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黎塞留的野望

    17世紀英荷戰爭有三場,分別是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1667)、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1674),英國只是贏了其中第一次(只算17世紀) ,而輸了第二和第三次,且每一次英國都是先動手(1780-1784年的第四次英荷戰爭也是如此)。英國真正擁有徹底戰勝荷蘭的實力得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另外無需工業革命,英國海軍實力本身就不弱,早在中世紀英國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海上強國之一。論海軍歷史英國可以追溯到9世紀的阿爾弗雷德大帝時期,而荷蘭卻只能追溯到15世紀晚期。下面我就說說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為何能擊敗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荷蘭吧。

    總體而言,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的勝利原因在這幾點:

    1.高層決策能力和上下反省能力

    由於英國方面克倫威爾基本上一個人說了算,具備高效的決策能力和行政效率這在戰時體現出了明顯優勢,而荷蘭在1650年至1672年處於第一個無執政時期,荷蘭的防務實際上由一位地方自治派的代表德維特主持。但德維特的權利遠不如克倫威爾大,在戰時決策效率上肯定不如英國。另外一個與荷蘭在面臨挫折這塊反省也都不一,荷蘭在肯梯斯諾克海戰失敗後則是互相指責埋怨,互相推卸責任,然後人品最差的被處罰。再然後就沒了。英國在達格尼斯海戰嚐到荷蘭一記重拳後,開始自我反省不足之處,當然也要處罰一批人,但賞罰分明。而且知道自己輸在哪並迅速彌補不足,透過戰鬥條例等對艦隊人員上下進行一番改革,提高了艦員的紀律性。並且在隨後的波特蘭海戰證明英國的海軍改革已經成功,且催生了戰列線。這種鮮明反差,預示了英國遲早要在海上稱霸,並且稱霸時間也絕不會短暫。果然在1702年的維哥灣海戰後英國海軍稱霸大西洋,邁向稱霸海洋的第一步,最後在拿破崙戰爭後完成海上霸業。

    2.建立常備海軍

    克倫威爾一上臺,就建立了一支常備海軍,並且實現了半職業化水平。而荷蘭方面當時沒有常備海軍的,荷蘭海軍的狀況是,在戰時臨時擴充規模,使用大量武裝商船充當戰艦,即便是決定荷蘭國運的唐斯之戰也不例外。而在戰爭結束後荷蘭就會大量裁撤海軍節省經費。

    3.造艦差距

    荷蘭雖然在當時造船業發達,但主要是指價效比極高的商船。論造軍艦可比不過英國,即便是荷蘭巔峰時期和英國最虛弱的時期比(斯圖亞特王朝時期)也不例外,觀17世紀三次英荷戰爭荷蘭艦船各項效能指標均差英國一截甚至更多。這也和荷蘭與英國的地理位置有關,荷蘭嚴重缺乏深水港,造船大多吃水淺,如此限制了艦船尺寸大小,不像英國有一些深水港可以造吃水更深的大艦

    英國自9世紀阿爾弗雷德大帝以來就會造大艦抵禦維京人的入侵。在之後的英國海軍大發展時期,英國海上力量不斷地摸索,在1418年下水了上帝恩典號這樣的排水量在1400-2750噸的大艦(15世紀造艦排水量能達800噸的已屬於大船)。在之後1485-1603年的都鐸王朝時期就更不用多說了,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奠定了現代英國海軍的基礎。之後的伊麗莎白一世時期,霍金斯在1570年代透過西班牙大帆船基礎上改良出一種新式大帆船,艦船效能甩出西班牙舊有戰艦一條街不止。即便是低谷期的斯圖亞特王朝時期,英國造艦能力還是要比處於如日中天的荷蘭人強不止一星半點。(例如1610年下水的皇家太子號風帆戰列艦和1637年下水的海上君王號風帆戰列艦,排水量均在1000多噸。其中海上君王號載炮更是達到102門。而在1652年英荷第一次戰爭爆發之際,英格蘭的艦隊中,至少有18艘戰艦的噸位超過荷蘭人在海上的任何一艘船隻。

    相較之下當時荷蘭戰艦這塊拿得出手的埃米利亞(Aemilia)號上,僅僅擁有57門火炮;而此後替代它的戰艦,佈雷德羅德(Brederode)號,這艘船的火炮甲板長度大約在40米左右,裝備53到59門火炮,也只是比埃米利亞號略強一點。荷蘭造艦的限制除了地理因素還有個坑人的規定,阿姆斯特丹海軍部反對建造任何超過140英尺的戰艦,在1652年時當荷蘭海軍名將特羅普體會到英國戰艦的優勢時就建議新建的船隻長度應當不少於150英尺,結果被反駁毫無邏輯的反駁回去了。

