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雲吐秀

    看項羽垓下之敗不肯過江東。船公勸他,還有幾十萬江東父老,可以助他東山再起。項羽說:昔日帶出江東八千子弟兵,今無一生還,所以有何臉面見江東父老,於是自刎。各位看官,項羽真的是僅僅無臉見江東父老就自殺的人嗎?

    我認為沒有那麼簡單 ,項羽征戰多年,死的不計其數,戰爭總是互有傷亡。但當時的情況不一樣了,劉邦已掌握全域性,諸侯大多歸順,為了奪取天下,不會放過項羽,劉邦發現項羽跑了,派灌嬰帶五千騎兵,我計算一下,項羽逃跑時帶了全部騎兵,大概是七八百人,騎兵在當時是機動部隊和絕對精銳部隊,按這個比例測算劉邦的兵力在十五萬左右。可以說是劉邦全部的精銳。如果項羽到了江東,欲圖東山再起,現在追來的是五千騎兵,再後面來的就是全部人馬掩殺過來,有張良這樣的謀士,韓信這樣的將領,他項羽已經沒有能力與劉邦抗衡。只要他過江,劉邦不會給他東山再起的時間和機會,他給江東帶來的不是東山再起,而是血雨腥風,一場浩劫。這一點項羽是十分清楚的,劉邦宣佈了項羽十大罪狀,不殺項羽誓不回兵。

    所以,此時項羽要救是的江東父老,這也可以看成項羽的婦人之仁,劉邦不過是要我項羽的腦袋嗎,給就是了,天下戰事也就結束了。有一事可以佐證,項羽死後,其封地魯縣為楚國堅守城池,屠城也不降,直到把項羽首級挑給他們看才降。

  • 2 # 權謀家

    他其實不是不肯,即使過了,也沒什麼前途。因為原因有如下三點。

    第一,人才結構凋零。范增死了之後。項羽基本上沒有智囊,沒有了屬於自己的政治班子,就是一群部隊,一群武夫。完全的無後勤作戰。

    第二,軍隊主力滅失。項羽的部隊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下,已經喪失殆盡。即使退回到江東,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攻。

    第三,劉邦已經完全佔有優勢。對項羽已經形成了合圍。他的地盤已經壓縮到很小的部分。已經從整體實力上無法對抗劉邦。

    所以說,即使項羽度過江東。也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滅。

  • 3 # 太史叨叨令

    項羽不過江東是想通了一個問題:英雄最終是鬥不過流氓的

    楚霸王項羽兵敗逃到了烏江邊上,本有一葉輕舟飄然過江而去的機會,他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把一顆大好的頭顱讓那些小人拿去爭功,這讓多少後人百思不得其解,他為什麼就不肯過江去呢?

    江東是楚霸王的根據地,即使到了楚漢戰爭後期,像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尉等人依然惟霸王馬首是瞻。所以連唐代大詩人杜牧也納悶,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是呀!忍得一時之恥,重整旌旗十萬逐鹿中原,那鹿死誰手還正未可知呢!

    不肯過江的最通俗的說法是,西楚霸王自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他是為了面子而自刎烏江的。歷來大家都對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飽含同情並高度讚揚。李清照的一首《烏江》寫出了大家的心聲:“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種說法應該是始於太史公司馬遷,他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項羽突出重圍,來到烏江邊,此時烏江亭長勸他即刻渡江,可項羽卻苦笑:“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這裡太史公寫史卻是小說家筆法,他著史時霸王已死七十餘年,他與亭長的對話何由知之?毋寧說是借霸王之口抒太史公之情懷耳!當然,筆者也特別願意西楚霸王就是因此而死,英雄本當如此,寧可站著死於天地之間,也絕不會忍辱苟且而偷生!

