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事舊人歷史說
-
2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春秋戰國開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最後歷代君王,最後還是選擇了儒家而不是墨家,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王都在變法圖強,商鞅變法主張依法治國,罷除百家,秦國全面走向軍事化道路,一切為軍事服務,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焚書坑儒,但是到了漢武帝才開始罷除百家,獨尊儒術,主要是儒家學說,最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統治,其實就是皇帝文化專制主義,墨家學派逐漸消亡,墨家思想主要是過於極端,不適合人性,主要是不服合君王享樂,不充許王公大臣君王享樂,君王皇帝怎麼能獨尊墨家思想,墨家認為王公大臣對於禮樂追求,會造成虧奪民衣食之財,如《非樂上》,透過男子敲樂耽誤農桑,用賦稅制造琴瑟不符合聖王的原則,不讓君王皇帝聲樂豐富文化,愉悅放鬆身心,所以墨家思想非常不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的驕奢淫蕩的享受生活,墨家法制主要是順民而不是順從君王皇帝,墨家思想主要是為人民服務,而不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主張人民富庶,國家興旺,國家是人民的,墨家思想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吶喊,歷代統治階級都想加強統治,維護自己的利益,達到君主皇帝專制目的,怎麼可能獨尊墨家思想,罷除百家,儒家三綱五常,天人合一封建思想,正是對等級制度的劃分與規範,正對了統治階級的口味,墨家思想主張,貴族,貧民不分貴賤,一視同仁,所以墨家思想在中國漫漫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沒有任何立足之地,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權神授的擁君思想,當然受歷代君王皇帝的喜愛。墨家學派吃苦耐勞,嚴於律己,維護公理和道義看作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戰國後期分化為兩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研究,就是墨家後學,另一支轉化為秦漢社會遊俠,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所以墨家思想最後必然走向強權政治的對立面,從而成為統治階級的眼中釘,肉中刺,墨家思想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迅速衰落,凋謝於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除百家,國家專制集權已經成熟,墨家思想根本無法生存下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的儒家思想來加強思想統治。
-
3 # 泰和道安
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且列三點淺見如下。
第一,利說,於君王有利,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帝王自稱天子,責任是代天牧民,為了追求太平,因此需要秩序。儒家博大精深,與道同源,其旨要之一,在維護秩序,因此道、法、儒三足鼎立,道頗玄遠難測,法甚苛責冷峻,儒家溫潤暖心,為眾所好,也是情理之中。法無高下,境由心生,儒家於世俗之生活,頗為實用。此其一,對維護社會秩序有利。
第二,利說,與儒生有利,有助於儒生獲得名利。“投其所好,送其所需”,為了獲得名利,此八字常常被奉為圭臬,成為入仕展才的不二法門。儒生投帝王之所好,便對孔子的儒家思想斷章取義,妄加篡改,以維護主子所需,於是乎,儒家思想慢慢變得面目全非,以致後來變得四不像,遠離了孔子的本意,須知孔聖人道行之高,至乎天人,如《易》之《繫辭》、《禮》之《大學》僅可窺豹一斑。而後之儒學,畫虎不成反類犬,乃利益所致,稱為“犬儒”,此絕非大聖先師孔子的本義,乃篡改之後的假儒學。此其二,對儒生升官發財有利。
第三,系統說,整體說,儒家不過是中華傳統文化璀璨大樹之一大枝椏,無需割裂,要融入文化大系來看,不可隔離開來進行單獨審視。
粵若稽古,伏羲畫卦,文明肇始,歷三皇五帝,而夏、商、西周,至於春秋,醞釀既久,戰亂之下人心思變,因而道、法、墨、兵、儒、陰陽、堪輿、農、醫、名、小說等百家諸子並作,道德以化眾,法以制奇,墨以睦鄰,兵以止戰,儒以從禮,農盡地利,名以命物,如此這般,不一而足。因此,諸子百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家同源,如同盲人摸象。儒家創始人孔夫子,乃大聖人,斷不了等同於後世之酸儒,否則,後世的往聖先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竟無一智慧之人?事實是,孔子作為大聖先師,世世代代為人類所尊崇。
-
