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塔下的小兵
-
2 # 靖仙看世界
題主的問題:現在為什麼那麼多人內心空虛?其實問題是模糊不清的。
首先那麼多的“多”字就有兩種維度來考量:1、內心空虛的人絕對數量上多。2、是指你信空虛的人佔總人口比例的多。
1、絕對數量上的多還不容易理解嗎?不管我們怎麼定義什麼叫做內心空虛,假設題主內心有一個自己的標準,然後假設根據這個標準確實能把人群劃分成空虛和不空虛兩種型別(那麼就應該存在一個比值,儘管我們很難統計出具體比值是多少。為了方便,我們假設內心空虛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30%)。請看下圖世界人口走勢圖(From Google), 從1970到 2017年,世界人口幾乎呈一次函式穩定上升。假設30的比例不變,隨著總人口數的增加,絕對數量上不斷增加是肯定的。但換一個角度,內心不空虛的人絕對數量也是不斷上升的。也就是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而且數量都變多了。
2、如果題主所說的不是絕對數量,那麼相對數量上,題主等於再問:內心空虛的人口占比為什麼上升了?這個問題本身有一個暗含假設那便是:內心空虛的人口占比上升了。
只要按照題主的思路回答了這個問題,那麼等於是表明你是接受了題主的假設即內心空虛的人口比例上升了。 那麼關鍵問題是,我們憑什麼接受“內心空虛的人口比例上升了”是一個事實?憑統計資料嗎?明顯對什麼叫空虛都很難有明晰的定義,更別提去做統計。 那麼是憑主觀感受? 那主觀感受的來源直接決定了是不是要接受這個前提假設。
設想有這麼一個虛擬的人A:他畢業於一個末流院校,想高薪,自己拼不過985,想贏取白富美,自己配不上。想做成什麼,什麼不成,每天就英雄聯盟玩的還不錯,能到磚石。晚上沒什麼事就看看小說到凌晨兩三點,第二天中午起床。內心彷徨,極度空虛。假設他周圍的人大都和他一個樣子,他說一句人生無奈啊,生活無聊啊~周圍便有一堆和他一樣的人表示認可。
設想有這麼一個虛擬的人B:他畢業於一個985 or 211,家境歲算不上好,但是研究做的不錯,直接申請美國博士,對方學校還給獎學金。大學的生活除了專研知識,還有機會聽到各路強者的演講,身邊同學一個比一個有目標,有想法。B自己對未來充滿的嚮往,眼中含光,心中有夢。
這裡我問一個問題,你們認為A和B誰更有可能得出 “內心空虛的人口比例上升了” 這一論斷?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題主問出 “現在為什麼那麼多人內心空虛?” ,我心中暗自在想是不是因為題主身邊大都是內心空虛之人。題主要小心了,自己切莫成為了內心空虛彷徨的人。
叔本華有個非常有名的類比:“人生如同一個鐘擺,不斷在痛苦與空虛中徘徊” 。奮鬥是痛苦,無聊空虛彷徨也是痛苦的,做事痛苦,不做事也痛苦,是進亦憂,退亦憂,人就不斷在這兩者之間蕩阿蕩。既然都是痛苦,何不選擇前者?至少前者的痛苦更可能讓你獲得金錢和地位,更可能讓這個世界因你而有所不同,更有可能讓你發現生命的意義。更可能讓你超脫然後再不覺得痛苦。
探尋人空虛的原因,我想無非就是找到讓我們不空虛的方法。其實叔本華的話已經告訴了人們如何擺脫內心的空虛,那便是主動去做些什麼,比如騎馬,劈柴,周遊世界?