    第二種說法來自於愛情派。有說英雄難過美人關,虞姬之死使霸王萬念俱灰,因而他是為了愛情而死的。

    這當然是一段悽美的愛情。項王當時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

    美人之血染紅了霸王的徵袍,“虞姬死而子弟散”,於是霸王選擇和美人同生共死,黃泉路上也要聯袂同行、載歌載舞。但是這隻能是一段美好的想像,虞姬是死在垓下的,霸王要殉死也不會再跑到烏江邊上,當場就跟著自殺才是感天動地的千古絕唱。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還天下一個太平。這簡直是地藏王菩薩才有的思想高度,霸王好戰殘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忽然之間開始可憐天下蒼生,這個人設的轉折似乎來得太過生硬。

    個人認為,楚霸王有了逃生的機會反而決定以自刎而結束生命,是他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想通透了,他就不想再作無謂的努力,乾脆一死了之。

    在兵臨絕境,四面楚歌的時候,楚霸王一定在反覆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想當年,自己從江東起兵,所到之處望風披靡,三年而滅秦,大封諸侯於天下,他們哪個不得跪著來見我?後來跟這個地痞流氓劉邦開了戰,這樣的人要武藝沒武藝,要才學沒才學,要臉皮沒臉皮,這是一個連他爹都可以捨棄不顧,你要煮他的老爹,他還聲稱要喝碗湯的奸賊!歷史舞臺玩的不是武藝,不是英雄氣概,玩的就是劉邦擅長的那些噁心玩意兒,什麼下三濫的伎倆他都能用出來,這樣的傢伙才無往而不勝。

    即使我過了江東,再招十萬子弟兵諒也不難,可我有把握戰勝這個奸賊嗎?我沒有他那樣厚的臉皮,更沒有他那樣黑的心腸,我終究還是打不過他!

    既然如此,我還過江東去幹什麼呢?再讓江東父老賠上十萬子弟的性命?與其那時再死,還不如現在就做個了斷!

    “虞姬死而子弟散”是項羽自殺的前提,他應該是在自省的過程中悟出了自己的致命弱點,再加上他生就的寧折不彎的性格,他自刎於烏江似乎勉強能說通了吧?

  • 4 # 考古學酥

    這是李清照寫的一首詩,寫這首詩的背景可能是和當時宋軍南渡有關吧。詩裡面說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件事史書有載,歷來傳說也多,應該是歷史的真實事件。

    這要從項羽和劉邦,以及其他人一起起兵滅秦開始,約定誰先入咸陽,誰便先王,後來雖然劉邦先入咸陽,但是項羽兵力強,且每戰必勝,所以項羽設鴻門宴打算誅殺劉邦,劉邦畢竟是弱勢一方,鴻門宴最後計謀未成,但項羽也得到了天下之王的權利。於是項羽取秦而代之,並分封諸侯,為了斷絕劉邦造反之心,因此將劉邦分封到了西蜀,也就是四川盆地,那個地方四面環山,去了以後,你可以在裡面安然稱王,住的舒舒服服,就像上古時期蜀王一樣,但是你要想出來與大家爭奪天下,那可就難了,而且項羽還安排了人在出蜀的門口堵著劉邦呢。可是劉邦最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是出來了,不僅如此,居然還有實力與項羽爭奪天下,最後劃楚河漢界,再最後與項羽決戰,並勝利,所以最後項羽被劉邦圍在垓下,垓下大概在現在的安徽固鎮一帶,離項羽老家彭城,也就是徐州,已經很近了。可惜,在垓下的時候,項羽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劉邦讓將士唱彭城的民歌,項羽的子弟兵瞬間崩潰,項羽此時何嘗不是快要崩潰了呢。後來又聽到劉邦那頭唱,人心皆項背,天下已屬劉。此時大概項羽已經知道垓下一戰,自己必敗無疑了。

    於是項羽突圍,並且成功,可惜子弟兵已經零落殆盡,後來傳說項羽本有船可渡,卻放棄了,最終項羽的頭顱被自己的老鄉送給了劉邦。

    那麼從這些事情來看,項羽不肯回江東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項羽一生都在贏,只輸了兩次,一是大家一起相約誰先入咸陽,誰就是咸陽的王的時候,此時項羽輸了,第二次,與從蜀地出來的劉邦決戰,項羽輸了。輸的都是同一個人,而這個人,無論氣量,俠義,膽色都不如自己,項羽可以輸,卻不能輸給這樣的對手。所以項羽心有屈辱。

    第三,失去了子弟兵,失去了心愛人,失去了曾經的天下,但西楚霸王也畢竟是曾經的中原之主,項羽如何能以失敗者的顏面苟活。所以項羽有氣節。

    最終項羽自刎烏江。留下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氣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駐美大使郵件中稱美國白宮政府“無能”,大家怎樣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