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雪淡韻

    前言以及閱讀情況:

    今年春,我讀了一本書,讀過之後,對杜甫有了更多的瞭解,讀杜詩也更容易理解了。所謂讀杜甫的詩,要有一個歷史的維度,《杜甫傳》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馮至說:我想用一個現代人的虔誠的心與虔誠的手,描繪出一個唐代的杜甫。

    杜甫,712年生。

    這本書我老師介紹已久,餘慕此書也已久,今始得讀之。用時三天多。

    這本書,讓我們腦海裡有了8世紀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滄桑的老人形象。在書裡,我們得以知道他在那個時代裡是怎麼生活的,是怎樣奮鬥的,是怎樣發展的,是怎樣創作的,他的作品裡又反映了些什麼。

    根據前記,此書發行於1952年。夏承燾先生在1951年寫給馮至的信中提到這本傳記原本名為《愛國詩人杜甫傳》而且還是12卷本(章節),夏承燾將自己的閱讀體會提給了馮至,後來馮至似乎受此影響,作出一些修改,現在我看的版本的13章本。對於夏所說的杜甫與妻子家人之間的關係,如“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等詩句,我在閱讀的時候似乎曾經看到過。對於夏提出的出奔鳳翔只有二十來句,現在似乎仍然描寫非常簡潔。夏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杜甫從華州棄官的時候,似乎現在仍然相當簡略,並不曾採用。這背後似乎是因為夏的觀點也有待細考,他想細究一下杜甫棄官的原因。這的確讓人感覺好奇,但又無從做起。

    馮至應該是看到了夏承燾的這一封信的,但為何沒有做太多修改不得而知,除了夏以外,還有許多人像錢鍾書和楊絳先生都有來信。

    內容大意:

    杜甫是中國歷史上有數的幾個偉大的詩人裡的一個,這句話總結得最適宜不過的。

    杜甫一生,從出身寫起,到悲劇的死亡,我們足以見到這位詩人經歷的波折辛酸的一生,他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接觸人民,感受人民,心憂家國。

    在家世與出身、童年這兩章裡,我們得已瞭解到杜甫的出身,名將杜預,詩人杜審言之後。杜甫的母親出身於清河崔氏,可惜早逝,在杜甫的詩作裡,我們無從瞭解到這位偉大詩人的母親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透過杜甫的童年,我們得以看到一個生在盛世裡的官僚家庭之子的快樂生活,觀公孫氏劍器舞,少習書法詩文,出入於洛陽名士崔尚、魏啟心等人的府邸。一個小孩子的詩文能讓名士認可,可知其天資之聰穎。

    從第三章開始,杜甫已經是20歲了,儼然一個祖國的大好青年,正是意氣風發之時。於是遊吳越,遊齊梁,得以見識了盛唐之氣。倘若一個人,能夠在大唐最鼎盛的時候,瀏覽一番天下,此生也足以無悔了。

    遊名山訪勝地,當然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為著增加名氣,為將來作打算。杜甫於735年(開元二十三年)曾經回來家鄉參加考試。不過落榜。然而這位書生並未將這件事放在心上,大唐風光,盛世安樂,將這位年經的詩人也擁入了美好的夢鄉之中。遊吳越齊梁,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俠客之氣,也在年輕的杜甫身上出現。

    馮至從一首《望嶽》讀出了杜甫此時已經隱隱感覺到盛唐富庶背後的隱憂,這似乎有些解讀過度了,當然,他也沒有過多解釋。

    與李白的會合:741年,杜甫回到洛陽,可能是這時與楊夫人結婚。次年父親和二姑母去世。744年,他與李白會晤,後來又遇到高適。這唐代的幾大詩人,留傳許多佳話。三人再遊齊梁宋。杜甫對詩仙李白的認識在以後越來越深。但可惜,唐朝的兩大巔峰詩人,只有這一次經歷,而且李白後來的詩中再也沒有出現過杜甫。

