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razy歷史

    季步是楚人,少年時好逞義氣,仗義疏財,廣交人脈,在當地多有名氣。

    後來,季步加入項羽的軍隊,在戰場上曾屢敗劉邦的漢軍。後來西楚霸王項羽被圍垓下,和虞姬相擁自刎烏江後,西楚官兵為保命只得四散而逃。就這樣,季步陷入了逃亡的境地。

    作為多次置劉邦於死地,成功成為劉邦最恨的人之一的季步,是不可能輕易讓高祖忘記的。於是,在發現季步逃跑以後,劉邦拿出千金懸賞捉拿季步,並下令膽敢有窩藏季步者,夷三族。

    在逃亡途中,季步為一週姓俠士所收留。一天,周俠士對季步說:“陛下懸賞捉拿你非常緊急,追蹤搜查就要到我家來了,將軍您能夠聽從我的話,我才敢給你獻個計策;如果不能,我情願先自殺。”

    季步答應了他。周家人就把季步頭髮剃掉,換上奴僕的衣裝,將他和數十個奴僕一起賣給了魯地的朱家。

    朱家的家主看到季步,便心知此人定是不凡。後又想起高祖正在捉拿的季步,經過印證果然是他。於是就告誡兒子:“田間耕作的事,都要聽從這個傭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樣的飯。”而他自己則快馬加鞭去洛陽拜見汝陰侯——夏侯嬰。

    在夏侯嬰那裡得知劉邦捉拿季步的緣由之後,便問夏侯嬰:“您覺得季步是個怎樣的人?”夏侯嬰表達了他對季步的崇敬之意。

    於是,朱家主便笑道:“季布當年之所以痛打陛下,只因他是項羽的忠臣。受人之託,忠人以事,這有何不妥?現在陛下剛剛奪得天下,僅僅憑著個人的怨恨去追捕一個人,這豈不是要向天下人顯示自己器量狹小?再說憑著季布的賢能,北逃向匈奴,南逃向南越國,在哪不能受重用?如果逼季布太急,必然會將賢士逼向敵國,到時候楚臣伍子胥奔吳滅楚之事,就要重演了!”

    夏侯嬰聽到這裡,猜想朱家主一定知道季步下落。便答應去漢高祖那裡求情。

    而聽了夏侯嬰的一番話,劉邦深以為然。於是收回懸賞令,赦免了季步。而後季步親自向劉邦請罪,劉邦不計前嫌,並將他奉為上賓,官拜郎中。而後季步忠心耿耿,輔佐東漢高祖、惠帝、文帝三朝,成為了一代名臣。

    而另一個人的故事卻恰恰和季步相反。這人就是季步的同父異母的兄弟——丁固。

    那是公元前205年的時候,項羽帶領著部隊北上征伐齊王,劉邦趁著項羽離開了楚國,就像藉機進攻他的地盤。於是劉邦帶著漢朝軍隊向著楚國進攻,不到十天就拿下了楚國的彭城。

    彭城被佔,項羽心急如焚,當下撤兵回彭。而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劉邦,並沒有意識到危險將近。全軍上下一致鬆懈的漢軍,被項羽的楚軍打得七零八落,損失慘重。

    狼狽逃竄的劉邦被丁固截住。接下來則因為劉邦的一席話,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機。而丁固萬萬沒想到,這個戲劇性的轉機竟成為後來自己的催命符,真是應了世事難料那句話。

    劉邦對丁固說:“丁將軍,你我之前也曾相識,而且我們在如今都有些名望,現在天下大亂,以後誰能成就霸業還不一定,你不如放我一條生路,如若之後我有所成就,肯定不會忘記你的,如果功成的是項羽,那麼到時候不用你殺,我肯定也是活不成的。”

    聽到這句話,丁固想了想倒也不無道理。於是就放了劉邦一馬,陰差陽錯的成了劉邦的救命恩人。

    後來,在雍齒被封的訊息傳開後,丁固心想自己作為劉邦的救命恩人,於情於理劉邦都會給自己一個官做。於是連忙去投奔此時已經是漢高祖的劉邦。然而結果卻如上文所言,封賞沒得著,反而誤了卿卿生命。

    那麼為何劉邦會殺恩人,封仇人呢?

