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設計師葉滿溪

    我比較喜歡看宋朝的歷史,因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繁榮的朝代之一,還有一點是宋朝時期尊重科學,例如宋朝的偉人張詠。

    張詠能夠名垂青史,除了政績優異外,還因為他有一個更傳奇的身份——紙幣發明者。 其實,關於紙幣是不是由張詠發明,學術界還有爭論,這個經濟史上的課題,很多人可能並沒興趣去了解。但我相信,對於鈔票的來歷,大家還是有點興趣的。 “錢”的歷史,說來話長。

    最初,人們想進行交易,就得拿手中的東西互相交換,也就是所謂的“物物交換”。誰都知道,這種搞法實在太麻煩,於是就催生了一樣啥都能換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貨幣”,俗稱錢。 早在商朝的時候,海貝就曾充當過貨幣,後來人們開始用銅來鑄造貨幣。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自行造貨幣,有像鏟子的,有像刀的,什麼樣式都有。秦朝統一六國後,大家都開始用圓形方孔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方兄”了。 當然,除了銅以外,金、銀也可以用來進行交易。在很多武俠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牛氣哄哄的人物走進一家酒店,把一錠大銀子拍在桌上,然後扯著嗓門喊道:店家,給我來兩斤上好的牛肉和一壺好酒。接著就屁顛屁顛跑來一個點頭哈腰、眉開眼笑的店小二……

    我一直以為,這種橋段除了有損小二的職業形象以外,還非常不符合實際。事實上,古代金、銀的開採量是很小的,它們主要被用於賞賜、軍費、饋贈等用途,主要流行於權貴階層,根本無法擔負一般的貨幣職能。 故而,人們日常經濟活動所接觸的貨幣主要是銅錢。

    如果你稍微瞭解點經濟學知識的話,應該明白,金屬貨幣和紙幣是大不相同的,它們的區別絕不僅僅是材質問題。通俗點說,紙幣只有在大家都認它是鈔票的時候,它才是“幣”,如果大家都不認它,它只是“紙”,而且是連餐巾紙都不如的紙。 可金屬貨幣就不一樣了,金屬本來就是有使用價值的,它們可以用來造器具裝飾物等等,換句話說,不管它有沒有變成錢,它都值錢。所以,早期的貨幣都是用重量來表現價值的,比如著名的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銖是重量單位,24銖等於1兩)。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經濟在不斷髮展,人們很快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錢”不夠了。 我所說的“錢”不夠了,不是說國家或人民太窮,恰恰相反,應該說是太富了。也就是說,社會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人們用來交換的貨幣卻太少了。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手頭有100個銅錢,而當時社會上又有價值100個銅錢的商品要交易,那我們的錢剛剛夠用。可隨著生產水平提高,社會上的商品價值達到了200個銅錢,那多出來的價值100個銅錢的商品只能囤在倉庫裡賣不出去,除非你打回原始狀態,繼續挑著你的貨擔,搞物物交換。

    說到這裡,問題來了。 既然銅錢那麼缺,為什麼不多造一點呢? 那我得告訴你一個不幸的訊息,當時的銅礦開採和冶煉技術確實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跟不上社會財富創造水平。銅都沒有,哪來銅錢呢? 銅錢匱乏問題困擾了很多封建統治者,很多人用盡辦法增加銅錢鑄造量。我們前面講過的柴榮滅佛事件,其中一個重要動因,就是為了減少銅鑄佛像。後來,柴榮甚至將收繳的佛像重新熔化造銅錢,以解決錢荒。 好吧,既然我們沒辦法多造銅錢,那我們強制提高銅錢所代表的價值,那不就成了嗎? 又很不幸,有些缺乏經濟知識的統治者也是這麼想的。

    唐高宗的時候就曾鑄造過名為“乾封泉寶”的銅錢,只有0.1兩重,卻規定要當作1兩重的銅錢來用,整整虛高了十倍。我們姑且可以把這種質次價高的銅錢叫作劣幣,把足值的銅錢叫作良幣。 劣幣一發行,問題馬上出現了。 劣幣名義上的價值大大超過了實際價值,大家都會覺得有利可圖。因為造一個劣幣,只要消耗少量的銅,而按照當時的技術條件,銅錢這玩意也不難偽造。

