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怪軟體管家

    唐朝是一個屬於詩的王朝,無論是初唐時期的王勃,還是鼎盛時期李白,再到衰敗時期的杜甫,都是唐朝詩歌的代表人物!

    岧嶢試一臨,虜騎附城陰。

    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門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聲。

    這首詩是他的《聞笛》,因為當時的唐朝正有戰亂,所以這首詩非常生動的描寫了將士們為國征戰的辛苦,但是比起李白的浪漫豪放,杜甫的憂國憂民來說,詩的品質還是遠遠不能及的!

    無論怎樣,張巡終究是一名武將,而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詩人或者文人,所以不及這些詩中大佬還是可以理解的!

    儘管詩詞水平不及這些大佬,但是屈居中等還是綽綽有餘的!

  • 2 # 老貓談史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標誌性事件,盛唐時期,由於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貴妃整日沉迷於玩樂,以至於李隆基已經失去了當時的初心,估計也是當時的唐朝實力過於強大,使得李隆基迷失了自己,這也為後來的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李隆基這輩子做的最錯的事情就是重用了安祿山吧

    安祿山只是一介胡人,但是他天性聰明,年紀輕輕就掌握了多種語言,而且在唐朝那個開放的朝代,安祿山憑藉自己手段成功獲取了唐玄宗的信任和楊貴妃的喜愛,他甚至成為了楊貴妃的乾兒子。逐漸的他也成為了節度使,並擁有了指揮大量的軍隊指揮權力。

    安祿山手下的軍隊可以說是唐軍戰鬥力之中最為強大的一部分,他們常年與北方遊牧民族戰爭,以至於戰鬥力爆表,甚至可以和唐朝最為精銳的禁衛軍和安西軍一教高下。心懷野心的安祿山終於挑起了戰爭,沒過多少時間安祿山就攻佔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

    在唐朝最為艱難的時刻,張巡為了保家衛國站了出來,拼死抵抗安祿山的叛軍

    由於安祿山軍隊氣勢洶洶,許多州縣的官員為了活命都投降了安祿山,只有張巡不為所動,他率領城內的幾千軍隊在睢陽城頑強抵抗安祿山軍隊數月,張巡手中的軍隊論武器裝備和軍隊戰鬥力完全比不上安祿山軍隊,但是他為了國家大義完全忽略了自己的生死,士兵不夠了就著急城中的年輕男子充軍,糧食不夠了就吃草根啃樹皮,甚至在最危難的關頭他殺害了自己的小妾當作糧食來充軍,雖然張巡最後壯烈殉國,但是他憑藉著幾千軍隊頑強的抵抗了數月叛軍的進攻,這為之後唐軍迅速重新召集力量,率軍反攻贏得了充分的時間,張巡無愧於一名優秀的愛國將領。

    除此之外張巡還是一名詩人

    張巡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聞笛》、《守睢陽作》和《謝金吾將軍表》了。

    張巡在詩中充分寫出了當時自家軍隊與安祿山叛軍戰鬥的艱辛歷程,也表明了他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保家衛國,抵抗到底的頑強決心,張巡的愛國精神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讚揚。

  • 3 # 老街味道

    問題:安史之亂中的猛將張巡也是一位詩人,他的詩在唐朝算是幾流?

    前言

    歷朝歷代都有一些猛將同時也是詩人。

    宋朝的辛棄疾、范仲淹、李綱、岳飛、寇準、虞允文等。唐朝的詩仙李白其實也一直期望成為一個魯仲連、謝安石這種文武全才的人物, 岑參、高適、韓愈都有在戰爭上的經歷,高適甚至是領兵討伐永王李麟(李白在其麾下)的主要將領。

    杜甫的好友嚴武也是一員猛將,曾有詩《軍城早秋》:“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一、為何這麼多將士都能寫詩?

    之所以這麼多的將士都是詩人,是因為這裡有很多人都是文人出身,甚至大多數是進士出身,只是不得已的情況下領兵作戰而已。

    例如南宋的虞允文,自始至終是一個文官,只是機緣巧合下,在採石磯領兵戰敗了金主完顏亮。

    北宋的寇準逼著宋真宗上前線,大振軍威,逼迫遼國簽下《檀淵之盟》,保證了北宋幾十年的邊疆安寧。

    明朝的于謙領兵據守京城,否則明朝可能就是另一個靖康時期的北宋;明朝末年的袁崇煥也是進士出身,被冤死以前,鎮守北疆巋然不動。

    唐朝的張巡也是這樣的一個人。

    二、張巡其人

    和上面舉例的幾位一樣,張巡也是一個讀書人, 在玄宗開元24年 (736年)進士及第 。大詩人張籍曾經寫過一個故事:

    (張巡)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張中丞傳後敘》

    張籍說自己曾經認識一位60多歲的長者於嵩,於嵩曾經跟隨張巡打過睢陽之戰,他是少有的倖存者之一。 於嵩回憶說張巡讀書三遍就終身不忘。 雖然平時很少見張巡讀書,但是張巡寫文章,一揮而成,連草稿都不打。

    據說張巡剛到睢陽時,士兵與百姓有數萬人,張巡見一次面後,下次就能馬上叫出名字來。

    原本這些傳說很難讓我信服,後來老街看過《最強大腦》後,我相信確實有很多聰明無比、博聞強記的天才,也許張巡就是這種人吧?

    三、張巡守睢陽

    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曾經感嘆: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二公是指許遠、張巡,兩個人死守睢陽城10個月,城破不降而死。

    755年 冬安史之亂爆發,數月後攻陷東都洛陽。757年,睢陽成為必爭之地,張巡與許遠死守睢陽,保護唐朝財賦交通運輸線,使江淮物資持續支援關中,而且為唐軍反攻贏得了時間。

    睢陽城破前1個多月,唐軍收復了長安和洛陽, 張巡死後3天救兵到睢陽,10天后叛軍被擊潰,《新唐書》說:

    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賊亡,天以完節付二人,畀名無窮,不待留生而後顯也。

    紅杏尚書宋祁感嘆道, 老天爺要賦予許遠和張巡二人名節 ,所以沒有留下他們的生命,令二人名垂千古。

    四、張巡兩首詩 當置六經中敬禮之

    張巡有兩首律詩被人讚譽應當作經書對待,一首是五律《聞笛》:

    岧嶢試一臨,虜騎附城陰。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營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

    一首是五言排律《守睢陽》: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清朝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評價 :

    張睢陽《聞笛》詩及《守睢陽》排律,當置六經中敬禮之,勿作詩讀。

    六經是指古人必須學習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可見張巡兩首中的忠君報國的精神深受儒家知識分子的認可。

    五律《聞笛》這首詩最讓人感動的是頷聯:

    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登高遙望,看到叛軍兵臨城下,

    安史之亂以後,不久半壁江山陷落,守城的官員們紛紛投敵。 而領兵進犯雍丘、寧陵的令狐潮就是雍丘縣原本的縣令。令狐潮攻城前勸說張巡:"

    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

    張巡詩中說的”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正代表了當時很多首鼠兩端的唐朝官員的心理。但是張巡的回答斬釘截鐵:

    "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

    後來在鎮守睢陽的時候,安知天地心的張巡,在《守睢陽》中也給出了堅定的答案。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結束語

    自古讀書人都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李白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這個理想,而張巡有了這個機會,挽狂瀾於既倒,為平定安史之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相比而言,李白的明珠暗投殊為可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婦女出嫁在本村,在孃家分土地,而在婆家沒有分得,根據法律可以耕種自已的土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