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吹昀不散
-
2 # 到底啥名不重
謝邀!先說說我剛查了查當初提出的三俗是哪三俗,以前是知其意不知詳細。以前還有個針對反三俗的段子,不知道多少人看過,多少人還記得。2006年開始有了相聲界反三俗的聲音,這裡頭的三俗是庸俗、低俗、媚俗。我再往前捋三俗這個說法的來源,不是說相聲界的,似乎是說體制內的風氣的。我也是粗略瞭解,不敢說就對啊。以前老百姓聽相聲就是覺得可樂就開懷一笑,可樂的素材都是老百姓身邊和生活裡的人和事,不陌生,提煉出來很有畫面感,就樂了。相聲反三俗提出來後,好些百姓開始思考何為雅,何為俗?我們喜歡的相聲,能讓我們來開懷的段子怎麼就成了三俗了,這不是說喜歡相聲的人也是俗的?俗的對面是雅,什麼是雅?什麼是俗?誰來界定?在反三俗與什麼是雅什麼是俗,為什麼所謂的三俗的代表德雲社反而在爭論聲中發展壯大到佔據相聲市場大半壁江山,去聽的還都真金白銀買了票?!我覺得真正受到百姓喜歡,並且受到大多數觀眾喜歡的,肯定不是俗,否則脫離群眾自說自話才叫雅?真正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不怕詆譭和質疑,反而會在詆譭質疑中,更加尊重和珍惜觀眾的認可,為了對得起這份認可而不斷調整發展,最終雅俗共賞。
-
3 # 岑詮
曲協“反三俗”確實曾經在一定程度上推波助瀾了郭德綱和德雲社的知名度,也給郭德綱提供了許許多多作品創作素材,其中最經典的就是《我要反三俗》——尤其是張文順老先生捧哏的那段百聽不厭。此外,郭德綱不少作品都融入了“反三俗”的話題。
將阻力轉化成創作靈感和炒作熱點並推向舞臺,並反響極佳,這點上郭德綱發揮得淋漓盡致,相聲界很少人敢這麼做,因為弄不好就會形成毀滅性的進一步打壓。郭德綱的自信來自於觀眾基礎和對時政把脈,更是對曲協作用的知根知底。
面對同行、媒體或某機構的質疑、謾罵和批判不急於做出迴應,而是留給輿論平臺發酵成熱點,吊足了觀眾胃口、再呈現到相聲舞臺。
郭德綱幾位徒弟在這方面,汲取和繼承得也非常出色,就像張雲雷在今年《歡樂喜劇人》演出作品中,加入了去年《新京報》質疑“相聲演員相當偶像明星、索性轉行”的熒光棒相聲包袱,既是迴應也是延申——滿足了觀眾對“回擊”的期待。
古語曰:“禍之福之所依,福之禍之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娛樂藝人有罵聲未必是壞事,關鍵是以什麼心態去面對和轉化。藝人掙的錢“有一半兒就是捱罵的錢”——郭德綱經常如此說。
反之,如果不是“反三俗”,估計也沒幾個觀眾知道曲協的存在,更不知道這是一個“參公”群體組織,一個半官半民、無執法權的曲藝家協會。如果不是“反三俗”,已經很少表演相聲、淡出舞臺的曲協主席姜昆,也不會被年輕相聲觀眾所認識。
12月底在冰城哈爾濱,姜昆借曲協“以民營方式賣票”成立的“百樂匯”開館儀式,又一次提出反三俗,此時郭德綱正忙於佈局國內“五城跨年專場演出”。
一邊是“滿坑滿谷”的國內外商演、一邊是開會反三俗,孰是孰非、一眼即知,無需過多解讀了吧。曾經的“主流”如今已成“非主流”、曾經轟轟烈烈的“反三俗”如今再提已然貌似在蹭熱度了,還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4 # 生活問道
哎,怎麼說呢?兩行辛酸淚,一紙無字書。
我們都知道,郭德綱三進北京,需要他的老師(曾以為是師父,可被斷然拒絕)證明其師承,遭到拒絕!當郭德綱成功後,在相聲界大放厥詞,抨擊郭德綱不尊師道,起訴到法庭,後敗訴收場,徒留笑柄!
