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這是西方列強的本性決定的。

    西方列強的本性就是利益至上,強權就是真理。西方列強大肆殖民,利益分配不公就大打出手給它的本質作出鮮明的註釋。 德國發動二戰,也是基於此。

    那麼當二戰結束後,西方列強出於本能,對損害利益的行為絕不允許,甚至會血腥鎮壓。 二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首先是重建,這就形成了以美國、蘇聯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然後是列強對自己體系的恢復。

    二戰結束後出現獨立潮,尤其是殖民地獨立潮,阿爾巴尼亞就屬於此類。 這時的法國剛剛從德國佔領下獲得解放,急需在法國體系裡重新建立霸權,所以阿爾巴尼亞帶有獨立色彩的慶祝活動就給了法國鎮壓的藉口。而且為了殺一儆百,法國撕下了虛偽的民主人權嘴臉,毫不留情地殘酷鎮壓。

  • 2 # 天外村藥房

    法國殘酷鎮壓阿爾及利亞的慶祝,目的是企圖保持自己的殖民特權。

    二戰中,為了反對法西斯的瘋狂入侵和奴役別國,同盟國的羅斯福和丘吉爾在1941年曾經發布大西洋憲章。其中第三條是這樣的:

    第三,他們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他們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

    顯然,對於當時佔有廣大亞非殖民地的英國和法國而言,這意味著殖民地會鬧獨立。因此大西洋憲章很快成為殖民地,尤其是非洲民眾爭取獨立的武器。非洲人一邊踴躍參加盟軍,反對法西斯軍隊,一面拿憲章要求英法允許他們獨立。作為北非傳統大國的阿爾及利亞鬧得最歡。

    在二戰中,由於英法本身遭到法西斯重創,必須依靠非洲國家的人力物力,尤其法國本土全部淪陷,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幾乎完全依靠非洲殖民地支援,法軍中有30萬阿爾及利亞人。所以,他們對這些要求,只能敷衍搪塞,不敢公然駁回。然而這已經讓英法尤其是法華人很不爽了。

    所以,等到納粹投降時,法華人一方面覺得自己已經復國,不再需要非洲人的力量;另一方面認為阿爾及利亞大肆慶祝是在醉翁之意不在酒,遂進行了鎮壓。

  • 3 # 昭楊

    對於此事的起因,我反對最高贊回答裡面說法國因為反悔二戰期間允諾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承諾而下令鎮壓慶祝活動,這純屬不瞭解阿爾及利亞在法國殖民體系中的特殊地位而做的猜想。

    事實上,二戰期間,沒有任何法國領導人會公開承諾阿爾及利亞獨立,儘管戴高樂曾經談到阿爾及利亞終究出路是自治和獨立,但也是在和自由法國內政部長安德烈·菲利普的個人談話中提到的,到了1971年去世後才解密。

    阿爾及利亞在法國殖民體系中的地位十分特殊,法國將殖民地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包括保護國(如突尼西亞和摩洛哥,主要特色是保留當地統治者和部分統治機構),殖民地(如塞內加爾,主要特色是巴黎直接管理當地事務)。但阿爾及利亞卻與眾不同,其法律地位獨一無二,雖然是1830年後法國征服的地區,但阿爾及利亞從1848年開始就和本土一樣設立若干個省,所以阿爾及利亞地位相當於法國本土,而不是殖民地。

    正因為如此,沒有法國任何領導人會公開承諾讓阿爾及利亞獨立,因為這種承諾相當於今天法國總統承諾普羅旺斯或者波爾多獨立一樣,完全是政治自殺行為。

    1945年5月15日法國軍警全面介入鎮壓後的情形

    不過,獨立前的阿爾及利亞名為本土,但對於本地穆斯林而言還是殖民地。這是因為當地政治,經濟,教育主要仍然掌握在少數歐洲白人移民中。由於法國對北非穆斯林的公民資格認定非常嚴格(必須拋棄伊斯蘭教,承認世俗原則,以及具備一定法語和法國文化知識等),絕大多數本地人因為沒有公民身份而失去了投票權,導致占人口比例10%左右的歐洲移民人口在法屬阿爾及利亞殖民地各省佔據了75%至80%的議會席位。

    雖然法國一如既往的以自由,平等,博愛格言自居,但在北非的統治因為表裡不一還是引發了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的質疑和反抗。他們從一戰前後就為阿爾及利亞本地人爭取完全權利,但影響並不太大,只侷限於少數知識分子和積極人士中。