-
3 # 上善若水231729154
人的一生就是靠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可以給人帶來生活上的享受和富有,而精神生活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快樂。但是往往是物質生活富有的人,有時感覺自己心內空虛,反而覺得自己並不快樂幸福。而精神生活幸福快樂的人,反而感覺自己過的幸福快樂。
我現在心裡就有這麼個逆差,一天到晚吃不愁,穿不愁,用錢不愁,想吃啥就有啥,再也不用養家餬口去東奔西走去奔波了,物質生活感覺挺富有的。可是,自己在精神生活上缺少了往日的歡樂,每到閒假無事,一個人呆在家裡時,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沒名其妙的空虛感,不由自主的哀聲嘆氣,悶悶不樂,由不得自己發些無名火,有時看見了妻子,或者兒子,女子大發卑氣,讓妻子和兒女們不知所措,只能見我發無名火時躲開,僻過一陣後見我冷靜下來了,才來安慰我。時間一長再見我煩燥不安,就把外孫子朝我前一推,就會壓住我的卑氣,比吃仙丹還靈驗。
因為,以前為了全家人的生活,東奔西闖,不分白晝的拚命拚搏,就沒有閒時間來安靜生活,雖然在物質生活上匱乏,但在精神生活上,一看到自己妻子賢惠,兒女聰明懂事,給我了無限的精神力量,使我為了生活在精神上增添了快樂感。反而現在妻子,兒女都為了自己的工作在忙碌著,就剩下自己碌碌無為,無所事事,反而越活越空虛,日子越過越感覺沒意思。這就是缺乏一種精神支柱,只要自已給自己找到一個精神支柱,充實自己的生活,我堅信我的生活還是會快樂幸福的。
所以,人不論貧窮還是富有,都離不開物質生活,物質生活的富有了,不見得精神生活就會快樂了。反而物質生活的富有還會倒至精神上的空虛,精神上的空虛也就在生活上不幸福快樂了。如果人就是再貧窮,但精神上有個依託,生活還是會快樂幸福的。所以人不論貧富,活一天就要拚搏一天,拚搏一天就會快樂幸福一天,否則,閒假無事就是物質上再會享受,精神上使終是空虛的,還是不會快樂的。
-
4 # 微詩陽春白雪
為什麼有些人的精神生活這麼空虛?
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與空虛,與這個人的追求有關係。所追求高尚的藝術、人格、思想的人精神越富足。越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低階娛樂,越會精神空虛。
追求感官刺激的人,是抱著混世態度來生活,當無聊時會尋求剌激,讓自己頓時得到一點快樂。當快樂消盡還是無聊。他的快樂指數不會累積上升,而是常常回歸零點。這就是一些人精神生活空虛的根本所在。
再來看看高尚的精神追求者,他們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有遠大的理想,有立萬年之功的打算。所以他們在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科學、治國建功等方面。每一點成績和進步都是向理想目標靠近的,就像倒計時一樣,成功之高興喜悅是疊加的,所以會越來越高興,精神自然不會空虛。
縱觀古今中外生前窮困潦倒,但精神生活豐富者,生前和身後都被人敬仰讚歎,這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精神境界。如中國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生前經歷了家道變故,由富可比國到一窮如洗。但作者精神追求仍然未倒,在兒子不幸夭折的悲痛中,毅然完成了前八十回文稿。從此可以看出人類精神的偉大作用。
再比如毛主席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條件艱苦,環境險惡,又有反動勢力圍攻阻截。大家還能樂觀自信,精神狀態極好,就是因為大家相信革命會成功,有毛主席這樣英明領導,一定會勝利。實事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精神生活豐富的必定有明確可實現的目標,加之不懈追求,最終取得了成功。
下面以“精神”為題,抒發一下感想!
精神
七律
精神世界要追求,高尚人格人品修。
流水高山千年瀑,曇花一現一夜遊。
陽春白雪千秋樂,下里巴人瞬間流。
才藝文學建功路,精神快樂樂悠悠。
回覆列表
時代的巨大進步,對於我們來說,生活質量、品質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們不在擔心吃不飽飯,也不擔心衣不遮體。酒吧、迪吧、夜總會總是顯得那麼耀眼,來一次一夜情內心也許會更滿足。我們不像古人了,不需要吟詩作對,也不需要考取功名,更不需要思考國家。
上班時間比較空閒,這部電視劇不錯,我看看吧。一個月過去了,開啟APP這部不好看,這部也不好看,原來看電視這麼無聊。前段時間聽同事說有部小說特好看,連續看了三天,感覺也枯乏無味。這段時間好像他們都在玩遊戲,我也試試吧,玩了半年,終於到了王者,再次點開遊戲時,感覺也沒有玩的慾望了。
此時的感覺,整個內心都是空虛的,感覺無所事事,心情也非常不爽。為什麼這麼空虛,原來自己不夠充實。我們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方向,總是得過且過。把今天過好了,明天怎麼樣,到了的時候再說。不管過得好,還是壞,覺得這就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