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 清代女裝邊並有金繡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繡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繡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籤、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繡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繡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綵繡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繡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頻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繡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繫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製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繫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佈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線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皇宮嬪妃禮服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后、皇后、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燻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繡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燻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繡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繡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繡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雞?;八品繡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繡練鵲。武官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子;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七品繡彪;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繡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繡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繡蟒,而只繡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髮式: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髮式。滿族已婚婦女的髮式多是綰髻。 入關前,滿族婦女傳統髮式是辮髮盤——髻,即將頭髮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旋而上為盤。髻,這種髮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髮式比較雷同。 入關後,由於清政府實行的“剃髮留頭”的剃髮令只限男,不限女,因而許多民間傳統的女子髮式得以保留。 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髮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髮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髮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 其中主要的幾種髮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髮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如從“兩把頭”到“大拉翅”等。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髮式。髮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髮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髮式和漢族婦女的髮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豔麗奪目的效果,使髮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髮式——旗頭。 滿族婦女不僅很講究髮式,也很注意頭飾。在眾多頭飾中,大扁方頭飾最為普遍。這是一根長約30釐米,寬約2、3釐米的銀簪子,橫於髮髻之中。在清朝滿族婦女的上層中,不僅要帶旗頭(一種用青絨、青緞做成的扇形頭冠),而且要插上各種各樣的銀飾,如花針、壓鬢針、大、小耳挖子等。滿族婦女的耳環也與眾不同,他們在耳朵上要扎三個耳眼,戴三隻耳環,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j頭,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髮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釐米,寬四釐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釐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線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髮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冠體為圓頂呈半圓坡狀,周圍有一道冠簷。冠體上綴朱緯,冠頂呈寶塔形,分三層,每層貫東珠各1,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3,珍珠各17,上銜大東珠1。朱緯上週綴金累絲鳳凰7,每個鳳身上飾東珠9,貓睛石1,每個鳳的鳳尾飾珍珠21。冠後金累絲翟(雉鳥)1,翟背飾貓睛石1,翟尾飾珍珠16。從翟鳥下垂珠結,由五行每行64顆珍珠串連,平排垂掛,在五行垂珠的半中間即第32顆外,接銜一個圓形青金石結,系用金累絲圓形飾片嵌青金石1,東珠6,珍珠6製成。然後再從石結下面接垂五行的後半串珍珠。共珍珠302顆,這就稱為“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1,末綴珊瑚。冠後從冠簷裡邊下垂倒葫蘆形護領,護領下端垂明黃色絲絛兩條,末綴寶石。冠左右綴青色緞帶。皇后夏朝冠以青絨為之,餘制如冬朝冠。吉服冠:冠形基本相同,以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2)皇貴妃朝冠,形制與皇后朝冠相同,差別的只是7只金鳳上沒有貓睛石,翟鳥下所垂珠結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192顆。(3)妃、嬪朝冠,頂都是二層而不是三層,每層承以金鳳,每鳳飾東珠9,珍珠17,妃冠頂上銜貓睛石,嬪上銜 子。朱緯上週綴金鳳5,每鳳飾東珠7、珍珠21。後金翟1,妃翟上飾貓睛石1,珍珠16,嬪翟上只有16顆珍珠,沒有貓睛石。從翟鳥下垂的珠結三行二就,妃用珍珠188,中間金銜青金石結1,飾東珠、珍珠各4,末綴珊瑚。嬪翟鳥下垂的珠結三行二就用珍珠172顆,中間金銜青金石結1,飾東珠、珍珠各3,末綴珊瑚。餘同皇貴妃。
服飾: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 清代女裝邊並有金繡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繡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繡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籤、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繡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繡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綵繡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繡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頻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繡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繫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製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繫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佈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線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皇宮嬪妃禮服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后、皇后、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燻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繡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燻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繡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繡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繡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雞?;八品繡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繡練鵲。武官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子;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七品繡彪;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繡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繡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繡蟒,而只繡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髮式: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髮式。滿族已婚婦女的髮式多是綰髻。 入關前,滿族婦女傳統髮式是辮髮盤——髻,即將頭髮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旋而上為盤。髻,這種髮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髮式比較雷同。 入關後,由於清政府實行的“剃髮留頭”的剃髮令只限男,不限女,因而許多民間傳統的女子髮式得以保留。 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髮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髮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髮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 其中主要的幾種髮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髮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如從“兩把頭”到“大拉翅”等。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髮式。髮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髮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髮式和漢族婦女的髮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豔麗奪目的效果,使髮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髮式——旗頭。 滿族婦女不僅很講究髮式,也很注意頭飾。在眾多頭飾中,大扁方頭飾最為普遍。這是一根長約30釐米,寬約2、3釐米的銀簪子,橫於髮髻之中。在清朝滿族婦女的上層中,不僅要帶旗頭(一種用青絨、青緞做成的扇形頭冠),而且要插上各種各樣的銀飾,如花針、壓鬢針、大、小耳挖子等。滿族婦女的耳環也與眾不同,他們在耳朵上要扎三個耳眼,戴三隻耳環,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j頭,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髮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釐米,寬四釐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釐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線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髮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冠體為圓頂呈半圓坡狀,周圍有一道冠簷。冠體上綴朱緯,冠頂呈寶塔形,分三層,每層貫東珠各1,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3,珍珠各17,上銜大東珠1。朱緯上週綴金累絲鳳凰7,每個鳳身上飾東珠9,貓睛石1,每個鳳的鳳尾飾珍珠21。冠後金累絲翟(雉鳥)1,翟背飾貓睛石1,翟尾飾珍珠16。從翟鳥下垂珠結,由五行每行64顆珍珠串連,平排垂掛,在五行垂珠的半中間即第32顆外,接銜一個圓形青金石結,系用金累絲圓形飾片嵌青金石1,東珠6,珍珠6製成。然後再從石結下面接垂五行的後半串珍珠。共珍珠302顆,這就稱為“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1,末綴珊瑚。冠後從冠簷裡邊下垂倒葫蘆形護領,護領下端垂明黃色絲絛兩條,末綴寶石。冠左右綴青色緞帶。皇后夏朝冠以青絨為之,餘制如冬朝冠。吉服冠:冠形基本相同,以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2)皇貴妃朝冠,形制與皇后朝冠相同,差別的只是7只金鳳上沒有貓睛石,翟鳥下所垂珠結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192顆。(3)妃、嬪朝冠,頂都是二層而不是三層,每層承以金鳳,每鳳飾東珠9,珍珠17,妃冠頂上銜貓睛石,嬪上銜 子。朱緯上週綴金鳳5,每鳳飾東珠7、珍珠21。後金翟1,妃翟上飾貓睛石1,珍珠16,嬪翟上只有16顆珍珠,沒有貓睛石。從翟鳥下垂的珠結三行二就,妃用珍珠188,中間金銜青金石結1,飾東珠、珍珠各4,末綴珊瑚。嬪翟鳥下垂的珠結三行二就用珍珠172顆,中間金銜青金石結1,飾東珠、珍珠各3,末綴珊瑚。餘同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