    不過二戰改變了這一狀況,因為二戰期間法國開始戰敗投降,國家威望和控制能力遭受很大打擊,對殖民地的控制減弱。法屬阿爾及利亞就見證了盟軍和德軍在北非的爭奪。另一方面,二戰盟軍提出的口號包括結束不公平的殖民體制,其中羅斯福和丘吉爾聯合發表的《大西洋憲章》明確提出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這些主張隨著盟軍控制阿爾及利亞而在當地傳播,鼓勵了當地的獨立和自治的呼聲。

    因此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日阿爾及利亞組織慶祝遊行的時候,本地民族主義者藉機打出自制的國旗,喊出“自由而獨立的阿爾及利亞萬歲!”“我們要求平等”等口號,引發了警察和示威者的衝突,進而引發了阿拉伯人社群對歐洲移民社群的血腥報復,最後又導致了法國官方的殘酷鎮壓。

    這次示威和隨後的鎮壓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歷史上影響深遠,被稱為“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的序幕。不過因為前文提到的阿爾及利亞的特殊地位,導致阿爾及利亞註定不能像摩洛哥,馬拉加西等殖民地那樣可以和法國和平分手(二戰後越南獨立戰爭法國介入除了殖民傳統,還有東西方陣營的鬥爭因素,所以很快法國撤出後越南戰場很快被美國接手),最終阿爾及利亞用了8年之久(1954-1962)的武裝鬥爭,雙方付出巨大的傷亡才獲得獨立。

    因為阿爾及利亞的反抗和衝突,法蘭西第四共和國陷入重重危機,最終戴高樂也因為此次危機重新被啟用,建立了第五共和國。

    不過,阿爾及利亞的反抗和法國的鎮壓所引發的社會傷痕至今尚未化解,體現在法國和阿爾及利亞糾結的關係和阿爾及利亞移民問題之上。

  • 4 # 聯合防務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1945年5月8日阿爾及利亞的慶祝勝利遊行以及隨後的鎮壓和屠殺吧。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因為阿爾及利亞人在慶祝勝利遊行中打出了要求獨立的標語。5月8日當天,阿爾及利亞人在首都阿爾及爾東側的塞提夫城遊行慶祝二戰勝利日。遊行人群中有人趁機表達政治訴求,他們高舉著阿爾及利亞旗幟並高喊要求獨立的口號,示威很快演變成一場暴亂,當地歐洲人被當成“法國存在的象徵”而遭到殺害。對此,法國殖民當局以掃蕩政策加以迴應。根據法國官方的統計,塞提夫事件造成了103個歐洲人和1500個穆斯林的死亡。但許多阿爾及利亞歷史學家通常認為真實數字要遠高於1500。

    法華人對於阿爾及利亞人要求獨立的訴求如此敏感也是有原因的。阿爾及利亞本身在法國的殖民體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由於面積廣大,加上鄰近法國本土,法華人事實上是把阿爾及利亞當作接近於本土的地位來對待的。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阿爾及利亞從1848年開始就和本土一樣設立若干個省。因此,阿爾及利亞之於法國,就如同印度之於英國,其地位之重要是無論如何高估也不為過的。

    二戰期間,美國成為整個歐洲的救星和希望,因此,羅斯福在《大西洋憲章》中提出“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時,丘吉爾儘管不滿,卻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來。作為重要參戰國之一的英國尚且如此,一開始就投降的法國更加沒有置喙的餘地。阿爾及利亞人也因此就認為法國默認了《大西洋憲章》中的這個原則。

    1945年,歐洲戰場雖然勝利了,但對於法國而言才剛剛重生,一切都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亟待依靠殖民體系為本土輸血打氣,重新恢復。這種時候,對法國來說最重要的阿爾及利亞提出獨立,無疑是動搖整個法國殖民體系的致命一擊,法華人當然不能忍,於是做出了強硬的反應。

    但畢竟殖民地獨立的浪潮誰也無法阻擋,法華人的強硬反應反而成了激化阿爾及利亞與法國關係的導火索。事後來看,塞提夫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民族解放陣線(FLN)成員的Mohammed Harbi 後來寫到:“阿爾及利亞戰爭始於塞提夫”。T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強迫自己合群,不辛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