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跪射俑
-
2 # 和光同塵56519696
不能這麼說,當時玄奘忙碌碌地翻譯經典,就是把佛經古搗成當時唐朝的漢語白話文,據傳說,當時跟著他打下手的,也有不少人,雖沒有孔孟學說的大行其道,但目前來看,歷朝歷代都不缺少高僧大德,也有不少朝代,掀起滅佛運動,燒禪院,轟散佛門弟子,收回寺院祖產田地等。在有形和無形間,讓歷史淹沒了一部份有名的信眾,從而得出,佛門之後冷冷凊清的印象,放眼望去,當代大師雲集,佛門祥雲普照,如沙丘般的信眾,深藏於華夏和東盟,七大州四大洋,到處佛光祥瑞。各種各樣的門派,如雨後春筍。個人認為,信仰什麼是權利。但首先是一個正能量的人。才能有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
-
3 # 使用者67724358697
事實上,大雁塔也是個假的。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 西安關中8級大地震,有姓名記載的死亡人口合計83萬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大雁塔建成40年後即倒塌。
修復後,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 西安關中8級大地震,有姓名記載的死亡人口合計83萬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大雁塔再次被破壞。
萬曆年間在外表加了兩尺厚“塔殼”。
至於是不是像西安城牆一樣,一塊明朝磚都沒有,我看大機率連明朝文物都不是。
-
4 # 然呃
我講一下自己的看法吧,不知道對不對。
因為現在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少啊。而且,能夠看得懂的人又有幾個呢?那些經書好像是古代的梵語吧。即使是專家看起來也吃力啦。
-
5 # 吉月文
玄奘在印度取回的真經數量是有明確記載的,從大唐西域記當中的記載來看,其實不僅僅限於某一派別。這些佛教經典文獻涵蓋了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等小乘佛教經典,也涵蓋了中觀論,唯識論兩大大乘佛教流派的經典。由於內容繁雜,實際上玄奘並沒有辦法將他們全部譯出,他只是組織了一個譯經團隊,然後主持了其中最主要幾部經典的翻譯。
因此要談這些真經的傳承,就不得不談一下佛教的教派問題。佛陀去世以後,僧團在持續了100年左右的傳承之後,由於老年僧人和青年僧人之間關於改革的問題,不能形成一致意見,所以分裂成了兩大派別。主張維持傳統的老年僧人自稱上座部,主張改革的青年僧人被稱為大眾部。這種稱呼是上座部文獻當中流傳下來的。所謂上座就是指,因為地位高可以在僧團內部享受上座的位置。大眾指的是青年僧人,人數較多,人多勢眾,但其實也有烏合之眾的貶義。後來這兩大派別繼續分裂,上座部當中最保守的一支被稱為說一切有部,同時也是當時部派佛教當中影響力最大的一支。之所以會有這個名稱,是因為這個派別認為佛法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是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有的,所以被稱為說一切有部。
公元前後,在北印度崛起的貴霜帝國,一些佛教徒以部派佛教思想為基礎,其中主要是大眾部佛教,然後在輔以印度本土的婆羅門教和當時,從波斯傳來的波斯宗教雜柔而成了一個新的佛教派別,大乘佛教。同時將之前的佛教貶稱為小乘佛教。所謂大乘佛教指的是能夠同時度化多人的佛教,小乘佛教是隻能度化自己的佛教。本意實際上是能夠承載多人的馬車和只能承載一個人的馬車。小乘也有破亂之意,帶有貶義。
大乘佛教的發端是中觀思想。中觀思想是從空這個概念來的,空顯然和說一切有部的有相對立,實際上是大眾部佛教的思想。既然要談空,那麼最後就有一個問題,佛法是不是空的?如果承認佛法是空的,那麼佛法本身的意義何在?為了解決這個邏輯問題,就有了中觀思想。佛法在空與不空之間,取中觀之。做一個通俗的解釋,就是佛法應該是空的,但又不可能真正是空的。要在這樣一種中間狀態來對待佛法。
大乘佛教的第2個發展階段是唯識階段。這實際上是對中觀思想進行了改造和提升,以解決邏輯矛盾。這種觀念認為佛法是在認識當中形成的,只要有認識存在佛法就存在,但是如果不透過認識佛法就無法存在。也就是所謂的萬法唯識。
不同的佛教教派,其所持有的佛教經典的內容是有很大差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玄奘會同時收集這麼多派別的經典,其目的就是為了充分了解佛教思想的發展過程。
