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歷史學的冷門是眾所周知的,從學界到社會基本都會有這樣一個共識。不過這裡說的只是歷史學,即歷史這個學科,它的冷門一方面表現在專門從事歷史學研究的人很少,另一方面則表現在歷史學研究的影響很有限,曾經有位著名學者說過,歷史學的文章只有兩個人看,一個是作者自己,另一個就是編輯。言外之意,歷史學文章的影響力非常有限。

    造成歷史學冷門的原因有很多,而且歷史學的冷門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歷史學內部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歷史學的學者現在很多已經放棄了去主動影響社會,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媚俗的表現,因而大多數歷史學學者都安於在書齋裡面進行革命,而不願意走向社會,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迴圈,使得歷史學學科持續冷門。

    再者,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也是不利於歷史學的發展,歷史學是一個基礎學科,而且是一個實用價值很低的基礎學科,不管有多大投入在短期內都很難看到回報,因而導致歷史學的投入普遍是偏低的,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進入歷史學學科從事科研的、願意坐冷板凳的學生和老師的數量就會減少。這對於歷史學的持續發展肯定是不利的。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但凡投入都會講求回報,而歷史學不能形成快速的回報,因而只能持續“冷門”下去,或許等人們口袋裡都比較鼓的時候,大家才會想到精神與人文素質的提高。

  • 2 # 季我努學社

    首先中國史有著數千年史學傳統的國家,歷史不僅僅是“資政閱人”,同時還肩負著凝聚國魂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史學的最大功能即是幫助政治家治國安邦,亦或是文人雅士茶餘飯後的談資,從中西方對比上就可以發現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點,西方歷史上承擔歷史文化傳承的在漫長的中世紀裡,主要是教堂中的教士,他們要透過自己手中的筆來記錄歷史,按照自己的解讀來證明上帝的神蹟與偉大,直至近代“蘭克史學”的興起,才真正賦予歷史學以科學的地位,秉筆直書才真正成為一名史學家的態度。當然在歐洲史學發展歷程上除了教師們記載歷史以外,也有很多民間修史的傳統,所以今天我們翻看去前近代歐洲歷史上很多君主都有自己的外號,比如矮子丕平、禿頭查理、美男子菲利普等等。回看中國的歷史則發現,中國歷史上能夠寫得了大部頭的,耗時數十年的也只有透過國家的力量來完成,比如由紀曉嵐主持編修的四庫全書就以讓當時世界為之矚目。

    司馬遷畫像

    史學傳統與國家引導佔主要方面,中國文人也素來原因引經據典,透過史學中的例子或人物暗示當下的問題,比如“紅顏禍水”中的妲己、“牝雞司晨”的武則天、“酒池肉林”的商紂王等等,都透過這種標籤似的典故,來陳述自己的觀點,這實際上也與中國數千年以來所形成的文人慣性思維有關。

    張廣智先生主編的《西方史學史》

    在當下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很好多人都追求“說走就走的旅行”,但卻忘記內心的“波瀾不驚”“臨窗聽雨”的淡雅,很容易在絢爛的大千世界中迷失自我,追求經濟目標與金錢享樂已然成為一種主流,而歷史學作為一門典型“冷板凳”學問,自然很容易被人們遺忘,但無論怎樣,歷史學在修養心性方面自然有著其獨特的魅力,正如筆者的導師曾說過“每逢亂世,歷史必然成為顯學。”但經過幾年的學習過程,透過筆者的體會當下的和平發展階段更需要歷史學的“資政閱人”功能,時刻保持“以史為鑑”的警惕性,才是一個時代智者的選擇,更何況當下大眾史學勃興,似乎將歷史學認為是一門冷門學科有些不妥,如果同某些發展不成熟的本科專業相比較,則更是不敢苟同了。

    日本史學術大家吳廷璆先生

  • 3 # 秦右史

    歷史和人們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息息相關,但是歷史學卻是一個距離社會現實比較遙遠的學科門類,自然熱不起來。在目前的歷史學科體系之下,共有3個一級學科: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在3個一級學科之下,還設定了21個二級學科,可謂枝葉繁茂。

