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15721131663

      早期直腸癌的臨床特徵主要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在癌腫侷限於直腸粘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症狀佔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視。  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在胃腸道惡性腫瘤中僅次於胃癌。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在40~60歲之間。直腸癌初起時症狀不明顯。發展一定速度以後出現排便次數增多,有便不盡感,大便常常帶有粘液和膿血。隨著癌塊增大,腸腔逐漸狹窄,致使糞便變細,排便困難。腸腔完全阻塞後,則出現便秘、腹脹、腹痛等腸梗阻症狀。  直腸癌轉移擴散有特點  (一)侵潤 沿腸管縱軸上下侵潤的速度慢,侵潤距離小,較少超過癌腫邊緣2~3公分。沿橫向侵潤比縱向稍快,約半年可侵潤腸管的1/4周,侵潤一週約需一年半至二年的時間,與其它消化道腫瘤相比也是比較慢的。此外,腫瘤向深部侵潤達全層之後可向鄰近組織及器官蔓延,並可與周圍組織臟器粘連固定。  (二)淋巴轉移(圖2-93) 直腸齒狀線以上的淋巴引流分上、中、下三組方向。向上沿直腸後淋巴結或骶前淋巴結經髂總血管旁淋巴結或系膜根部淋巴結達腹主動脈淋巴結。中組,向兩側延盆膈肌內側,經側韌帶內淋巴結擴散至髂內淋巴結而後上行。下組穿過盆膈肌經坐骨直腸窩內淋巴結向上達骼內淋巴結,向下穿越括約肌、肛門面板至腹股溝淋巴結。一般距肛緣8公分以上的直腸淋巴引流大部向上、中方向行走,但淋巴管被癌細胞梗塞時也可向下引流。距肛緣8公分以下的直腸淋巴引流則大部分向下,故該段直腸的癌腫的切除應連同肛門及其周圍脂肪一併清除。直腸癌的淋巴轉移機會較結腸癌多,且越向下端機率越高。  為什麼直腸癌容易誤診?  據有關資料統計,直腸癌的誤診率為30%,這必須引起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造成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直腸癌最容易被誤診為內痔出血、息肉出血、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直腸炎症等,有70%的病人在確診為直腸癌以前,曾接腸炎、痔核治療,40%患者曾經過痔的手術治療,這些資料是很驚人的。  直腸癌的誤診率如此之高,主要是對30歲以下的直腸癌病人警惕性不夠,僅限於部分檢查結果,或檢查到“痔”就不再作進一步檢查,對直腸內發生的癌前病變,如息肉、潰瘍等未能及時治療,而發展成癌症。特別要提醒的是,這些疾病中,因沒有進行直腸指診以致漏診、誤診的不少。直腸指診是診斷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80%以上的直腸癌均可以在直腸指診時觸及。  誤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即對青壯年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貧血、食慾不振警惕性不夠,青壯年大腸癌往往表現為惡性程度高、病程發展快、區域性淋巴結轉移明顯等特點,預後不良。所以一旦誤診,將會給病人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  直腸癌的診斷方法  一般在臨床上應對大便出血的病人予以高度警惕,不要輕率地診斷為"痢疾"、"內痔"等,必須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癌腫的可能性。對直腸癌的早期診斷,必須重視直腸指檢、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等檢查方法的應用。  (一)直腸指檢 約90%的直腸癌,尤其是直腸下段癌、僅靠指檢即可發現。但目前仍有一些醫師對可疑直腸癌患者不作這一常規檢查,以致延誤診斷和治療。實際上這種診斷方法簡單可行,經過直腸指檢還可判斷捫及腫塊的大小和浸潤程度,是否固定,有無腸壁外、盆腔內種植性腫塊等。  (二)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 直腸指檢後應再作直腸鏡檢查,在直視下協助診斷,觀察腫塊的形態、上下緣以及距肛門緣的距離,並採取腫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確定腫塊性質及其分化程度。位於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採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三)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檢 對直腸癌的診斷幫助不大,故不列為常規檢查,僅為排除結腸直腸多發性腫瘤時應用。  一、直腸肛門指撿  肛指檢查簡單易行,直腸指檢目前仍是直腸癌手術前一系列檢查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檢查方法。  二、實驗室檢查  1)大便隱血試驗:此方法簡便易行,是大腸癌普查初篩方法和結腸疾病的常規檢查。有條件者還可應用免疫學方法以提高正確率。  