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武堂
-
2 # 區域拒止
(F14戰機)
首先是目視方面,有兩種方法:一,向所有人員派發並且深入學習敵我雙方軍事裝備的各個方位的造型圖,利用開戰前和戰時透過情報掌握的裝備樣貌製作成識別手冊,盡最大可能讓官兵們區分敵我裝備的造型,減小在戰場上誤擊的機率。但是,這個方法僅適用於敵我裝備造型差距較大或者敵我雙方並沒有將繳獲裝備投入戰場的情況,一旦出現此類情況,在資訊交流不暢或夜間等視野受限的情況下會造成極大機率的誤擊,引起不必要的戰鬥減員
(由美國海軍情報局ONI編制的日軍艦艇識別手冊)
由於裝備相同坦克並且發生遭遇戰結果造成一方失敗的案例有很多,比如這個:
1944年切爾卡瑟包圍戰中,由德軍弗蘭克 貝克的貝克重灌甲團解救了被包圍的德軍,在後撤途中遇上巡邏的蘇聯T-34坦克車隊。貝克透過繳獲的T-34坦克走在前頭,順利走到相向而行的T-34車隊後方堵住其後路,使蘇軍T-34車隊被殲滅。
(德軍繳獲的T-34,引擎蓋上覆蓋了納粹旗)
二、在載具上刷上我方識別標誌,以及醒目的圖案標誌塗裝也是減少被友軍誤擊的方法之一。
陸地上的坦克,尤其是投入戰場的繳獲戰車,往往會在其最醒目的地方,比如最容易看到的地方,以及敵方炮手最喜歡瞄準的弱點部位刷上我方的標誌,讓他們在瞄準時第一時間發現是我軍的車輛,減少他們誤擊友軍的情況,當然也有出現不小心手滑的情況,那種只能自認倒黴。
海軍方面,在二戰前與二戰時,由於海軍空中偵察手段的提高,為了減少友軍被空中力量誤擊的情況,會在炮塔,甲板等方面刷上識別圖案防止誤擊,最經典的例子為日本航母飛行甲板上為日之丸,義大利海軍主力水面艦艇甲板上的紅白斜條紋。
(紀念諾曼底戰役而刷上同款黑白敵我識別條的颱風戰鬥機)
空軍方面,盟軍作戰飛機在機翼和機身上採用黑白條紋作為敵我識別的標誌,日軍後期零式戰鬥機機翼上的黃條,都是方便地面防空部隊與空軍飛行員識別,減少誤擊的可能。
接下來則是電子裝置方面,這方面德軍與美英使用不同的方法。
德國戰鬥機在接收到地面雷達發射的無線電詢問訊號之後,為了使地面部隊識別敵我,就會做出翻轉動作,以改變雷達反射波作出迴應,雷達操作員則根據飛機在雷達螢幕上顯示的特殊點位判斷其為友軍,這套系套包括敵我識別系統基本的問詢和響應機。
-
3 # 總說裝甲
根據二戰地面戰的經驗證明,用裸眼或藉助光學裝置觀察塗在戰車、直升機上的醒目標誌或臨時安裝的某種識別信標,依靠人的判斷來遵守避免誤射自殘條例。在未來地面戰場上,,已不能滿足在未來空地一體作戰中識別敵我和防止誤射自殘的需要。沒有良好敵我識別系統和精確定位導航系統的裝甲車輛,將難以完成它們的戰鬥使命。可以說, 敵我識別系統(IFF系統)將成為坦克/戰車必不可少的系統。
各國都根據戰爭經驗,著手從訓練、條例、指揮/控制和技術上全面解決如何防止誤射自殘和敵我識別問題。儘管未來戰車將採用第二代或第三代熱成象裝置,解析度更高,但是仍不足以解決未來戰爭的誤射問題。
近期戰爭,例如海灣戰爭中試用的幾種簡單敵我識別系統參加海灣戰爭的美國MIA1坦克及戰車的乘員,最初僅依靠晝間可見標記或透過觀瞄裝置識別車輛外形特徵來區分敵我。直到戰場誤射自殘事件急劇增多時,美軍才被迫給其在海灣戰區的戰車,臨時安裝了簡單的敵我識別信標和供直升機識別用的紅外信標燈。當時試用的4種非保密被動敵我識別信標是裝於戰車兩側及炮塔後部的倒V字形黑色標誌帶、特強反射橙色標誌板(橙色反射1板只適用於晝間識別)、巴德紅外信標燈(巴德燈是一種只有打火機大小的近紅外信標燈,用"熱成象瞄準具看到巴德燈的最遠距有離為4000m)和類黑色標誌帶也被叫做不導熱/低輻射率標誌帶,是一種氧化鎳標誌帶,能用裸眼和熱成象瞄準具(在1 1600m距離上)觀察到它。然而,安裝這些信標後,並沒有很好地防止誤射事件的發生,而且往往因為難以識別敵我,而不得不放棄向目標開火。因此西方各國都開始加速研製適用於未來戰場的坦克、戰車和直升機載敵我識別系統。