郭德綱曾說過:“第三次進京,但凡有人收留我,讓我當個馬弁我就認頭了,可是他們怕我咬他們,生生把我逼成了龍。”
當郭德綱成立了北京相聲大會(德雲社前身),把相聲帶回小劇場時,時境艱難,有看熱鬧的,有嗤之以鼻的,有打混攪局的,也有鼎力相助的,有仗義執言的,因為沒有威脅到體制內渾渾噩噩的瀟灑,自然也有言語鼓勵的。
05年,郭德綱與張文順先生合作合作《相聲五十年怪現狀》宛如晴天驚雷,徹底撕碎了裹在一類演員披著的皇帝的新裝,赤裸裸的虛弱的軀體是見不得Sunny的。那一刻,幾乎所有相聲界的同仁前所未有的團結在了反郭德綱陣營,似乎一個郭德綱死掉,世界就能安靜了,和諧了。
看不見硝煙又無比殘酷的戰鬥自此開始。2006年,郭德綱被一紙訴狀告上法庭,起訴的是汪洋,原因是郭德綱在相聲中的砸掛損害了其名譽權,勝訴後的汪洋曾對人提起,直言道:“受了別人蠱惑了。”無論他是否有心或是無意,已經把戰爭引向了一個新的名詞“反三俗”。自此,三俗這兩個字響徹神州大地,反三俗成為了體制內同仁們鍥而不捨,畢生奮鬥的目標。
2013年王曉東去世,郭德綱不點名的作詩一首,又被所有道德帝抨擊沒有德,沒有中華文化傳統美德。可是我作為一個普通人想說的是,如果有人要置我於死地,無論你們多麼尊敬他---不管是裝樣子還是真感情,對不起,那是你們的事。我做不到為一個險些置我於死地的人悲傷,我也沒那麼偉大,可以死者為大就不計他所做的腌臢事!
從2013年至今,反三俗日益激烈,手段頗多,各類博士輪番登場,我很奇怪,是不是中國的博士學的專業就是反三俗?
……………
當人民日報反覆肯定郭德綱時,體制內的人也來個360度大轉彎,不再說反三俗,而說是反三俗幫助了郭德綱成名!
我只想明白,既然反三俗可以這麼成功?何不在自己人身上用用,畢竟,賺錢才是硬道理!
-
5 # 舞動的青春2018
德雲社的名氣,靠的是貼近大眾,把觀眾當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每一名藝人都經過很系統的訓練,有著很強的基本功,使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上相聲藝術,姜昆等人借反三俗為由的打壓和排擠,非但沒有削弱德雲社的影響,反而使更多的觀眾去關注德雲社,喜歡德雲社。
-
6 # 不忘初心無問西東
有個疑問,究竟有多少人的價值觀是靠聽相聲形成的?
相聲從前被人視作“下九流”,是藝人討生活的雜活兒,必須接地氣,否則全家老小非餓死不可!用高雅一點的說法,就是相聲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
我們聽相聲是為了逗悶子、找樂子,不是為了讓三觀受教!要正三觀,可以看新聞聯播,看主旋律電影、電視,聽晚會相聲。因此,沒必要拿“反三俗”跟相聲較勁。就算要較勁,也要等相聲百花齊放了,再百花爭鳴不遲啊!
“德雲社”讓相聲行業剛剛喘了一口氣,姜會長您就想撲上一悶棍?您對得起自己“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嗎?這種扣帽子打棒子的做派,是哪個年代的精髓?相信72年之前出生的群眾,心知肚明!
雖然有些相聲段子並不高雅,但也未必就是“三俗”,不要說青少年會被“低俗”帶歪,這個世界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一幫人在臺上道貌岸然,在臺下男盜女娼!這種不一致的言行,才會讓青少年們無所適從,會讓人精神分裂……
-
7 # TB男人四十
天下百姓哪個不是俗人一個?人前裝雅就夠累了,閒下來還不能讓我俗一會兒?娛樂而已,雅的要是能逗笑我,那我也可以聽雅的!
回覆列表
三俗到底是個什麼內容啊?具體以什麼為標準區分呢?
傳統的相聲不一直都這樣嗎,現在演員們說的已經是早期被淨化過的版本了。
其實聽相聲的大都都是成年人,有些個孩子早熟比大人懂得還多。平時玩笑中可能說的比這個還過分。
在舞臺表演上,演員說的也就跟朋友們之間開的玩笑差不多,尤其小劇場,臺上臺下離那麼近,撤了話筒那就是面對面聊天啊,為了逗大夥一個樂呵,擦邊球是免不了的,畢竟人觀眾花錢了麼。
功底再牛再紮實、本子再好也沒用,不是所有的文哏、平哏大家都喜歡的,大部分人都愛個熱鬧。
喜歡陽春白雪的就去聽你的詞,好那下里巴人的就去唱那個曲,越是打壓、反對,越是激起觀眾的興趣。
郭老師不是說了麼,他掙的錢有一半就是捱罵的。
存在即合理,能讓觀眾掏錢買票就是演員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