,都是利用出土的文物來研究歷史,所以可以看做廣義的考古

    那麼,古人的考古活動,跟現代的考古學有哪些區別呢?

    首先,古人所關注的,大多是帶字的文物。因為古人在意的根本還是經史之學,帶有文字的青銅器、碑刻,可以提供直接的資訊,用來補充或修改傳世文獻。

    北宋的《考古圖》、《宣和博古圖》,到清代的《語石》《陶齋吉金錄》,都是這種作品。

    (陶齋吉金錄書影)

    但是,今天的考古學所研究的遠遠不限於帶字的文物,像良渚遺址、石峁遺址這種史前的遺址遺物就沒有文字,但是非常重要。

    其次,古代從事“考古研究”的都是讀書人,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而這些人不會親自去發掘,只是從古董販子手中購買。但是,今天的考古學家必須親臨現場發掘,動手動腳找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更換四條輪胎需要做四輪定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