    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可以懂一些歷史知識,但是幾乎沒有必要專門介入歷史學。但是,歷史作為一個民族和文化的記憶需要被重視和研究。因此,從古至今歷史記錄與研究都有一個專門的群體。古代的公私史家,當今的高校和民間歷史學者。古人云:

    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為事。

    對於大部分普通愛好者來說,如果要接觸到歷史文化,方法途徑很多,當今的媒介也比較發達,渠道多元化:

    第一,媒介獲取。圖書,大眾傳媒或者網路資源,都可以提供各種通俗歷史知識。

    第二,教育獲取。無論是中小學歷史課程教學,還是大學以上的歷史教育,都是一個路徑,但是覆蓋面相對有限。

    第三,自我獲取。如果對於歷史有興趣,不願意停留於歷史文學、各類故事與戲說,一些人就會自覺學習。

    對於專業的歷史學者來說,掌握資料,考訂資料,分析資料,統計資料,提出認識,並在前人基礎上不斷深化與發展學科內部的知識,是一個比較枯燥和辛苦的事業,耗費時間成本很高,這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而是完全依賴於完善的認可體系。總體來說,歷史學仍然屬於一個人文學科,對自我的提高性遠遠大於社會應用價值,這注定了它的冷門和小圈子特徵。同時,學以致用,那些經世的歷史學研究,可以試圖找出一些歷史真相,長時段的規律性和探究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

    歷史歷史,沒有經歷就沒有史。但是沒有史,我們也不知道過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理論上講,任何社會現象的產生,都存在著深遠的歷史原因。毫不客氣總結一下,歷史學研究與文獻整合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同時歷史學的基本功底也是其他人文與社會科學訓練的起點。

  • 4 # 一枚明粉

    有一次在圖書館溜達,發現T類的書,怎麼這麼多,T几几點後面能到600,甚至過千。歷史的書為啥這麼少呢?後來才明白,學科研究的冷熱度是不一樣的。再後來明白,學科遇到的歷史程序是不一樣的。

    (歷史)

    有一個簡單例子:同一個學校畢業的幾個人,

    一個人學了農業,月入四千三在大棚;

    一個人學了採掘,月入七千在煤礦做工程師;

    一個人學了汽車製造,月入兩萬在長春造汽車;

    一個人學了計算機,月入五萬在杭州敲程式碼。

    (冷門專業)

    他們付出的努力並沒有多少隻分,但每個學科的歷史程序不一樣,你選擇了這個,個人的努力只能在這個範圍內體現。歷史也是如此。

    這次我就不從歷史學科自身的細節問題談了。主要從學科演化的角度去談。

    有人說,在古代歷史學地位很重要,巴拉巴拉的。其實翻開《漢書藝文志》看就會發現六藝略裡面最後一類是春秋;到了《隋書經籍志》的時候,分類是經史子集。相對於史,古代人更注重經。

    (漢書藝文志)

    在西方更是這樣,宗教的地位長期排在歷史前面,或者說寫歷史是宗教家業餘的事,就像經濟學家寫經濟史一樣。

    到了近代科學革命產生後,基礎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都得到了發展,社會變得複雜化與科學研究的推廣,社會科學應運而生,歷史的地位更邊緣了一次。

    (科學革命)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後,應用科學得到了大的發展。為了應對複雜的社會治理,社會科學也發展越來越迅速。可以說歷史在這個問題上承擔的作用越來越低,畢竟社會治理是專門之學,總不能指望一個研究軍事史的去帶兵打仗一樣。

    在第三次革命時期,你會發現基礎學科的收益已經變低,許多應用科學也在變低。只有計算機是朝陽。在社科領域也是,只有金融是朝陽。

    (金融與計算機)

    總結,在歷史上歷史就沒有那麼顯赫,隨著近代學科的細化,歷史變得更加邊緣。除了理想主義者,多數人都會用腳去投票。而且從中長期來看,這種現狀不會改變。

    其實認真看19大報告就會發現未來賺錢的專業與領域在哪。學歷史會明白官方檔案很重要,這也許是學歷史的意義吧。

  • 5 # 抓緊誰

    應該說一直都是不冷不熱的專業。若干年後許多專業因跟不上時代會被淘汰但歷史不會。在某種意義上歷史是作為統治工具得到國家的支援。就業方面,不管你學哪個專業,是個人才人家爭著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術後為什麼不能吃牛肉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