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
2 # 飯桶57909
什麼是快樂主義呢?我不太清楚。
首先闡述一下我對快樂的理解,我認為人追求快樂,理所當然啊,至少不會有錯啊。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也最終目的不是苦而是樂啊,這個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有人反對,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反駁了。快樂是正當的,沒有什麼好懷疑的吧?
其次,就是什麼是快樂?讓別人痛苦是快樂嗎?肯定不是,傷害別人肯定不能帶來快樂。使勁吃喝玩樂、滿足生理需求是快樂嗎?肯定不是,且不說吃撐著自己,看看現在的富貴病,還有有人為了減肥,吃了飯用手指再扣自己的喉嚨把飯吐出來,或者吃減肥藥送命的,這是快樂嗎,這是糟蹋自己吧?
再次,就是怎樣才能獲得快樂呢?
我最近一直在看佛學書,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苦不能證得樂,只有樂才能證得樂 就是苦行不能證得樂 和我們一般人理解吃苦得樂有巨大差別,禪定之樂才能證得樂 , 得究竟智慧、得涅槃之樂。
最後祝願所有人 健康 快樂 幸福 安穩。祝願所有有情 幸福 安穩 自有其樂。
為什麼有人說英國哲學家多半持快樂主義?因為這是個事實。
當然,這是從哲學學說對受眾的影響和哲學家本人的氣質而言的。也有另一種判斷,是英國哲學家羅素的標準,這個後面再說。
文藝復興以前,大概舉不出英國出過哪個有名的哲學家;文藝復興之後,從培根開始,就絡繹不絕了,而且其中不僅是大半,就幾乎全是持快樂主義態度的哲學家了。
舉例來說明—— 培根,1561-1626,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父親是國璽大臣,姨和姨夫也相當有名。他本人23歲就當了議員,後來也做了國璽大臣,接著任大法官。因為接受訴訟人的賄賂遭起訴,被判處監禁,期限由國王掌握——可長可短,並判罰4萬英鎊。其實,那個時候英國的法官,幾乎沒有不接受當事人賄賂的,而且大多是“吃了被告吃原告”。實際上,培根只被監禁了4天,罰款一分錢也沒交。
當然,再當官是不可能了,於是他開始研究哲學和科學。 培根最重要的著作是《崇學論》,主張信仰和理性是兩回事——這無疑是對神學和上帝的大不敬。他是強調歸納方法的第一人。他還列出了屬於“壞心理習慣”的四種“幻象”——種族幻象、洞窟幻象、市場幻象和劇場幻象。他說,這四種幻象,是導致人們思維走向謬誤的極壞習慣。
他崇尚科學,試圖解決眾多科學問題,最後,在往一隻雞的肚子裡塞雪,以便做冷凍實驗時受寒而病逝。
培根,從他的經歷,他的學說,他孜孜不倦做的實驗,都說明了是一個持樂觀主義的人。 霍布斯,1588-1679,他是個不好歸類的哲學家——一方面是經驗主義者,另一方面又十分讚賞經驗主義者看不上的數學和幾何方法。
他的主要著作是《利維坦》。在政治哲學上,他堅決站在“王黨“一邊,因此招來了無數白眼,但他十分堅決。然而,這反倒掩蓋了他更重要的思想——認為一切人生來平等。這個觀點,對洛克和盧梭的影響都非常之大。儘管盧梭矢口否認。
在認識論上,他認為理性並非天生的,而是靠勤奮發展起來的——這和柏拉圖等神聖權威的說法,是一種明顯的“離經叛道”。他研究了“激情”、“意向”、“意志”等範疇;提出被官方認可的信仰是“宗教”,不被認可的則成為“迷信”。
用哲學史學者的話說,在霍布斯“長長的一生中,無論這個時候,或在其他時候,總不空自閒過”——他或者在和某人論戰,或者在悶頭搞數學研究——他自稱,已經找到方法,解決了古希臘流傳下來的“化圓為方”的數學難題——其實,這被近代數學家們證明,靠圓規和直尺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可以證明,霍布斯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樂觀主義哲學家,和“民科”。 洛克,1632-1704,他被稱為“是一切革命當中最溫和又最成功的1688年英國革命的倡導者”和哲學家。
他的著作有《論寬容》、《人類理解論》,最著名的是兩卷《政府論》。在哲學上,洛克被稱為經驗主義的始祖——概括地說,就是主張人們的全部知識都是由經驗而來的,所以,從洛克開始,就明確地反對柏拉圖以來的包括經院哲學在內的主張天生或天賦觀念的原則。洛克也探討了認識外部事物和認識自身心靈的區別,儘管不很成功——這是所有經驗主義者都會遇到的問題。
