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華飛商旅

    孩子與父母的相處互動中,你是不是覺得這些對話似曾相識。

    “兒砸,天氣冷了,多穿一件毛衣吧!”

    “可是媽,我不冷啊”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是不是非得弄感冒了才高興”

    “好吧……”

    “兒砸,考公務又穩定,工作又輕鬆,你畢業回家考公務員吧”

    “可是媽,我不喜歡公務員”

    “我都是為你好,我和你爸含辛茹苦地把你養大,你怎麼就體諒體諒我們的心情呢”

    “好吧……”

    我們的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聽話兒子的身影,聽話“兒砸”的父母應該比較省心吧,孩子能按著他們設計的路線順順當當地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但是這樣的“兒砸”真的好嗎?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唯你的命令是從的人,你會覺得他們可愛嗎?

    更多時候,人們喜歡“不聽話的孩子”。只要看過《爸爸去哪兒5》的人,都會迅速被“山雞哥”Jasper圈粉,尤其是第一集中,Jasper竟然敢拿著喇叭對著暴怒的“山雞哥”喊:你可以停止生氣了嗎?更是圈粉無數。

    在這個片段中,爸爸陳小春趕著回家,Jasper在後面走得慢吞吞的,玩弄手中的喇叭。“山雞哥”怒火值一直在飆升,最後終於爆發了,罵了Jasper,隔著螢幕都覺“山雞哥”很恐怖。

    面對爸爸恐怖的怒火,“小小春”不但沒有哭,而是淡定地開啟喇叭和爸爸頂嘴:“你可以停止生氣了嗎?”,說完還不忘關上喇叭。

    山雞哥愣了一下,沒想到兒子會這樣和他對話,突然意思到自己剛才的言行有所不妥,不久就軟下來和孩子道歉:“對不起!”

    這個片段給爸爸陳小春帶來震撼,也讓電視機前的家長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一定要孩子教育成聽話的乖寶寶?

    有研究曾做過這樣的測試,將2—5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是大人認為的“調皮搗蛋”的孩子,而另一組傾向於聽從大人指令的溫順寶寶。在後來的追蹤調查中發現,反抗性更強的“調皮”寶寶中,80%的孩子更具有判斷力,不依附別人。在乖順寶寶的組別中,只有24%的人長大後相對獨立,剩下的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父母的共同心願,誰也不願意教育出一個沒有主見,沒有判斷力的孩子,這樣的寶寶長大後很難獨立生活。那到底要用什麼教育方式才能教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主動掌握自己人生的孩子呢?前段時間名人李開復在臉書上分享了自己培養孩子的七個原則,也許能給寶爸寶媽帶來啟示。

    01

    讓孩子學會主動選擇,做自己的主人

    中國父母最大的通病就是小時候為孩子包辦一切,小到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大到讀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他們希望儘自己所能掃平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很少給孩子機會自己去選擇,自己做決定。當孩子到了完全要負責起自己生活的時候,孩子開始變得茫然無措。

    當然讓孩子做選擇,並不代表父母放縱什麼都不管。孩子小時候還沒形成成熟的是非的判斷觀,所以不妨從生活的小事開始,試著讓孩子自己選擇,自主安排,哪怕他們的一些決定是錯的,伴以父母的指導,他們也能很快在錯誤吸取教訓,成長起來。

    02

    讓孩子養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

    “兒行千里母擔憂”,在許多父母的眼裡,不管孩子長多大,走多遠,孩子都是他們認為的小朋友。無微不至的擔憂和牽掛對孩子來說也有可能是一種羈絆,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僅僅需要優越的物質生活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更需要父母交給她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03

    讓孩子做一個有好奇心的人

    相信不少朋友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拿著一個問題問父母的時候,他們不是說:“小孩子家家,哪來這麼多為什麼”,就是說:“去去去,一邊去,媽媽正忙著”。從那以後,你就不再問父母為什麼了,遇到問題即使不懂,也就讓它不了了之。很多父母不知道,是他們在不經意之間毀掉了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04

    讓孩子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劉墉曾說過:“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

    父母可以從大方向指導孩子,比如:你把自己房間整理乾淨,這是你的責任。而不是一味的埋怨:你看,房間又被你弄得亂七八糟了。對孩子多些指導和鼓勵,比單純的批評抱怨更重要。

    05

    要相信我們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喜歡事事親力親為,說到地底就是不相信我們的孩子能自己把事情處理好。童欣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他素以負責著名。他曾經說過:我母親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那就是信任。

    他小時候在學校犯了錯,媽媽甚至沒有責備他,只是溫和的看著他驚恐的眼睛對他說:“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

    06

    不要太多說教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此生,與其和孩子空談道理,還不如讓孩子自己多去經歷,保持自己的判斷力。如果孩子只相信父母的說教,他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但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說教,他可能會叛逆,或者不信任你

    07

    給孩子機會對你說“不”

    小小春Jasper敢用喇叭直接和爸爸“開懟”,說明平時“山雞哥”在孩子的教育中是允許他說不的。試想一個事事專制,以自己為中心的家長,他的孩子敢和父母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嗎?

    生活中有了不同意見,父母要鼓勵孩子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他"有了委屈你就喊出來"。如果孩子能一條又一條講出自己為什麼反對,就可以幫助父母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是一個親子溝通的過程,也是一個訓練孩子表達自我的好機會。

  • 2 # Mr禾

    我的觀點是:為人父母,慎言“乖孩子”

    “你不聽話!不聽話,外公就不喜歡你了”,“你看,你在幹什麼,爺爺生氣了”,“好好吃飯,才是乖孩子”,“乖,聽話”,“外婆不喜歡哭的孩子”,“你要做聽話的孩子,大人的話你一定要聽”……你是否覺得這些話非常熟悉?在很多家長看來,能自己吃飯就是好孩子,聽大人的話就是好孩子,不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聽話”就好像一副巨大的枷鎖牢牢得束縛著孩子幼小的心靈,而“乖”孩子總是要壓抑自己的想法去服從大人,然後一點點迷失,一點點變乖,孩子是越來越乖了,但心靈深處的傷越來越重……

    在中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老師,都認為乖乖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而那些好動的,上躥下跳的,行事出格的孩子就是壞孩子。結果,我們的孩子不是“獨立性差”,就是“膽小怕事”,不是缺乏“創造力”,就是“缺乏社交能力”。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教育觀念顯然已經落後,這樣的“乖法”實在是對兒童的天性的扼殺,使孩子從小失去兒童最珍貴的創造性人格,顯然無法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應當被改變。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30年前,中國派出了一批學者去考察美國學校的教育,他們看到美國學生在課堂上亂哄哄的,有疊飛機的,有畫畫的,有自己做作業的……中國學者歸來後,做出斷言,30年後,中國孩子必然超越美國;與此同時,一批美華人也來考察中國教育,看到孩子們在課堂上井然有序,畢恭畢敬,連坐的姿勢都是經過訓練的,連舉手發言的姿勢也是如此工整,於是,美華人歸去後,做出斷言,30年後,中國孩子必然超過美國……30年後,美國培養了1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0年後,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0。

    一直覺得中國孩子太乖,是那種臣服的乖,那種奴性的乖。

    我真希望這個世界上不要再有什麼乖孩子了,每個父母都應該努力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自尊自重的人。如此,孩子們才可以從成人的語言魔法中站起來,長成項天立地的大人。

    我希望從自己開始做起,讓孩子有一個自由舒展的空間,讓她放開天性,在媽媽面前,不僅僅面對的是權威,更多的是——無條件愛和接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當想起母親的養育之恩回想起什麼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