    4.軍事準備

    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之所以取勝,還在於準備足並且打了個先手(雖說第三次英荷戰爭也是如此,而且還輸了,但畢竟還是能增加戰爭勝率的)克倫威爾在1650年就大肆擴軍備戰,根據統計,1640年時,英國代表海軍規模的標準軍艦為43艘,1650年時標準軍艦擴充套件到72艘。1651年末,就有20艘新的戰艦下水,另有25艘新購進及繳獲的戰艦編入海軍。而荷蘭方面由於迎戰過於倉促,只能使用武裝商船和其他中小型戰艦,我在上面有提及,就不多說了。

    5.戰術和人員訓練

    在第一次英荷戰爭前期,荷蘭雖然艦船效能各項指標均不如英國,但荷蘭可以通過幾個指揮才能優秀的海軍將領彌補自身艦船效能上的差距,並且論海戰經驗,荷蘭可以說比英國強得多,荷蘭在八十年戰爭後半段(也就是三十年戰爭的組成部分)與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各大海域常年交手。英國只能透過訓練來彌補差距。但為了控制海軍,克倫威爾將大量新模範軍的陸軍軍官安插到海軍中,布萊克、蒙克、迪恩原本都是新模範軍的陸軍將領,這些人把陸軍戰術中對秩序、火力發揚、穩定性的要求帶入到海戰中,在1653年英國頒佈戰鬥條例和戰列線的催生,而當時船隻的設計讓大量的火炮排於兩側船舷,而戰列線戰術的特點恰好能夠發揮英軍的最大優勢-紀律與火力。這使荷蘭只能面臨被動挨打的局面,即便是老將特羅普搭上性命也無力迴天。這點我在上述中略有提及。

    6.英國對荷蘭的絕佳地理位置

    熟悉地理的人應該清楚,英國的地理位置很好的遏制住了英吉利海峽的進出口,而作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他的海上貿易線大多都要經過英吉利海峽,一旦英荷進入戰爭狀態,英國就可以很好的卡住荷蘭的海上貿易線。故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英荷的海上交戰大多都是荷蘭艦隊在保護東印度公司商船歸國或去海外貿易的路上遭到英國艦隊截擊。荷蘭艦隊只能在不利的情況下迎戰。另外地理位置也導致荷蘭的深水港嚴重缺乏我在上述中也有提及,使荷蘭戰艦往往吃水淺,這樣和英國艦船在深水區交戰勢必要吃虧的。在深海區假如英荷艦隊規模相當的情況下硬碰硬,即便是特羅普、魯伊特這樣的名將也不敢保證有5成勝算的把握,除非是荷蘭艦隊佔據明顯的數量優勢,比如1652年的達格尼斯海戰和1666年的四日海戰。觀歷次英荷戰爭(包括第四次英荷戰爭以及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幾次)只要是在深海區英荷艦隊實力相當的情況下,英國艦隊基本能贏,除了個別例外。

  • 2 # 貓爪鋒利

    荷蘭的國家發展擴張戰略存在問題,根本原因是商業帝國的目光短視。

    荷蘭是一個商業帝國,也是在馬漢寫出海權論之前,將其付諸於實踐的帝國。荷蘭的國家擴張與馬漢的海權論有著非常吻合之處,控制航線,佔據港口,從而集聚世界財富。海權論的觀點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不全面,荷蘭又是一個由商人構成的國家,過分追求利益,在國家地緣擴張上走了商業利益的道路,而拋棄了陸地。為追求商業利益,荷蘭沒有在美洲腹地進一步擴張,也沒有在印度進一步擴張,將兩塊足夠其稱霸世界的陸地資本,拱手讓給英國。而緊緊抓住印尼這個香料產地,利用其暫時控制的馬六甲海峽等,攫取商業利益。這種戰略短視是導致荷蘭哀敗的根本原因。擴張更為全面的英國在北美與印度立足後,在斯里蘭卡找到了香料的替代方案,在緬甸,馬來半島的擴張,取代荷蘭控制馬六甲海峽,荷蘭所建立的商業貿易體系,被自然瓦解。再者,荷蘭本土從地理上講,對英國亦處下風,西風帶與北大西洋暖流,使英荷海戰時荷蘭更容易逆風逆水,加上陸地上毗鄰的法國,只追求商業利益,缺乏陸地意識的荷蘭最終將霸權乖乖交給英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達公開賽女單16強,日本僅存3人,再現“八女圍誠",您看好誰滅伊藤?誰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