    所以,很快就會有聰明人去想辦法仿造這種劣幣。更有甚者,乾脆把足值的良幣熔化了,重新做成幾倍的劣幣,真正實現了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夢想。這個時候,很多人還會把良幣當財富藏起來,如此一來,市場上就只剩下一堆劣幣了。 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講的“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一多,價值又跌了下來,接著就是物價飛漲,市場混亂。折騰半天,還是會回到原點。 所以說,官府一旦發行質次價高的銅錢,再用這種劣幣去購買百姓手裡的東西,其實就變成了藉機斂財,肯定會招來天怒人怨,結果得不償失(參考王莽事蹟)。 歷史無數次告訴我們,再牛的王朝也不能對抗經濟規律。

  • 2 # 流眼淚的小孩

    唐朝,因為唐朝當時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唐朝經濟佔了世界經濟的一半.並且當時人們思想比起任何朝代都要先進開放.甚至還有外華人當官的例子.而當時,有一種現象,歐洲很多Nautilus都很嚮往東方,因為他們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超級強國.現在歷史學家認為當時Nautilus們心中的超級強國就是中國的唐朝.

  • 3 # 馬弓手關習習

    個人比較喜歡看秦朝的歷史文章,秦朝是歷史上以戰爭統一很快的朝代,歷時九年的統一戰爭宣告勝利。

    秦始皇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開創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百代皆行秦政制”,秦始皇作為兩千年封建君主專制的開山祖,被稱為“千古一帝”。

    萬事開頭難,從制度設計到具體實踐,秦始皇都要親力親為。他以驚人的毅力和超強的勞作去從事開創帝國的大小事情。秦始皇規定自己每天要看奏章竹簡120斤,看不完不休息。他幾乎放棄了享樂的私生活,後宮佳麗三千,這是古代帝王應有的享受,可史書裡連秦始皇的皇后名字都沒有。

    統一六國後,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認為自己創造的偉大功業,超過了三皇五帝,因此從中各取一字,尊稱皇帝,秦始皇自稱始皇帝。此後,每個朝代的最高統治者便都沿用了皇帝這個稱號。

    秦始皇的制度建設涵蓋各個方面,主要有:

    1、郡縣制

    2、官制

    在經濟文化方面主要貢獻有:

    1、書同文(用小篆及而後出現的隸書作為全國通用文字)

    2、車同軌(以咸陽為中心,全國修築馬路,馬路寬50步,古代6尺為步,中央寬100米,是皇帝專用道路,專路兩旁百姓可自由行走)

    3、統一度量衡

    4、統一幣制

    5、行同倫(用刑法規範人民的行為)

    秦始皇這些大手筆,有利於統一國家的形成,出現“黔首大安”的局面,對以後的歷史影響深遠。

    當然秦始皇還有另外一面,就是鐵腕魔君。

    “焚書玩儒”就被視為秦始皇的一大暴政。其中還有築長城、造宮室、修陵墓,廣徵民伕,大興土木,這是秦始皇禍害天下百姓的更大暴政。

    前206年,秦二世被趙高殺死,秦王子嬰又殺趙高,隨後自劉邦投降,秦歷二世而亡,結來了僅僅存在15年的短命王朝。

    秦始皇可以用武力征服天下,守成則應施仁政。但秦始皇未能順應“攻守”形勢的變化,仍施武力暴政,這就難免自取滅亡。

  • 4 # 朕驚歷史

    我個人比較喜歡看春秋戰國或後世敘述這一時代的文章。亂世紛爭,國家間致力於經濟、法律的改革,促進國家實力增強的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制定經濟法律政策的框架;國家間的權謀外交,謀士的遊說給我們展現一場場精彩的辯論;軍事上無數的經典戰例,圍魏救趙、假途滅虢、減灶增兵等為後世戰爭所借鑑;百家爭鳴,如墨家,法家,道家,儒家,思想主張雖然不怎麼相同,但卻對後世各個方面都產生著深遠影響。

    這一時代雖然戰爭頻繁,但是因為戰爭的需要卻促進了科技如制鐵的發展,農業水利工程、思想學術等,猶如近現代戰爭促進科技、工業、醫療等的發展一樣。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有《詩經》、《春秋》、《論語》、《國語》、《楚辭》、《戰國策》、《韓非子》、《道德經》等,兵書有後世精研不斷的《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等;物理學的《墨經》、天文學的《甘石星經》、醫學扁鵲的望聞問切……

    這個中國大分裂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思想學術活躍的時期,兩千多年後的農業、經濟、法律等政策在這時候奠定了基礎,思想影響著後世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行為準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日本旅行,有什麼必帶回國的特色手信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