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語思維

    漢語本質上也是有時態的,因為凡是能表達出“時間”內涵和“狀態”內涵的語言都可以稱為其有“時態”系統。

    只是我們漢語的“時態”系統不像英語那麼嚴謹規範,並且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從小浸泡在母語中,透過自然習得的方式學會了母語,太過熟悉了,所以似乎也感覺不到母語的語法,更別談“時態”了。

    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在複製一遍,供參考:

    漢語是什麼時間丟失時態的?

    首先告訴你,漢語從未丟失過時態。

    任何一門高度發達成熟的語言都沒有丟失過時態。

    你之所以有這樣一問,可以肯定的說,你並未真正瞭解“時態”。

    先說“時”,不管一門語言的時間怎麼表達,這門語言都能夠表達“過去”“現在”“將來”的概念。

    只是這個“時”的概念在各種語言中可能會存在形式上的差別,比如中文,就是用“過去”“現在”“將來”表達,或者沒有明確的說,但是語境中暗指了出來。

    而英語中,“時”的概念是用“助動詞”表達的,我們稱為“時間助動詞”, 比如:

    1. 過去時間

    I went to school yesterday. 我昨天去了學校。

    其否定句為:

    I did not go to school yesterday. 我昨天沒去學校。

    did 就是表達過去的時間助動詞。

    2. 現在時間

    I am going to school. 我正在去學校

    am 就是表達現在的時間助動詞

    3. 將來時間

    I will go to school tomorrow. 我明天去學校。

    will 就是表達將來的時間助動詞

    可以看一下英語完整的時態組合如下:

    請仔細觀察上表中的,時間助動詞,以及狀態主動詞

    英語的謂語動詞 = 時間助動詞 + 狀態主動詞

    狀態主動詞 = 非謂語動詞

    任何一門高度成熟發達的語言,其時空的表達都是完整的,都是可以在另外一種高度發達成熟的語言中有對應的表達形式。

    而語言就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也就是真實的去表達我們這個客觀或者主觀世界的時空。

    而英語中的“態”的概念,就是對應了一個動作的所處的狀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生有滅,一個物體如此,一個念頭如此,一個動作也是如此。

    所以一個動作發展的各個階段,就是動作所處的“態”,也被稱為不含時間內涵的“非謂語動詞”。如下所示:

    “時”和“態”的結合才成為時態。任何一門語言都是如此。

    用大白話說,就是“你在一個時間點,只能處於一種狀態”。 你不能既在過去,也不能既在將來,不能處於進行態,又處於完成態,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基本的句子,只能有一個時間。

  • 2 # 閒看秋風999

    所謂“時態”二字是語言學家專門用來描述諸如英語這樣仍然帶有曲折變化(詞尾)語言是的用語。 和漢語沒有任何關係。

    與英語相比,漢語的語法是“隱性”的,而英語則是“顯性”。如英語動詞的時態就足足有十六種之多(即一個動詞會變成十六種不同形態),才能滿足需要。

    而漢語則高明多了。表示任何時間的動作或者狀態無需改變漢字的形態,只要加上表示時間的副詞或者助詞即可。

    比如,“吃了嗎?”“吃了。” “啥時候吃的?” “今天下午。”用英語來表達就比較麻煩,需要動用兩個時態:

    Have you had your lunch?

    Yes, I have.

    When did you have it ?

    This morning.

