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滿清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的最後一個王朝,也幾乎達到了封建王朝皇帝集權的巔峰。明朝的內閣制,是皇帝和內閣首輔共同治理朝政。類似宋朝計程車大夫與皇帝共天下。

    明朝帝王的權力遠不如清朝皇帝。明朝皇帝下的聖旨,如果沒有經過首輔大臣的認可,只能稱為“中旨”,被下達命令的官員聖旨可以拒不執行。因此,明朝的皇帝權力並沒有達到順昌逆亡的地步,更不可能一言九鼎。明朝能夠在皇帝懶政,如嘉靖、萬曆幾十年不上朝,依然平穩運轉,也是因為內閣的功勞,使天下始終平穩執行。

    而清朝則不同,清朝的皇帝權力幾乎達到歷史性巔峰。皇帝的臣子甚至只能自稱奴才。作為僕人,奴才的臣子,自然與皇帝的地位無法平等,更沒有權利駁回皇帝的命令。

    雍正帝所建立的軍機處,軍機大臣只有聽從皇帝命令的份,根本無任何權利。與其說所謂軍機大臣,還不如說是皇帝的秘書。清朝皇帝為了攬權,自然不會實行內閣制,分享自己的權力。

    其次,明亡清興,清朝也吸取了明亡的教訓。明朝崇禎年間,內閣大臣不思報國,反而肆意攬權黨爭,將朝政弄得一團糟。因此,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廢除內閣制也是其中一個措施。

  • 2 # 琴心入道

    明朝內閣制度的結果是皇帝被架空,而且是實質性的。

    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一個比一個兇險,紅丸案擺明了是毒死皇帝,最後扯皮不了了之。

    所以這個有例在先了,天啟英明慢慢用太監製服文官,文官們下手就更隱敝,無緣無故好好的壯年皇帝突然就死了。

    那麼這個制度清朝怎麼敢用。

    清初上書房制,雍正朝改軍機處制都是皇帝抓實權,中樞大臣參贊辦事而已。其實明初朱元璋也是這樣搞的,這樣皇帝抓實權但是會很累,後代受不了,就把權力下放,一放就再沒收回來過。

    而清朝皇帝的勤政,其實也是不得已,想放權讓大臣幹,看看明的下場誰敢,所以雍正從早忙到晚不歇腳,不好吃不好色,直喊當皇帝苦。

  • 3 # 宋安之

    明朝內閣最初是皇帝私人顧問性質的部門,後來發展成為外朝中樞,而清朝的軍機處最初是皇帝私人秘書一般的部門,後來也發展成為外朝中樞,按理說兩個機構性質其實差不多,但是清朝為何還要費勁的舍內閣再建軍機處呢,其實與清承明制還有君權集中這兩個方面有關…

    清朝是明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滿清入關以後很多制度都承襲了明朝制度,所以稱之為清承明制,清朝當然也繼承了明朝內閣制度。

    因為繼承了明朝內閣,清朝的內閣最初是頗有一些混亂,漢人中南北之分黨爭也一定程度沿襲下去了,同時滿族貴族的內部矛盾也夾雜於其中,內閣並沒有起到正面作用。

    雖然順治後期內閣逐漸穩定,但是內閣在明朝的發展清朝皇帝是心裡清楚的,並沒有起到君權集權作用,最後還分走了一部分君權,所以清朝皇帝開始建立起更利於君權集中的部門,康熙帝時期設南書房,雍正帝時期設軍機處,都是加強君權集中的體現。

    雍正皇帝時期的軍機處屬於皇帝私人秘書性質,雖然與明朝初期內閣都是皇帝個人顧問性質差不多,但是軍機處的秘書作用在於聽皇帝命令傳達旨意等,發展到最後首席軍機大臣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天下事務皆是總決於皇帝之手,軍機處更多是起傳達旨意的作用。

    明清身為君權高度集中朝代,清朝入關後,依明制繼續設內閣,但是用了用發現不順手,而且不利於君權集中,所以內閣被打壓分權於其他機構,明顯不如明朝時那樣重要,最終被更利於君權集中的軍機處取代。

  • 4 # 紅小豆館主

    誰說清朝沒有內閣制度了?內閣制度是貫穿了整個清代的重要制度。始於明代永樂朝的內閣大學士是一套非常完備的文官體系,既消解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防止了宰相專權,其票擬製度(即由內閣成員對政務提出的意見,附在奏摺上,由皇帝按此意見批示)更解決了皇帝個人對於政務不休的困擾。所以,即便是像萬曆皇帝那樣,幾十年不上朝,國家照樣能夠正常運轉。

