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棍哥觀史
-
2 # 贊贊商業匯
我從三個層面試著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望指正:
一、當時條件與時事
《三國志.先主傳》原文是:“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先來看李嚴,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是荊州南陽人,他是荊州人,原來在劉表的手下工作。後來曹操南下奪得荊州以後,李嚴不願意投靠曹操,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劉璋,劉備入川后又在劉備帳下就職。
東漢末年,中央勢力衰弱,地方勢力慚強,這導致各種人才大都順應實事,擇木而息。從諸葛亮和李嚴二人的經歷來看,那時的社會局勢如此,大家都要順勢而為嘛。
前人的分析,包括易中天先生的論三國,都是從利益集團的角度作了很多學術研究,這很好,但我認為,自劉備入川后,其實各利益集團並非還是原來的集團,因為新的統治者來了後,都會從新建立制度,不管是從行政制度還是人事任用上還是財物利益分配上都會重新制定規則,這是自然規律自然現象,從李嚴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也可以從曹操集團的那些人才也可以看出這一點,說白了,那家公司效益好,有前途,我就去那家公司幹吧。
二、政治常識
1、一個統治者,從他上臺他就要考慮接班人的問題,這是常識;
2、劉備死時63歲,太子 劉禪17歲,這在那裡已經是有兒子的成年人了;
3、一個統治者在安排權力過渡中,首先要考慮的軍權的安排,在上面這個問題中並提到這個重要的問題,我想劉備肯定是作了軍事上的安全防護的,顯然上面的這個問題更多是的指總經理CEO的人事安排而已;
4、至於權力分散,相互制衡,這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杜絕一人獨大,是常識也是共識,各方都是能理解的;
5、我上面的回答,還沒回答題主的問題,諸葛亮為什麼要搞倒李嚴?這很簡單,為他自己死後少留下難題,給劉禪減輕負擔。
6、我一般不從陰謀論的角度解讀問題,雖然那種很精彩。
三、對現實的意義
在世界歷史中,中國的政治發展史,一直是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為人類的政治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皇權帝制,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制度主要圍繞兩個部分組成:一是統治者如何統治?二是權力如何交接?華人為探索這兩方面的經驗都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直到今天。
因此,建立先進的、社會執行成本最低的、符合普遍價值觀的制度,是我們應該完成的使命。
-
3 # 冷月鉤沉
劉備死後,諸葛亮和李嚴同為託孤大臣,諸葛亮負責內政,李嚴負責軍政。
起初兩個人並沒有什麼衝突,最起碼錶面上是相安無事的。公元226年,諸葛亮上奏朝廷準備北伐,目的是消滅曹魏光復大漢江山。
而李嚴覺得蜀國實力較弱,不具備北伐的條件,在劉禪同意北伐戰略後,李嚴開始消極對待諸葛亮的命令。
在第四次北伐時,李嚴因天氣惡劣,沒有按時把糧草輜重送到前線,收到訊息的諸葛亮只能撤兵返回蜀中。在聽說諸葛亮撤軍的訊息後,李嚴故作驚訝的說:糧草充足,成長為何要撤軍呢?李嚴說這番話的目的,就是想洗脫自己延誤送糧的罪過。諸葛亮覺得,李嚴的行為給北伐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回到蜀中即彈劾了李嚴,劉禪聽到這個訊息大為震怒,罷免了李嚴的官職,貶為庶民。
從此以後,李嚴遠離了蜀漢的政治權力核心,直到去世都沒有回朝廷重新效力。
筆者認為,諸葛亮把李嚴流放罷官,除了李嚴犯了錯誤以外,還有就是蜀國內部不同權力派系的鬥爭,以諸葛亮最終勝出而結束。在北伐和休養生息兩個國策之間,其實是諸葛亮和李嚴兩個派別的鬥爭。如果李嚴勝利了,那麼諸葛亮應該也會是同樣的結局。
所以說,諸葛亮於公於私都會把李嚴罷官流放。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可能會讓《三國演義》的讀者十分疑惑,畢竟小說中對於李嚴這個人的描述真是太少太少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小說的威力遠遠要大於史書,畢竟正統史書枯燥無味,而一本小說卻蕩氣迴腸,能讓人讀到半夜依然不倦。說遠了,讓我們回到正題,其實李嚴這個人在蜀漢初期的話語權還是很重的,作為蜀漢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李嚴自投降劉備後便深得重用,臨終的時候任命其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說白了就是掌兵權的