  • 3 # 考拉的物理世界

    中文當然是有時態的。只是中文大多情況下不進行過去時和現在時的區分。道理也很簡單,過去與現在很難區分,現在的事立馬就會成為過去。而且如果真要區分現在與過去,從上下文一眼就看出了。

    中文主要區分進行時,完成時,完成進行(影響將來)時,一般時(表客觀事實)。

    我們舉個例子。我昨天晚上在看電視,我昨天晚上看過電視,我昨天晚上看了電視,我昨天晚上看電視。在是明顯的進行時態,強調動作持續發生了一整段時間,這和英語的進行時態一致。過表示之前發生的事,有點像過去時,但是與英語不同用它來表示過去的過去也沒問題(英語中用過去完成時),表示將來的過去也沒問題。了表示對之後有影響的之前,一般你說我昨天看了電視,其實表示你的語義還沒完成,可能你要對你的感受或者現在的狀況發表意見了。

    了字在英語中是用現在完成時表示的,英語的現在完成時是指過去的事對現在有影響。這其實對初學英文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過去的事要用現在時呢!!!而且如果要表示更過去的事對過去有影響,英語中可以用過去完成時,但是英語中過去完成時的標準意思是過去的過去,一般表示這個過去的狀態已經完全結束不再產生影響,更常見的是用在虛擬語態。只有在轉述第三人的說話時,如果原話是現在完成時就要轉變成過去完成時。在這個意義上才是更過去對過去有影響。

    那麼英語中如何表示更過去對過去有影響呢,就用一般過去時,然後用一些如and then,therefore,since,等詞來加強前後事件的聯絡。所以你很少看見英語中的正常語境下有許多過去完成時的。大多數的過去完成時都是虛擬語態。

    中文不同,中文到處是了。

    我們再比較一下過與了。他死過與他死了。

    死過就是完成時,也就是他的死這個狀態已經結束,隱含現在是活著的。他死了,了表示對現在的影響,同時也表示狀態可能一直持續,所以隱含他不太會再活了。再考慮這樣的句子,他死過一次,之後又死過一次,最後還是死了。或者他死了,後來被複活了,之後又死過5次,在第7次時他還是死了。這樣就更能瞭解中文時態過與了了。

    英文的時態相對於西方其它語言那是極不嚴謹的。這從其缺少明確的了時態有關。而且它還用現在完成時去表示過去對現在有影響,這也屬於比較糟糕的。這個語法也只能算是約定俗成吧。

  • 4 # ZBLiu

    網上常有“比較語言”式的帖子和問題。從發言的趣向看,發言人並不在乎語言學的知識探討,而是最終落實於兩種語言孰優孰劣上面。

    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形式或者說外殼。它是無所謂優劣的。而語法,則和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歷史相關。語法本身也在簡單和繁複之間演化著,很難據繁簡來判優劣。

    想論證自己的母語優秀的,就找出母語的諸多好處,據此去貶另一種語言。例如,常可以聽見:“漢語只要在一個詞上面加一個詞,就可以造出許多詞,而且一看便知,比英語好用多了。例如:公牛、母牛、小牛、老牛……”,但是論者常常並不熟悉英語,即使知道英語也有字根、前後綴,也有與漢語類似的構詞方式,也因為實在不熟悉,覺得很不方便。而英美的中學生就很熟悉各種字根和前後綴,根本沒有不方便一說。所以,這種“優劣感”其實只能證明自己只知己不知彼,學問不夠。

    反過來也一樣。學過點英語的,就覺得英語的語法規整得多,漢語比不上。其實,“規矩”比英語多的還有俄語和法語,英語性、數、格都比俄語、法語簡單,好多人學英語不知道還有什麼“格”。法語的時態多到可以把不以法語為母語的學生搞到抓狂,俄語和法語一個動詞跟在不同人稱後面形態就不一樣......那麼,好不好說英語不如俄語或法語精確呢?

    可以反過來問一句,有沒有一段話,因為語法上的問題,漢語沒辦法從英語翻過來?

    簡單地說,漢語幾千年講下來了,近百年文化大沖擊也過來了,沒聽說漢語語法礙了事。

    倒是搞外語教學的常常會做一些兩語種比較的事。但那不在於比出優劣,而是幫助學習者發現和排除難點。比如說漢語沒有冠詞,中譯英時就常會丟掉冠詞,或者在英譯中時生硬地安上一個“一個”。

    創建於2018.2.1

    編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豆香菇紅燒肉的做法,土豆香菇紅燒肉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