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獅子愛遊戲

    1.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但是隻是文化內涵有些變化。

    2.簡體的一是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為了方便書寫而出現的,但是損失了文化底蘊。

    繁體的壹,則是五千年文化的一個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有底蘊,有文化內涵。

  • 2 # 劉霍

    根本上說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只是感覺我們現在的一太單調了,沒有什麼韻味。繁體字壹,雖然筆畫比較多,但是寫出來就不會被修改成其他數字。不像現在的一,可以隨意修改,有時候都看不出來被修改的痕跡。就像我們現在的一部分人少了古人的一些高風亮節,古代的一些說壹就是壹,現在的一些人說一可能不一定是一,有可能是二,也有可能是十。所以現在我們記賬上,都比較喜歡拿古人的數字書寫方式記賬,這樣不會被串改。作為一名小會計,深知這個,支票上不管是時間還是金額都要大寫,小寫的金額只是輔助作用。

  • 3 # 麓風軒

    這個問題涉及到幾個重要的概念需要分清楚,即“大寫和小寫”、“簡體字和繁體字”,這個兩個不同的概念,很多人將“大寫字”與“繁體字”、“小寫字”和“簡化字”常常混為一談。想當年,正風光著的“畢姥爺”給“九球天后”潘曉婷題字不就鬧出了笑話嗎?!1、大寫、小寫問題:只有數字有大小寫,其他漢字沒有大小寫之說

    漢字中當中,只有數字從“一”到“十”有大寫、小寫之分;我們通常寫的“一,二,三....十”這是漢字小寫數字;“壹,貳,叄.....拾”這是相應的大寫數字。大寫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篡改,大寫數字一般在銀行、會計等涉及票證、帳目的專業領域使用。此外,還有“0,1,2,3,.....9”這是阿拉伯數字。

    2、“壹,貳,叄.....拾”不是漢字“一,二,三....十”的繁體字

    漢字的簡化字、繁體字與數字的大小寫不是一回事。漢字“一,二,三....十”的簡體字、繁體字都它們本身。比如,“肆”字本身有含義,並不是“四”的繁體,“放肆”就不能簡化寫成“放四”;再如,“陸”漢字中是陸地的意思,並不是“六”的繁體字,“大陸”也不能寫成簡化的“大六”,那就特錯特錯了!

    3、再說“九球天后”,這是對臺球世界錦標賽冠軍潘曉婷的美譽,這個“九”是數字,它的繁體字也是“九”。當年“畢姥爺”畢福劍題字的時候寫成“玖球天后”,那就貽笑大方了!“玖”的本意是像玉一樣的淺黑色石頭。

    結論: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一”都是“一”,沒有任何區別!那麼“壹”字呢?它是形聲字,小篆字形,從壺,吉聲,漢語詞典中解釋為“一”的大寫。本義:專一。在古漢語中“壹”有替代“一”的情況,現代漢語中基本只作為“一”的大寫,多用於票證、賬目等。

    希望已經說清楚了,不妥之處請網友補充完善。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 4 # 張永科38

    首先說代表的數字沒有區別。但必須指出,題主的問法本身是錯誤的應予以糾正。在中國涉及到數字的記法共有四種:①中國小寫數字。②中國大寫數字。③阿拉伯數字。④羅馬數字。分述如下:①中國小寫數字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它根本沒有繁體字。②中國大寫數字是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萬),億。在中國的大寫數字中,沒有簡體字。中國的小寫數字只是計數的一套文字,它並不是中國大寫數字的簡體。由此可知中國的大寫數字是記數的另一套文字,它根本不是小寫數字的繁體字。在這兩種記數的文字中,只有萬字有繁體字,這就是萬。億字在古代代表十萬。不管用哪種文字代表數量,它們的實值是相等的。③阿拉伯數字0,l,2,3,4,5,6,7,8,9,是當今世界通用的數字。大約在十三~十五世紀傳入中國。當簡譜從清朝末年由日本傳到中國後,1904年由沈心工先生編寫教材進入課堂,此後,阿拉伯數字的使用開使流行。④羅馬數字是I,V,Ⅹ,乙,C,D,M。分別代表1,5,10,50,100,500,1000。羅馬數字多出現在老鐘的盤上,民間使用並不多。