洛克的政治哲學影響巨大且深遠。他的社會契約思想明顯要比盧梭徹底和合理的多。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洛克的一系列著作,都不可能讓讀者和他的追隨者,得出絲毫不樂觀的結論。無疑,他是一個始終充滿熱情、寬容和樂觀的哲學家、思想家。 貝克萊,1685-1753,他的哲學,因為巧妙地論證物質不存在而受到重視。但是實際上,除此之外,也無其他更多的可說。
他的主要著作是《海拉司和費羅諾斯的對話》。這本書和其他的書都是他年輕時寫的。後來,他準備去美洲開辦自己的私立學校。再後來,又熱衷於鼓搗一種神奇藥水,當然,主業是愛爾蘭一個小鎮的主教。
他書中精彩的論述,以及他後來精力旺盛做的事情,說他不樂觀,首先上帝就不會相信。 休謨,1711-1776,被羅素稱作是“哲學家當中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因為他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了它的邏輯終局……他代表著一條死衚衕:沿著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進”。他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主要是,“貝克萊從物理學裡驅走了實體概念,休謨從心理學中驅走了實體概念”,所以,在他那裡,就只剩下了“關係”。
羅素說,休謨的哲學對也好、錯也好,但是他比洛克睿智,使他得出了從經驗和觀察什麼也不能知曉這個倒黴的結論——可是,這個結論證明了,沒有可靠的方法,便不會有科學。
大懷疑論者休謨是快樂主義嗎?不仿看看他給自己寫的“訃告”,其中有對自己的一番評價——“我這個人秉質溫和,會剋制脾氣,性情開朗,樂交遊而愉快;可以有眷愛,但幾乎不能存仇恨;在我的一切情感上都非常有節度。即便我的主情——我的文名欲,也從來沒使我的脾氣變乖戾,儘管我經常失望。”
這個人是悲觀還是樂觀,不必多說了吧? 最後要說到羅素,1872- 1970,《不列顛百科全書》讚譽他為“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
他生命力極強——一生遇到不少意外,75歲時乘飛機失事墜入海中,穿著沉重的大衣奮力游泳,後被救起,他活了98歲。
他精力出奇旺盛——涉獵哲學、數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教育、文學、歷史、宗教、政治等等方面;同時還頻繁參加眾多的社會活動。
他充滿正義感——反戰、反核,89歲時在美國因參加反核遊行被警察局拘禁一週。
他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曾長時間在英國和美國的著名大學任教,還在中國講學一年。一生出版了40餘部著作,涉及到前述的方方面面。有人說,他的首要事業和建樹是在數學和邏輯領域;也有人說,他的主要貢獻在於哲學和哲學史方面;亦有人說,他在文學上最出色——離世前三年裡出版的《自傳》,屬最佳作品。
不管怎麼說,羅素,對於人們賦予他的“頭銜”——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社會活動家、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等等,他都當之無愧。也不管怎麼說,都不能認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關於悲觀和樂觀,羅素有一套值得參考的說法——“從科學觀點看來,樂觀論和悲觀論同樣都是要 不得的:樂觀論假定,或者打算證明,宇宙存在是為了讓我們高興,悲觀論說是為了惹我們不高興。從科學上講,認為宇宙跟我們有前一種關係或後一種關係都沒有證據。信仰悲觀論或信仰樂觀論,不是理性的問題而是氣質的問題,不過在西方哲學家當中樂觀氣質一向就普遍得多”。
按他的標準,他之前的英國哲學家們,也是可以劃入樂觀氣質範圍之內的。 他認為,只有非英國的叔本華和尼采,屬於悲觀論者。即便按照前面所說的標準,也是可以這麼劃分的——這兩人所告訴人們的,更多的是悲觀失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