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水清風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崛起於江東,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都督的運籌帷幄密不可分。那麼都督是一種什麼樣的官職,算不算東吳軍隊的總司令呢?

    在東漢武將職位以將軍為主,共分六品,其中一品大將軍,地位最高,掌管朝廷的實際軍權。如《三國演義》中的何進就是獨斷朝綱的大將軍。到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出現了將軍濫置的現象,也就是說,將軍越來越不值錢了。為了明確職權,各勢力便設立都督一職。

    孫權所任命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都督,是東吳荊州防線的總指揮,其實,他們還有另外一種稱呼:荊州太守。其主要任務是負責與劉備,曹操集團作戰。而荊州戰事關乎東吳的生死存亡,自然有孫權的肱骨之臣擔此大任。沒有孫權點頭,這四位都督是調動不了其他地方的駐軍。

    史書讚美四人:為一時英傑,真所謂社稷柱石,與國為存亡之臣也,據守荊州三四十年,為威名將。這四位都在史書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周瑜火燒赤壁定三分,魯肅提出聯劉抗曹的戰略,呂蒙白衣渡江襲荊州,陸遜火燒連營。四人前後雖皆為都督,周瑜權力最大,魯肅次之,呂蒙,陸遜則完全在孫權控制之中。

  • 2 # 靖遠0204

    因為受演義和影視劇的影響,東吳四大都督的說法流傳甚廣,不過詭異的是,在正史中,東吳四英將只有陸遜擔任過大都督一職。但是四大都督都屬於前敵總司令,而東吳軍隊的總司令只能是孫氏父子。

    周瑜在孫策時代先後為建威中郎將、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孫權繼位後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眾事。唯一與大都督沾邊的是208年孫權討伐江夏黃祖時,以周瑜為前部大督,同年曹操南下荊州,孫權分別封周瑜程普為左右督,但無論前部大督還是左右督都是臨時差遣,屬於戰時官職,事後就卸任了。周瑜大破曹仁後,被孫權封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聚江陵,而偏將軍成為周瑜的最高軍職(此時劉備為左將軍領荊州牧,關羽為蕩寇將軍領襄陽太守,張飛為徵虜將軍領宜都太守,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而孫權的正式官職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自己才是雜號將軍,不可能任命大都督的)。

    魯肅在孫權時代為贊軍校尉,周瑜病逝後先後為奮武校尉,漢昌太守、偏將軍,破皖城後為橫江將軍(此時孫權為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呂蒙在孫權時代先後為平北都尉領廣德長、橫野中郎將,隨周瑜破曹仁後拜偏將軍領尋陽令,曹操出濡須時,孫權以呂蒙為督以拒曹操,之後被封為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呂蒙又兼任漢昌太守。奪取荊州後,呂蒙被封為南郡太守孱陵侯。(此時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

    陸遜在孫權時代先後為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呂蒙稱病時以偏將軍右部督代蒙主持西線軍事,破關羽後為宜都太守,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平定荊州後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劉備東征伐吳時,孫權封陸遜為大都督、假節(此時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孫權稱帝后,陸遜先後被封為上大將軍、丞相、荊州牧、右都護、江陵侯等。四大都督中真正擔任東吳大都督的只有陸遜一人。

    事實上,在漢末三國時期,無論是前部大督、左右督、左右部督,還是大都督,都是臨時加官。而大都督做為節制諸軍的統帥,需要大王或者皇帝才能任命。之所以周瑜、魯肅、呂蒙未曾獲得此號,是因為當時孫權官爵過低,不可能任命比自己官爵還高職位;而陸遜之所以能當上大都督,是因為孫權已經成了大將軍、吳王,有資格去冊封大都督。

    雖然周瑜、魯肅、呂蒙未曾獲得大都督之職,但他們和陸遜的作用一樣,都是東吳的前敵總司令,至於東吳軍隊的總司令,當然屬於孫堅、孫策和孫權了。你覺得呢?