4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先說儒家的由來。“儒”在當時是給富貴人家相禮的一批人,他們“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為人家辦喪事混飯吃。而孔子與當時混飯吃的“儒”不同,他不僅知禮儀,而且還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關心政治,有一套哲學理論。於是後來孔子這一派的人才越來越多(其中有的是從專為貴族服務的巫、史、祝、卜中分離出來的)、勢力越來越大,“儒家”就成了孔子這一學派的專名,這是儒家的由來。
那麼,為什麼有的皇帝喜歡儒家,簡單地說,情況是這樣:儒家以孔子為主要代表,而孔子一生所有政治主張都是為奴隸貴族服務,而受新興封建勢力的排斥。但是,四百年後即漢武帝時期開始,孔子被奉為封建社會的聖人,孔子的政治主張被改造為地主階級的哲學,作為“仁政”的思想基礎,對緩和階級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說,從漢武帝時期開始,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矛盾又開始激化,為了緩和這一階級矛盾的需要,封建統治者才利用孔子的“仁”思想(按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孔子很少講仁,但《論語》講仁達100條以上——筆者注)加以改造。同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整理解釋過的《六經》,又經過歷代封建儒家的註釋、發揮,成了封建王朝規定的教材。所以有的皇帝喜歡儒家。
至於為什麼有的皇帝不喜歡墨家,其原因是: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早年受過儒家的教育,做過大夫,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學派,拋棄了儒家思想。墨子所領導的學派,有著嚴密的組織。這個團體的成員多半來源於社會下層,代表著勞動者、小手工業者的利益,過著極其艱苦樸素的生活,在政治上要求要有一些權利。儒家利益與統治階級利益完全一致,而墨家利益與統治階級利益並不一致。在墨家的學說上,墨家與儒家的立場、觀點不同。墨家一方面反對儒家,攻擊禮樂。另一方面又討好統治者,結果統治者把它看作是危險的學說,徹底禁絕。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儒家宣揚仁愛,墨家宣揚兼愛非攻。同樣是大愛無疆,為什麼儒家得到了統治者的肯定,而墨家卻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呢?然而,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我發現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那就是,如家在創立之初就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為維護統治階級統治而產生的學說。墨家則不然,墨家它產生之初,是由儒家分離出來的一支派系。但是墨家是站在小生產者的立場上,代表的是農業生產者,手工業者的利益。
我們來看一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孔子宣傳仁而愛人,猛一看這個學說,好像很大公無私。但是仔細深挖他提出這個學說的根本原因——穩定社會秩序,重分社會等級。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他所提倡的仁愛愛人是有等級限制的。孔子的仁而愛人,不能超越階級的限制,他在提倡愛人的同時,又提倡禮儀制度及等級制度。人一生下來都分三六九等,所享受到的人愛權利也各不相同,統治者有統治者的仁愛,人民有人民的仁愛。
孔子的仁愛,從最原始的最狹義的觀點上來看,只不過是要求被統治階級服從統治階級。他的愛是有階級等級。因為孔子想要恢復的是西周時期的禮儀社會而禮儀社會是典型的階級社會,等級社會,有著嚴格的階級等級區分。我們也許忘卻了,孔子本身就是一個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後裔。
但是,墨家則不然,墨家提倡的兼愛,是真正的愛萬物,愛萬人,大愛無疆。提倡愛無等差。主張兼相愛,交相利。那既然愛無等差,兼相愛交相利了,哪裡來的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所以,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基本上是要消除等級秩序,等級差別,墨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消滅階級以達到真正的尚同的大同社會。
然而,歷史發展告訴我們,無論是秦朝漢朝,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及後來的隋唐宋元明清都是階級社會。統治階級當然要選擇一種適合維護統治秩序的學說,自然他們會選擇儒家而放棄墨家。因為墨家代表的是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小生產者的利益。
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發現,一種學說,要想擁有持久的生命力,除了它本身是真理以外,最重要的是要獲得社會的認可,而要獲得社會的認可,首先就要獲得統治階級的認可。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2300多年,儒家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正統學說,而其他諸子百家不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