在中國,漢傳佛教始終以中觀論為主體。無論是說一切有還是唯識論,都沒有能夠成為漢傳佛教的主體。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總的來說,小乘佛教的觀念很保守,拒絕主動改革迎合社會發展需求,所以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傳統深厚的國家,不受歡迎是很自然的。同時自我度化的觀念,也顯得過於小氣,不太適合中國。大乘佛教以其方便思想,主動接受改革,從而逐步被中國接受。主動度化世人的思想和儒家當中以天下為己任的出世思想有很大的契合之處,因此被華人所接受是有思想基礎的。但是唯識論始終沒有能夠成為主導性的思想觀念。這可能和中觀論與中國文化的某種契合有關係。空這個概念和道家的玄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參照性。在南北朝時期佛教頻繁利用道教的宗教概念來進行傳教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中觀論的傳播,更容易讓有道教基礎的華人接受。
玄奘在納蘭陀寺學習的,其實就是唯實論。他回國以後注入最多心力翻譯的佛教著作,瑜伽師地論就是唯實論的代表性著作。玄奘在當時得到兩任皇帝的支援,其實是收了一批弟子的。其中最出名的兩個,一個是因為和高陽公主私通而被腰斬的辯機和尚,另外一個是繼承了他的衣缽的弟子窺基,傳說他是新羅國的王子。法脈傳承在三四代以後就逐步衰落了。這個宗派後來被日本人稱為法相唯識宗。不過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和南韓有一些寺廟自稱是法相唯識宗的傳人。
對於法相唯實宗是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宗派,現在某些中國學者有不同意見。畢竟在中國這個宗派的傳承實在太短了,而且後世的影響力很小。這個宗派是所有漢傳佛教宗派當中最講究思維邏輯的,因此對於信徒的個人能力要求非常高,這可能是導致它傳承非常艱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面已經提到的,並不適應中國文化的需求。這個宗派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過於印度化,與華人的常規思維模式差距很大,不受歡迎,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玄奘當年所帶回來的佛經,有一部分被翻譯儲存了下來,還有一部分因為無人翻譯,所以就沒有能夠傳承下來。在翻譯下來的,佛經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並不受人重視。很有意思的是,玄奘雖然是中國古代四大譯經名家,但是現在流傳最廣的幾本佛經基本上都不是他翻譯的。就是因為玄奘過於追求對原文的原意的保持,所以導致譯文繁瑣難解。倒是鳩摩羅什以意譯的方式翻譯的佛經極受社會大眾歡迎。
總的來說,佛經並沒有全部被毀,當然也沒有全部流傳。至於信徒,中國晚清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特殊的近代佛教振興機構,金陵刻經社。這個機構成為了法相唯實宗在近代的代表性傳承機構。其中最出名的是佛教居士,歐陽竟無。於是這樣一個曾經在中國中斷了上千年的宗派,居然在近代的時候,憑藉著居士以及日本僧人的協助,重新復興起來。實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回覆列表
唯識是佛所說的大乘第一義,可惜唯識宗衰落了,其原因是道理和現實脫離。
唯識宗所提倡的實修方法是 “唯識叫我們學佛修持始終觀一切都是心識所現的影相,不取不捨。若人能依此修學,馬上見性開悟。頓悟成佛”。但是無數人依照這個理論去觀照、修行,經過十幾年、幾十年的修行,仍然沒有見性開悟,於是越來越多的人以為唯識所說的 ”馬上見性開悟“ 就是一句空話,是騙人的,千百年來按照唯識理論修行的人越來越少,而當代社會唯識能修成的如同龜毛兔角。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佛在世時,人們的日常生活非常簡單,社會資訊的流通非常有限、貧乏,人的思想很單純,大腦中的理論非常簡略清晰。因此佛在世時教導人們恆常思維“萬法唯識所現、人法無我”的道理,那時的人們只需要結合自己生活中僅有的幾件事情去思考這個道理就能很快達到心思的淨化而證悟。而現代人日常生活非常複雜,大腦中充滿著錯綜複雜的各種理論、紛繁數不清的資訊、心思中牽掛的事情千絲萬縷。所以現代人在晚上或平時空閒是用幾個小時的時間禪坐思考”萬法唯識“的道理,起坐後回到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遇到幾件事情後,心靈識浪立刻翻滾不休,貪嗔痴再起如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