-
4 # 楠竹一
我們都知道在戰鬥激烈的現代戰爭中,交戰雙方想要快速識別敵我,現代戰鬥機的雷達大多都與敵我識別系統(IFF)聯動,這個系統是透過由一架戰鬥機發出詢問電波,根據接收到的電波是否符合事先商定的識別訊號來判斷是友軍飛機還是敵軍飛機。
但在1935年英華人第一次提出構建敵我識別系統的時候,識別機由電子問詢機和應答機組成,其中電子問詢機部署在地面雷達上,應答機裝載在飛機上,這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識別方式了,除此之外當時各國並沒有什麼好的遠距離識別敵我的方式,很多大規模戰鬥只能透過人眼目視載具輪廓和塗裝判斷是否是敵人,當然因為當時的飛機飛行速度比較慢,可以在機身上塗上軍徽強化識別,而且加上有些國家設計的飛機外形還比較有特色所以在中近距離上能比較好的分辨。
比起空軍而言,二戰坦克的識別方式更加原始一點,在二戰期間,陸軍要在遠距離清楚的分辨目標,首先要做的就是統一己方塗裝,塗料的改變是引起車輛偽裝色的顏色和式樣的改變主要原因(塗料的改變在戰爭時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同的塗裝方法也會造成同樣的結果。
就拿德國來說除了非洲以外,所有的車輛都使用統一的深灰色——從芬蘭到列寧格勒,從希臘北部到巴爾幹南部。然而這些命令卻因為各個地區有著不同的環境而略有偏差。在蘇聯,義大利和法國,深灰偽裝的車輛隨處可見,而其不同的變化僅僅在於不同車組的塗裝水平、稀釋塗料的媒介以及塗料的質量。而且所有向外開啟的艙門則一般採用外部塗裝色,以保證艙門開啟的情況下外部塗裝的整體效果。偶爾也會有艙門內側塗上內部底色的情況,這只是少數情況。
同時德軍為了防止被友方空軍誤傷,當時德國裝甲部隊規定,為了便於敵我識別,要在坦克頂部刷上納粹標誌或者覆蓋國旗。當然即使如此,有時候在呼叫火炮支援的時候座標誤報導致己方支援部隊誤傷友軍也是很正常的。
回覆列表
這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首先說肉眼識別。這就得依靠平時下發的各種辨認手冊,當年的手冊上基本會繪製各個角度的敵方或我方武器的投影,例如美國海陸軍都下發了類似的手冊,即包括空中作戰部隊,還要考慮比如地面防空哨尤其是高炮部隊,否則從自己高炮陣地上過去,然後就掉下來,得有多鬱悶(這不是新聞,是真實發生過的)。
但這個搞法對於少數部隊反而是一種謀殺,這就是使用進口武器甚至虜獲武器的。二戰期間,蘇聯獲得的援助坦克部隊,曾無數次被本方的T-34甚至IS一通猛打。我看過近衛大尉羅薩的回憶,他自己以M4坦克聞名,但他在使用蘇聯坦克時,曾經見過本方反坦克炮通達使用英制坦克的部隊,上來就幹掉了連指揮車,連長直接被打死在車邊。本方人員高高興興過來檢查戰果,當場就傻眼了,後來應該是上了軍事法庭。另外德國方面也出過使用T-34的部隊被自己的反坦克炮和坦克部隊聯合伏擊,好像被滅了一半。
而且,人眼是很不準確的,就算平時背了無數次投影,也會認錯,這方面日本的坂井三郎是最好的例子。這位在瓜達卡納爾上空把SBD認錯成了F4F,然後向從後面摸過去陰人家。結果接近還沒等看清,就被SBD的後座機槍打成重傷,最後依靠藝高人大膽勉強逃回基地。
此外還有一些戰機的外形比較要命。這方面代表是蚊子和P-38,看起來跟雙引擎轟炸機似的,而且確實在對地攻擊方面很強,但這二位速度和機動性不算差,尤其是火力兇猛。摸上去弄不好還得被人家幹掉。
如果依靠雷達,就需要專門的裝置,這就是IFF系統,敵我識別應答器。1935年英國開始製造最初的IFF系統,實際上這是一個偶極電路。後來英華人改用定期傳送固定頻率的無線電信標來供地面雷達捕捉,當年稱為Pip-squeak。但這套設計的問題是如果敵方電子偵查部隊發現了秘密......會死的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