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一)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加大食品安全宣傳力度。新聞媒體要開闢專欄,統籌各方宣傳資源,建立經常性的食品安全宣傳機制,動員各方力量做好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要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以及交通要道懸掛宣傳標語,舉辦食品安全講座、食品安全圖展、發放宣傳資料,舉辦食品安全知識竟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群眾解疑釋惑,使食品安全深入人心,逐步形成群眾理性消費觀念,從而有效避免食品事故的發生。
(二)抓好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負責人的教育培訓。切實增強食品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做到依法生產,規範經營。
二、全面推行食品企業、小作坊登記建檔和動態監管
對質量意識較強、生產條件較好的企業和小作坊,幫助其完善硬體、軟體等基本條件,保證其能夠獲證。對已經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加強巡查、年審、強制檢驗、監督抽查和回訪等證後監管工作。對條件差的無證照食品企業和小作坊,加大打擊力度,堅決予以取締。
三、充分運用監管手段
(一)發揮標準的基礎作用。要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加強食品企業標準備案管理,確保備案標準質量。要建立完善以技術標準為主,按標準組織生產、經營、管理的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建立模式,並在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推廣。
(二)以檢驗檢測為支撐。要加強食品檢測技術保障能力建設,為確保食品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三)運用好服務手段。服務就是當好企業的良師益友,幫企業排憂解難。針對一些企業生產工藝、裝置和管理水平落後等現狀,質監部門要積極幫助企業不斷完善計量、標準、質量保證體系,夯實企業技術基礎,確保企業生產合格產品。
(四)強化執法監管。應根據轄區內食品加工的特點,提出檢查計劃,制定監管措施,做好後處理工作。
四、加強食品新增劑的管理
近年來,在國內食品安全事故中,食品新增物質的使用是容易出現的問題之一,管好了食品新增物質的採購、備案和使用環節,也就牢牢牽住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牛鼻子”。
(一)採購環節。向全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推薦供貨目錄,要求企業從規模大、信譽好的商家選購食品新增物質,切斷了使用劣質和禁、限用食品新增物質的源頭。
(二)備案環節。質監部門不僅在數量上掌握食品新增物質的使用情況,而且要求食品生產企業提供所購新增物質的“三證”,即食品新增物質生產企業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和食品衛生許可證。同時,和定點供貨商進行進貨驗證,避免了虛假備案和提供不真實資訊。
(三)使用環節。安排執法人員加強日常巡查,一方面指導食品新增物質使用,另一方面加大對違規使用禁、限用食品新增物質的查處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濫用和私自使用違規新增物質事件的發生。
五、加大對傳統特色(優勢)食品產業的引導幫扶力度
提升鮮米粉、米幹、麵條加工產業層次。建議由政府部門牽頭,引導粉幹、米麵小作坊業主按照“合作社+加工戶”的模式,聯合起來,成立合作社,統一品牌,統一工藝流程,統一質量管理,統一檢驗把關,徹底解決粉幹米麵加工小作坊存在的質量安全隱患。
六、加大對食品安全工作的投入力度
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的特點,只有保障工作經費,才能確保食品安全工作順利開展。針對目前一部分食品監管部門經費緊張的問題,建議區財政增加食品安全經費投入,為食品安全監管和實施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食品質量檢測等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援。
拓展資料:
預防食源性疾病的十項建議
1、不買不食腐敗變質、汙穢不潔及其它含有害物質的食品;
2、不食用來歷不明的食品;不購買無廠名廠址和保質期等標識不全的食品;
3、不光顧無證無照的流動攤檔和衛生條件不佳的飲食店;不隨意購買、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飲料。這些劣質食品、飲料往往衛生質量不合格,食用會危害健康。
4、不食用在室溫條件下放置超過2小時的熟食和剩餘食品;
5、不隨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缺乏經驗的人很難辨別清楚,只有不隨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確保安全。
6、生吃瓜果要洗淨。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蟲卵,還有殘留的農藥、殺蟲劑等,如果不清洗乾淨,不僅可能染上疾病,還可能造成農藥中毒。
7、不飲用不潔淨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來水;水是否乾淨,僅憑肉眼很難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開水最安全
8、直接食用的瓜果應用潔淨的水徹底清洗並儘可能去皮;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食物腐爛變質,就會味道變酸、變苦;散發出異味兒,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9、進食前或便後應將雙手洗淨;養成吃東西以前洗手的習慣。人的雙手每天干這幹那,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會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吃東西以前認真用肥皂洗淨雙手,才能減少“病從口入”的可能。
10、在進食的過程中如發現感官性狀異常,應立即停止進食。
這是個什麼問題?食品安全是一個全社會、全方位的問題,需要國家統籌的、無死角的來解決,而CBD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單獨提出來嗎?