  • 5 # 一老沈一

    樓上高人已經說得很好,我再補充一些資料。

    第一,“一”的繁體不是“壹”。同意樓上高人說的——“一”和“壹”,不是簡體和繁體的關係。筆畫較多的字,經過簡化後的叫簡體,原來的叫繁體——比如“簡”和“簡”。“一”是漢字造字之初的本字,並非簡化而來。

    第二,“一”和“壹”原來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後來,武則天當了皇帝,沒事生事,硬把“一”和“壹”拉郎配,強扯上了關係。

    關於“一”。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開篇的第一個字,就是“一”。他的解釋是:“一,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個解釋還蠻哲學的,顯然受了老聃影響。但仔細想想,關於“一”,還有哪個解釋能比這個更好呢——許慎解字,是從字的本源出發的。在《漢書》裡,說的稍微實在一點兒了——元元本本,數始於一。

    清代段玉裁說,“一”的造字,屬於“六書”中的“指事”;一二三,都是最早的本字,弌弍弎則為籀書中繁化了的寫法——許慎也都收錄了這些字。

    “一”是有過繁體的——弌。二和三也有——弍和弎。這個過程有點反常,不是由繁化簡,而是由簡入繁。這與金文開始的繁化有關——大約是為了莊重和威嚴。但是到了小篆階段,弌弍弎即已基本不再使用,許慎的漢代更是如此。他只是告訴人們,如果見了這幾個字,知道是一二三就好了。

    關於“壹”。

    許慎對“壹”的解釋是,“嫥壹也”。而他對“嫥”的解釋是,“壹也”。

    段玉裁說,這是轉註。也就是互訓——“黑”是“不白”,“不白”也就是“黑”——當然這是從“非黑即白”角度說的。

    嫥,即専,“專一”一詞由此而來。古代的含義是,“嫥壹而後可久,可久而後美”。

    總之,壹,不論本意和引申義,都與數字無關,更與“道”的“一生二,二生三”無關。

    關於武則天的“拉郎配”。

    公元690年,武則天在垂簾聽政五年後,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周。

    她不僅改國號,還改了不少漢字,包括生造——到底有多少個,有說12的,有說20的,不一而足。但是這裡面,都沒算上和數字相關的“拉郎配”。

    武皇帝覺得,自己是天下第一個女皇帝,要顯示絕對權威。她造了一個“曌”字,作為自己的名字,還把天、地、國、人等等都改了。

    武則天指使她的親信,東嶽主道士郭行真,在泰山岱嶽觀,立了《岱嶽觀碑》,這個碑又稱“雙束碑”——把唐高宗和她的碑並列排放,寓意“二聖並儕”。 在她的碑中,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強行改為了“壹貳叄肆伍陸桼捌玖拾”。

    關於顧炎武的考證。

    對這件事,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做了精細嚴密的考證。

    他在《金石文字記三.岱嶽觀造像記》中說,“凡數字作壹、貳、叄、肆、伍、桼、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他說,“若十之用拾、八之用捌、九之用玖,尤為不倫”。“不倫”不是說“不道德”,是說不倫不類。

    顧炎武很無奈,說,武則天這種做法也算是一種假借吧。

    他說,“今官府文書,凡其記數,皆取聲同而點畫多者改用之。於是,壹、貳、叄、肆之類本皆非數,直是取同聲之字藉以為用,貴點畫多不可改換為奸爾,本無義理”。 顧亭林先生說得夠清楚了——武則天改的這些字,都沒道理,這些字和數字本都沒有任何關係,而到現在官府文書還在使用,只是因為這些字筆畫多,不易被篡改而已。

    最後要補充說一句,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又“變本加厲”了一回,他命人把“桼”改作了“柒”,還啟用了“佰”、“仟”,並把武則天造的“卍”,改作了“萬”。至此,這十個“大寫”的數字,算是被確定了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玩著玩著就藍色畫面怎麼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