2)血紅蛋白檢查:凡原因不明的貧血,血紅蛋白低於100g/l者應建議作鋇劑灌腸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  3)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查:cea檢查不具有特異性的診斷價值,因此不適合作為普查或早期診斷,但對估計預後、監察療效和復發方 面具有一定幫助。  三、內鏡檢查  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經直腸指檢無異常發現者,應常規進行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內鏡檢查能在直視下觀察病灶情況,並能取活檢作病理學診斷。  纖維結腸鏡檢查就目前而言是對大腸內病變診斷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的檢查方法,絕大部分早期大腸癌可由內鏡檢查發現。  四、雙重對比造影  傳統的鋇劑灌腸x線檢查對早期癌和大腸腺瘤顯示常有困難,而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技術已大大提高了早期大腸癌和小腺瘤的發現率和診斷準確卒,目前已成為放射科常規檢查。  五、ct診斷  ct不能作為早期診斷的方法,但ct對結腸癌的分期有重要意義,尤其對於估計不能直接手術,而在應用外放射或區域性腔內放療後有可能被手術切除的病人更有價值。ct對晚期直腸癌和複發性直腸癌的手術估計有較大意義,可以直接觀察到腫瘤侵犯骨盆肌肉(提肛肌、閉孔內肌、尾骨肌、梨狀肌、臀肌)膀胱和前列腺。  手術後3個月時可作盆腔ct檢查,作為基礎片,以便於隨訪時對照用。手術後2~3年內應每隔6~8個月作一次ct檢查,或當cea升高時複查ct。此外,ct對複發性直腸癌應用放療可提供正確的定位,並確定適當的靶體積。  六、超聲顯象檢查  直腸內超聲顯象檢查是以探測直腸癌外侵和腫瘤對直腸壁的浸潤程度為目的的一種新的診斷方法,於1983年起開始應用於臨床。直腸內超聲顯象檢查能正確地診斷出腫瘤所侵犯的部位及大小。  七、磁共振檢查  有研究者稱對直腸癌的外侵,磁共振檢查(mri)較ct更有意義。但目前磁共振還有不少技術問題需要完善,對磁共振所提供的圖象認識也需進一步深化,同時與腔內超聲顯象相比,磁共振檢查費用昂貴也是其廣泛應用的障礙。  直腸癌的臨床表現  早期直腸癌的臨床特徵主要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在癌腫侷限於直腸粘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症狀佔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視。當時作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中、晚期直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症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裡急後重等癌腫區域性刺激症狀。癌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徵象。癌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症狀;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  結腸癌、直腸癌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癌腫之一,由於發病特點的特殊性,臨床上很容易造成誤診。現將其早期表現介紹如下:  食物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腸內完成,等到食物到達結腸乃至直腸時,已變成排洩的廢物。人們吞嚼食物之後,透過小腸先到右半結腸,再到左半結腸,最後到達直腸。食物殘渣到右半結腸時,仍有部分液體沒有被完全吸收,此時的腸內容物呈液狀,因右半結腸較寬,一般很少發生梗阻。但此種腫瘤常有繼發感染和慢性毒素吸收的特點,所以,患右半結腸癌的病人常有低燒、盜汗、全身乏力、貧血等症狀。食物殘渣到左半結腸時,則完全變成不能吸收的渣滓,則由原來的液狀變成半固體狀。因左半結腸的腸腔較窄,促使較小的腸腔很快變狹窄,故易出現腹脹、腹痛、便秘等低位腸梗阻的症狀。  直腸在消化道的末端,早期直腸癌病變僅在腸粘膜上,可無明顯的症狀。但病情逐漸加重後,可有腫瘤的區域性刺激症狀,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由正常的每天1—2次,增加到3—4次或更多,大便不成形。肛門不適,有下墜感,有時腹部隱痛,有時便血、有粘液。  結腸、直腸癌多發生於中老年人,近年來在青年人中發生率也明顯升高,所以當你有大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或無原因的粘液、膿血便、原因不明的低燒、盜汗、貧血或慢性腸梗阻,都要警惕是否患結腸、直腸癌。如果出現有關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在沒有明確診斷前,不可長期按腸炎、痢疾治療,以免延誤診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方父母在彩禮方面產生了分歧,你希望你的另一半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