一、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一)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加大食品安全宣傳力度。新聞媒體要開闢專欄,統籌各方宣傳資源,建立經常性的食品安全宣傳機制,動員各方力量做好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要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以及交通要道懸掛宣傳標語,舉辦食品安全講座、食品安全圖展、發放宣傳資料,舉辦食品安全知識竟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群眾解疑釋惑,使食品安全深入人心,逐步形成群眾理性消費觀念,從而有效避免食品事故的發生。
(二)抓好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負責人的教育培訓。切實增強食品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做到依法生產,規範經營。
二、全面推行食品企業、小作坊登記建檔和動態監管
對質量意識較強、生產條件較好的企業和小作坊,幫助其完善硬體、軟體等基本條件,保證其能夠獲證。對已經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加強巡查、年審、強制檢驗、監督抽查和回訪等證後監管工作。對條件差的無證照食品企業和小作坊,加大打擊力度,堅決予以取締。
三、充分運用監管手段
(一)發揮標準的基礎作用。要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加強食品企業標準備案管理,確保備案標準質量。要建立完善以技術標準為主,按標準組織生產、經營、管理的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建立模式,並在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推廣。
(二)以檢驗檢測為支撐。要加強食品檢測技術保障能力建設,為確保食品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三)運用好服務手段。服務就是當好企業的良師益友,幫企業排憂解難。針對一些企業生產工藝、裝置和管理水平落後等現狀,質監部門要積極幫助企業不斷完善計量、標準、質量保證體系,夯實企業技術基礎,確保企業生產合格產品。
(四)強化執法監管。應根據轄區內食品加工的特點,提出檢查計劃,制定監管措施,做好後處理工作。
四、加強食品新增劑的管理
近年來,在國內食品安全事故中,食品新增物質的使用是容易出現的問題之一,管好了食品新增物質的採購、備案和使用環節,也就牢牢牽住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牛鼻子”。
(一)採購環節。向全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推薦供貨目錄,要求企業從規模大、信譽好的商家選購食品新增物質,切斷了使用劣質和禁、限用食品新增物質的源頭。
(二)備案環節。質監部門不僅在數量上掌握食品新增物質的使用情況,而且要求食品生產企業提供所購新增物質的“三證”,即食品新增物質生產企業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和食品衛生許可證。同時,和定點供貨商進行進貨驗證,避免了虛假備案和提供不真實資訊。
(三)使用環節。安排執法人員加強日常巡查,一方面指導食品新增物質使用,另一方面加大對違規使用禁、限用食品新增物質的查處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濫用和私自使用違規新增物質事件的發生。
五、加大對傳統特色(優勢)食品產業的引導幫扶力度
提升鮮米粉、米幹、麵條加工產業層次。建議由政府部門牽頭,引導粉幹、米麵小作坊業主按照“合作社+加工戶”的模式,聯合起來,成立合作社,統一品牌,統一工藝流程,統一質量管理,統一檢驗把關,徹底解決粉幹米麵加工小作坊存在的質量安全隱患。
六、加大對食品安全工作的投入力度
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鉅性的特點,只有保障工作經費,才能確保食品安全工作順利開展。針對目前一部分食品監管部門經費緊張的問題,建議區財政增加食品安全經費投入,為食品安全監管和實施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食品質量檢測等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援。
拓展資料:
預防食源性疾病的十項建議
1、不買不食腐敗變質、汙穢不潔及其它含有害物質的食品;
2、不食用來歷不明的食品;不購買無廠名廠址和保質期等標識不全的食品;
3、不光顧無證無照的流動攤檔和衛生條件不佳的飲食店;不隨意購買、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飲料。這些劣質食品、飲料往往衛生質量不合格,食用會危害健康。
4、不食用在室溫條件下放置超過2小時的熟食和剩餘食品;
5、不隨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缺乏經驗的人很難辨別清楚,只有不隨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確保安全。
6、生吃瓜果要洗淨。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蟲卵,還有殘留的農藥、殺蟲劑等,如果不清洗乾淨,不僅可能染上疾病,還可能造成農藥中毒。
7、不飲用不潔淨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來水;水是否乾淨,僅憑肉眼很難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開水最安全
8、直接食用的瓜果應用潔淨的水徹底清洗並儘可能去皮;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食物腐爛變質,就會味道變酸、變苦;散發出異味兒,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9、進食前或便後應將雙手洗淨;養成吃東西以前洗手的習慣。人的雙手每天干這幹那,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會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吃東西以前認真用肥皂洗淨雙手,才能減少“病從口入”的可能。
10、在進食的過程中如發現感官性狀異常,應立即停止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