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開教育人
-
2 # 桃之夭夭老牛
杜甫是偉大的人民詩人,對待戰爭一直站在人民立場上,區分不同的戰爭性質持不同態度。
唐玄宗即位以後,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慾望,在邊地不斷髮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爭。天寶年間後期,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多次對南詔、吐蕃動兵。《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根據這種情況,杜甫十分憤怒地寫了《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這首詩堅決反對唐明皇盲目開邊的戰爭罪行,說明他認識到這種不義的戰爭是一切苦難的根源。“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他敢於把戰爭的責任加在最高統治者身上,這樣的勇氣是當時眾多的詩人所不具有的。
詩中還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及其根源,古代人都是重男輕女的,但由於戰爭,男丁大量死亡,詩人感慨道:“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說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一反常態,改變了重男輕女的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麼嚴重的摧殘啊!
詩中寫到“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連年戰爭,人民最低的生活都無法保障,朝廷還依舊收取租稅,直接把人民推向死亡的絕路,這是多麼殘酷的現實!
詩的結尾“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這不是為了宣揚戰爭的恐怖,而是呼籲停止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戰爭,停止對人民的壓榨!
此類詩還有《前出塞》九首,九首詩透過一個征夫的訴說反映其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
第一首,征夫訴說初出門辭別父母的故事。
慼慼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杜甫明確指出“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反對唐王朝的開邊戰爭。
第四首,征夫訴說在路上被徒長欺壓和驅逼的情節。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最後兩句說,不要講同歡樂了就是同苦辛否做不到了。清朝安徽歙縣人吳瞻泰說:“不言不同歡樂,而言不同苦辛,並苦辛亦不能同,怨之甚也。”
第六首大家都很熟悉。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這首詩反映了杜甫的戰略思想:
第一,民族要團結,要互相尊重。“列國自有疆”;
第二,即使要戰爭也要“不戰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第三,要儘量避免人員傷亡,“擒賊先擒王。”很有點現代戰爭的“斬首行動”的思想。
杜甫的《出塞》詩不是軍歌,而是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爭。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態度。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對戰爭的看法有所改變,集中表現在“三吏三別”中,特別是《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一家人三個兒子都參軍了,而且其中兩個都已經戰死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就是這樣的狀況,老婦還自願地“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與叛軍相比,人民還是希望政府能儘快平叛,恢復和平,對此老百姓寧願做出犧牲。說明了人民是支撐一個政權穩定的基礎。
安史之亂平定時杜甫寫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訊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老杜一直關心人民,關心時局,直到晚年《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時的老杜“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身體非常不好,疾病纏身,親朋杳無音信,但他的心裡還是想著國家。“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從湖南向北方看,吐蕃侵擾長安,戰火連年不斷,此時的老杜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這也可以算是杜甫的表現戰爭的詩句。
杜甫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形成了他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他的詩稱為“詩史”,他被稱為“詩聖”。
回覆列表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生活在唐朝動亂時期,有抱負沒地方施展,只能把抱負蘊藏在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