    清入關以後,大量承襲明制,這麼重要的內閣制度當然很快就建立了起來,尤其是在順治康熙兩朝,大學士制度還是加強皇權,制衡八旗各王勢力的有效機制。雖然從康熙後期的南書房開始,內閣制度漸漸地不似以前能夠起到那麼大的作用,但依然十分重要,清代官員以內閣大學士品位最高,正一品,當到大學生,才算是位極人臣。

    清中後期皇帝對於政務、軍事、稽查等事務大概是由三種制度來完成的,即軍機處、內閣及密摺制度。雍正初年,由於西北軍務繁雜,成立了軍機處,並漸漸以此替代內閣,內閣主要負責日常的普通任務,軍國大事都上移到軍機處,但軍機處所有人員又都是臨時的,所謂軍機大臣、軍機章京是差事,而非職務,有很多軍機大臣就是內閣大學士,但不是內閣大學士也可進入軍機。密摺制度則是由內務府出身的官員,脫離於三法司衙門,以他們與皇帝的個人關係對地方及官員進行監察,內閣的很多實際權力自然也就被分散了。

    (此二位都是內閣大學士)

    所以說,內閣制度一直存在,一直很重要,只是較於明代,其重要程度下降了而已。

  • 5 # 庭州行者

    清朝不但有內閣,而且比明朝更加制度化。

    在明朝時期,內閣屬於皇帝的秘書機構,內閣成員為內閣大學士,品級為五品。只不過後期皇帝為了使得內閣大學士更有地位,於是乎,讓各部尚書兼任內閣大學士,由此,內閣大學士擔任者人的地位提高,但內閣大學士這個職位依然是五品的官職。

    而清朝則不同,清朝內閣人員分為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以及學士(滿族六人,漢族四人)。其中,大學士均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均為從一品,學士均為從二品。與明朝相比,內閣分工更加細化,而且內閣成員的地位從制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內閣學士本身的品級就非常高。清代所謂的“中堂”,就是對內閣大學士的稱呼。值得注意的是,內閣此時依然是皇帝的顧問機構,但是,在制度地位上,清朝內閣比明朝更高。

    在雍正年間,軍機處設立之後,內閣的地位就有所下降,皇帝辦公的機構主要在軍機處。

    之所以會產生清朝沒有內閣這一印象,是因為明朝內閣出現了張居正這樣的“權勢滔天”的首輔,所以讓人誤以為內閣可以限制皇權。然而,這主要是因為皇帝或實權者的支援,並不是內閣本身的權力有多大。所以,當皇帝強勢時(崇禎),內閣的地位急速下降。筆者也多次回答有關問題,明朝的內閣制度並不是所謂的君主立憲機構,而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所以,清朝不僅有內閣,而且制度地位遠高於明朝。但由於內閣的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加之清朝皇帝普遍對權力的訴求較高,所以實際地位並不如明朝內閣。

  • 6 # 澹奕

    清朝也有內閣,清朝幾乎繼承了明朝大部分的制度,其中就包括明朝的內閣制度,演變成為了清朝內閣制度。清朝如果沒有內閣,何來“內閣大學士”這樣的稱謂?

    因為軍機處的設立,清朝內閣逐漸變成了一個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幾乎名存實亡,存在感相當的低,所以很多人只知道清朝有軍機處不知清朝有內閣。

    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會承襲前朝,清朝的並不例外。滿清入關之後也保留了內閣制度,然而僅僅不到一年,當時掌管實權的攝政王多爾袞認為內閣的“票擬權”礙手礙腳,妨礙到了皇權的集中,透過各種改制使得清朝內閣的票擬權幾乎名存實亡。

    原本明朝皇帝設立內閣的初衷,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將所有事情大包大攬,最終感覺力不從心而設立的顧問機構的內閣。而後內閣權力逐漸膨脹,內閣首輔成為了實際上的宰相,再次妨礙到了皇權的集中。

    雍正帝時代,清朝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定製,而內閣大學士也成為了清朝的一品大員。乾隆時代正式定“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與體仁閣。

    清朝皇帝繼續削弱相權,從康熙帝玄燁設立南書房,再到雍正帝胤禛設立軍機處,封建時代對於皇帝專制的障礙幾乎被徹底剷除。“雍正以後,承旨寄信有軍機處,內閣宰輔,名存而已。”

    所以,清朝不僅也有內閣,而且在設立內閣初衷效果發揮的這件事上,清朝要比明朝更加成功。畢竟明朝弄巧成拙,內閣反而妨礙了皇權,清朝真正把內閣變成了一個僕從機構。

  • 7 # 號角催人紅旗飄

    清代一直有內閣,有四端兩協滿漢各半的大學士。但明代的閣臣是輔臣入閣如同拜相。清雍正前有總理王大臣議政,上書房大臣輔政,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行使宰相職權,到宣統初年成立皇族內閣才恢復了內閣制。叫法不一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合理發洩暴躁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