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有“先入山門為大”的傳統,學術研究與教學應當摒棄該傳統。
孟子與孔子並不是師徒關係,如果孟子孔子的學生,孟子可能不能稱為“亞聖”。中國有一句古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之間不能以老大、老二的關係相稱,從這個意義而言,孟子也是幸運的,也能稱得上“亞聖”。
在某個領域,中國的傳統有“先入山門為大”的做法,如,武術界的“大弟子”即使武功平平,也是老大,通常情形下他要繼承師父的衣缽,從而傳承武功。孔子可能是中國傳道授業解惑的創始人,孟子自然只能成為“亞聖”,他們之間的學術水平高低可以不問。
在中國的學術、教育界也有這樣的習慣。年輕的教授如果沒有恩師的提攜,可能沒有前途,以致年輕的教授在學生時代就要為恩師“打工”,沒有師生之誼的教授之間,可能就是以“先入山門為大”排序。這種現象我們可以透過“二院”院士的年齡就能得出結論。
事實上,學術的高低不在於師徒關係,也不在於先入山門的問題,而在於個人的聰穎與努力,智商不高而成為掌門人的領域,該領域的學術往往滯後。華人很少取得諾貝爾獎可能與中國的傳統相關,學術研究與教學應當摒棄“先入山門為大”的傳統。
華人有“先入山門為大”的傳統,學術研究與教學應當摒棄該傳統。
孟子與孔子並不是師徒關係,如果孟子孔子的學生,孟子可能不能稱為“亞聖”。中國有一句古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之間不能以老大、老二的關係相稱,從這個意義而言,孟子也是幸運的,也能稱得上“亞聖”。
在某個領域,中國的傳統有“先入山門為大”的做法,如,武術界的“大弟子”即使武功平平,也是老大,通常情形下他要繼承師父的衣缽,從而傳承武功。孔子可能是中國傳道授業解惑的創始人,孟子自然只能成為“亞聖”,他們之間的學術水平高低可以不問。
在中國的學術、教育界也有這樣的習慣。年輕的教授如果沒有恩師的提攜,可能沒有前途,以致年輕的教授在學生時代就要為恩師“打工”,沒有師生之誼的教授之間,可能就是以“先入山門為大”排序。這種現象我們可以透過“二院”院士的年齡就能得出結論。
事實上,學術的高低不在於師徒關係,也不在於先入山門的問題,而在於個人的聰穎與努力,智商不高而成為掌門人的領域,該領域的學術往往滯後。華人很少取得諾貝爾獎可能與中國的傳統相關,學術研究與教學應當摒棄“先入山門為大”的傳統。
徐劍隨筆,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