那麼劉備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縱觀之前歷代帝王託孤,都會組織多個託孤大臣彼此牽制,不然皇帝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即便當初有多個託孤大臣,也不免權歸一人,要挾子孫控制,所以在託孤的時候,他不能讓諸葛亮一人獨攬大權,有必要組織一個人分割他的權利,互為牽制,這樣對劉禪最為有利。
回覆列表
諸葛亮流放李嚴是有理有據的,在此事上個人覺得諸葛亮沒有私心,且以軍國大計為念,多次寬容李嚴,但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李嚴的種種行為顯得他貪圖名利、臨危心怯,亦對不起劉備的託孤重任。
亮公文上尚書曰:“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情狹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向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平參軍狐忠勤諫乃止。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業。——《三國志.李嚴傳》諸葛亮上表參李嚴原文,李嚴在諸葛亮北伐前被任都護府事,改名為李平。
關於此奏章,“受恩過量”是指李嚴本人並未達到先主劉備託孤的預期,這作為參奏來說是一個總結性的話術,因此沒有多大意義,且往下看。
“橫造無端”的依據是建興九年時,諸葛亮出祁山北伐,命令李嚴督辦糧草運輸之事,因秋雨不斷,運糧不佳,李嚴便派參軍孤忠、督軍成藩傳信於諸葛亮,建議撤退,諸葛亮也確實因糧草問題決定退軍,但李嚴聽聞此事以後,便假裝很驚訝的謂眾人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又上表告訴劉禪諸葛亮此舉為“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諸葛亮回朝後查實其與孤忠等人的書信以及寫與後主劉禪的表章,李嚴才無力反駁,俯首謝罪。《三國志》裡評價李嚴此行為“欲以解己不辦之事,顯亮不進之衍也!”
此事發生以後,諸葛亮與劉禪也說道李嚴為“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而這也體現了他“不思忠報”、“危恥不辦”的地方,而這一點更為明顯的是諸葛亮北伐時,欲調派李嚴的部隊入漢中協同作戰,但李嚴遲遲不從,還向諸葛亮請求解除兵權,前往巴州五郡為刺史,治理一方即可。而後諸葛亮欲西征之時,命李嚴督漢中,李嚴也是萬般推阻,實乃為其子李豐請封江州都督為條件。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李嚴的這種做法引得群臣議論,更多人埋怨諸葛亮“待平之厚也”。
所謂“導人為奸”就更有說法了,建興八年的時候,李嚴寫書信給諸葛亮,勸諸葛亮加九錫、進王爵。此時的諸葛亮正在應付曹真對漢中發起的攻擊,也算是掌握重兵的,李嚴這一出可謂是壞透了,將諸葛亮至於“謀反”的邊緣不說,還在皇帝面前“以身範險”的幫劉禪試探諸葛亮,諸葛亮真反了他有擁立之功,諸葛亮被平了,他有試探之功,但不成想到的是機關算盡的李嚴等來了諸葛亮的回信“位及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諸葛亮對於李嚴其實算是寬容了,畢竟一起受劉備託孤,但文武百官都不是睜眼瞎,諸葛亮上表參奏李嚴時是群臣商議的結果,其中不乏劉琰、魏延、劉巴、費禕、吳壹、高翔、吳班、楊儀、鄧芝、姜維等文武重臣。而對於李嚴,的處理,念其為國家做出的奉獻,還是留了一命,削其官職、爵位、貶為平民,流放至梓潼。而其子李豐卻被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死後,李豐看望父親李嚴並告訴他諸葛亮的死訊,李嚴於地上錘頭痛哭,念往日丞相不殺之恩,又嘆自己迷途於功名利祿,未能與這位知音有始有終的輔助蜀漢。
李嚴的遭遇並非諸葛亮在政治路線上的排擠,而確實由李嚴自身原因造成並引起眾怒。諸葛亮對於李嚴的處理方式也被評價為“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也就是說李嚴之過是可以用刑的,諸葛亮卻只是流放了他,且未株連其家人,算是仁至義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