    首先,鄙視丁固的人品。同為項羽帳下之臣,季步能數次毫不留情的擊敗劉邦,而丁固卻生二心,左右下注。作為統治者,最為痛恨的就是不忠之臣。

    因為你今天可以不忠於別人,明天可能就會不忠於我。所以,劉邦是這樣說的:“丁固不忠於項王,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固也。”而他不想自己的後人效仿這個不忠之臣。

    其次,當時天下初定,民心不牢,要讓民心敬畏,殺不義之人和賞忠勇之士其實都是一個道理。樹立典型,定下規矩。

    在司馬光看來,劉邦不受個人好惡所驅使,殺一恩人卻讓天下不忠之臣惴惴不安,賞一仇人鼓舞天下忠臣之士,其目光之遠大是無人可比的。在他看來,漢朝之所以有四百年太平江山,正是源於劉邦的高瞻遠矚。

  • 2 # 文史哲趣味談

    應該是漢王朝(或者西漢),不能單獨指東漢。第一條說殺恩人,賞仇人;後面幾條談談,劉邦為什麼確定大汗王朝的幾百年基業。

    1、殺恩人,賞仇人

    當年諸侯滅秦後,項羽分封諸侯,然後大家都高高興興回去當諸侯王了,然而總有不服氣項羽的,齊國就造反了。項羽作為帶頭大哥當然得維持秩序,於是帶著軍隊教訓不聽話的。

    劉邦是作為聽話的代表的,他被封為漢中王,按照張良的建議,燒燬棧道,向項羽納個投名狀。然而項羽剛去平叛齊國,劉邦這個漢中王就殺過來了,而且佔領了項羽的首都,是可忍孰不可忍?項羽帶著人馬星夜趕回,教這個比自己大二十幾歲的如何做人。

    劉邦被攆著打,父母妻子都顧不上,孩子和自己坐在一輛車上一起跑路,劉邦幾次將他們退下去——先活命要緊。這時候劉邦被丁固截住,劉邦對他說:“丁將軍,你我曾相識,大家都有些名聲,現在天下大亂,最後鹿死誰手尚未確定,何不給自己留條後路呢?你放了我,項羽成功,你自然有功;我成功了,也不忘了你。”

    於是丁固就放了劉邦一馬,成了劉邦的救命恩人。在雍齒被封后,丁固連忙去投奔劉邦。結果封賞沒得著,反而搭進去生命。

    這是故事的概括,下面分析原因。

    2、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平定天下後,劉邦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一向知人善任,更重要的是賞罰分明。項羽因為有婦人之仁,小氣不發放賞銀和印信,有功不賞導致人心思散。所謂“財聚人散,財散人聚”。而賞罰是分時間的,天下未定的時候,你腳踏兩隻船可以,已經確定了,還不趕快棄暗投明,就是自尋死路了。官渡之戰,身在曹營心在袁紹的很多,最後曹操也只是一把火燒了從袁紹那裡收來的信。

    劉邦只是殺了丁固,沒有像乾隆那樣在搞一個《貳臣傳》,羞辱一下。那麼劉邦沒有自己的精神文化建設嗎?有的。

    3、剪滅群雄,刑馬盟誓

    劉邦開國後也封了很多異姓王,但是在他身前都解決掉了。然後和大臣們約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大家都很遵守這個規則,後來呂后封諸呂為王,大家都不以為然,呂后死了,大家群起而攻之,還是立了劉氏子孫為皇帝。

    這個觀念深入人心,王莽篡漢的時候,綠林軍、赤眉軍大家都找姓劉的當皇帝來號召群眾,可將這個思想意識的宣傳是多麼成功。

    4、其他的措施,就不展開敘述了。

    比如定都的問題,選擇長安,而是大家都喜歡的洛陽。也不像項羽那麼任性,將國都定在自己的家鄉。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將國都定在北京,算是天子守國門,直接面對蒙古的壓力。宋朝趙匡胤開始定都開封,打算以後遷到洛陽,再到長安,在幽雲十六州失去的情況下,定都長安可能更利於國防,然而趙光義說“在德不在險”,他北邊不能解決遼國,西北又激發了西夏,導致國都開封北面長年使用大量軍隊防守。

    比如太子不輕易動。不管劉邦多願意換太子,還是沒有動手,秦始皇如果早點立扶蘇為太子,說不定秦朝就是另外一番樣子。總之不輕易動太子給漢朝立了一個好的規矩。

    比如和親,儘管以後有人譏諷“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但在漢初極弱的情況下,也是一個好的政策。

    比如馬上得天下,不以馬上治之,用叔孫通制定禮法。用蕭何制定各項法律政策制度,有制度保障,整個政府機器運轉穩定,才能在呂后那樣亂的情況下,整個國家不動搖。

    劉邦很多政策都是打下了幾百年基業的堅實地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沒有劃分民族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