    三人分別後,杜甫來到長安,開始了痛苦煎熬的十年長安。多處贈詩投詩,可是由於李林甫等奸臣的存在,饒是詩聖也不能謀得一官半職。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辛酸如此,但也正是這個十年,杜甫開始了他人生的轉折,他逐漸意識到權貴朝政的黑暗。紉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四十歲以後,不但窮,身體也逐漸老弱多病。到了752年,杜甫與高適、岑參、王維、鄭虔、儲光羲等人同登慈恩寺塔。

    到了755年十月,十年之後,杜甫終於得到了一個右衛率府胄參軍的職務。長安十年,大唐大勢已去。

    流亡:到了755年11月,安祿山起兵范陽,安史之亂爆發。杜甫的人生,從此來了一個大轉折。其實何止是他的人生,整個盛唐的人都因此過上了另一種生活。杜甫流亡到鄜州,後來想要投奔靈武,可惜被抓回長安,冒死逃回鳳翔。這一時期的詩,悲切地反映了國家之哀。

    在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這一章節,瞭解了一個為官時期的杜甫,生活狹窄。但後來,他被派到華州去了,他又走向了人民。從這以後,無論是流亡隴右,又南下成都,建立草堂,在四川再度流亡,後來在嚴武的照顧下,做了一段時間的幕府,後來實在是無法忍受幕府中的勾心鬥角。嚴武死後,東出四川,流落夔府,最後南下潭州,死於湘江船上。杜甫一直與人民生活在一起。在這個時期,他的詩作更為豐富多樣,人民,家國,生活時偶爾的歡樂都體現在他的筆下。

    思考:這讓我想起蘇軾的遭遇,蘇軾不也正是被貶之後,才更深切接觸到了人民嗎?不過蘇軾和人民的關係,遠遠沒有達到杜甫這一境界。

    杜甫的詩中,常常透露著悲哀,然而在深沉之中又有著一股力量。

    這是一個時代的動亂和個人悲劇融和的一本書。

    看到許多人,只不過為自己的利益,而剝削百姓。興百姓苦,亡也百姓苦。杜甫在這樣的生活中,也不得不低聲下氣唱和一幫人,實出於生活的無奈。但杜甫心裡究竟是抗拒的。

    這對最近的我似乎有些啟發。我常常困頓於世俗的利害之爭,而內心的善良追求得不到認可。世事紛爭,總是以利為一切,所謂人性險惡不就是如此嗎?但是杜甫又得到了許多來自朋友的幫助。

    但杜甫的命運又是可悲的,這在當時的人看來,他恐怕並沒有多大的成就,過得很是淒涼,因為心性太過和善了。杜甫只能苟延殘喘,而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把控他人的命運,這個世俗叫做“成功”的東西。這跟功名有差別,功名倒還沒有這麼多的負面的東西,這裡面更多的是一種亂世之下人性的醜惡。

    我的價值觀常常與這個社會里大人所提倡的相違,一方面根據社會事實來看,他們說的是正確的,他們說的精明的人,過得風生水起,生活很舒服。可是,真的是人人都能成為那樣的一個人嗎?成事的標準,難道只此一遭嗎?

  • 2 # 花影流年

    本書以杜甫的一生為線索,從杜甫的少兒時代寫到他的困居長安,寫到安史之亂中杜甫身陷叛軍,之後 流落洛陽,最後入蜀,寫杜甫的草堂歲月,流寓夔州,最後大星隕落。

    “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詩人的一生顛沛流離,歷經苦難,有家不能歸,卻心念百姓,憂國傷時。“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都能想到百姓在戰爭中的不聊生;“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詩人的視野穿透暗沉沉的夜晚,聽到了千家萬戶的哭聲。

    杜甫關注戰爭帶給人民的疾苦。“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後人評價他的詩是“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非常確切。

    杜甫的詩歌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由盛轉衰的苦難歲月。杜甫揹負著時代的苦難,行走在晚唐坎坷的途路中,他把心中的悲哀,化作一句句詩歌。在詩聖的詩作中,我們能感知一個偉大的靈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手機怎麼收不到簡訊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