  • 3 # 棍哥觀史

    我們所說東吳“四大都督”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實真正的東吳都督雛形為赤壁之戰時的程普與周瑜,即“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而東吳每設都督一職,不同時期,不同戰事,所統兵權也有很大差異。而大都督一職由魏國創立,吳同魏制。常設都督,行大都督職。

    周瑜

    周瑜被任命大都督一職是在建安十三年春,孫權欲討伐江夏之時,以周瑜為前部大督。又根據《吳主傳》記載,此戰為孫權親征,因此周瑜也只是作為陣前指揮的身份出征,並非三軍總司令,統帥之權仍由孫權掌握。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三國志.周瑜傳》

    曹操奪得荊州以後,孫權在戰與降的問題上問計於百官,周瑜是主戰一派,先是請三萬兵馬,請往夏口設防,後得知曹操率眾十五六萬,又言“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但孫權還是以“五萬兵難卒合”為由,只撥調三萬精兵給周瑜,協同程普、魯肅開往前線,並言“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因此,此時的周瑜大都督所能掌控的兵馬也就只有三萬餘人,東吳多半兵馬的調動還是孫權說的算。

    周瑜的大都督一職雖兵馬調動的數量有限,但是東吳在大戰時期,正式設立的兵馬總指揮,雖未有假節之權,但有生殺權宜之實,即都督之令代表孫權之令,只是這種戰時職位設定時間不長,赤壁之戰得勝以後,此職位延續到與曹仁對峙於江陵,隨後曹仁退軍,周瑜的大都督一職雖仍有名,但已無實,以南郡太守之職屯兵於江陵,此時的所統兵力也大大削弱。

    魯肅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周瑜《三國志》

    魯肅也是赤壁之戰前的主戰一派,並是孫劉聯盟的撮合者,並以贊軍校尉之職協助周瑜的赤壁之戰。周瑜病重之時上書孫權推薦魯肅接任其軍職,孫權即拜魯肅為奮武校尉,代替周瑜領兵,但“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又令程普接任南郡太守,這裡首先能看出魯肅能夠調動的兵力在四千左右,而且孫權將周瑜之職一分為二,軍權由魯肅掌管,而政權由程普接管,因此,魯肅的所謂“大都督”一職實際並非有實,在史料裡也未提到孫權封其為大都督這一記載。

    建安十九年,魯肅“從權破皖城,轉橫江將軍”。如果說魯肅為大都督,按照周瑜之先例來看,軍師行動當自行做主,又怎用跟隨孫權一道參與戰爭。因此,“代瑜”之說被演義冠名為東吳第二任大都督實為杜撰。

    呂蒙 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三國志.呂蒙傳》

    呂蒙從赤壁之戰一直跟隨周瑜建立軍功無數,後得孫權提點,又自學研書,有“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的美贊。直到魯肅去世,呂蒙成為東吳軍中第一人。並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故地,被封南郡太守,這也是當年周瑜的職位,但封爵未下,會蒙疾發,不就便病死。

    從呂蒙向孫權請示後,獨立發動的奪取荊州之戰從性質上來看,有自主調動兵力,發動戰爭的權力,這一點上是具備大都督之職的影子,但史料也未提及孫權拜其為大都督,因此,第三人大都督一說也顯得論據不足。

    陸遜

    陸遜於黃武元年,劉備東征之時,被孫權拜為大都督,假節,督五萬人拒敵。這也是東吳大都督一職發展為頂峰並且成熟的一個標誌,陸遜享“假節”一權,因此對於孫桓被圍於夷道不管不問也顯得很有底氣,並且在掌兵數量上,已經能夠獨自調動東吳全國三分之一的軍力,這也是前任大都督所不具備的。

    黃武七年,曹休進攻皖城,孫權再拜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抵抗曹休。這裡說明陸遜在贏得夷陵之戰以後是沒有再掛大都督一職的,否則此時不會多此一舉再拜為大都督,由此可見,東吳的大都督一職是戰時設定,且是危及國家安全之時才會設立,赤壁之戰的周瑜,夷陵之戰的陸遜,都是面對敵國舉眾伐吳而設立,因此更好的說明了魯肅和呂蒙未設大都督的原因。

    都督一職是由戰時設立,常督一個戰區,如陸抗後期“都督西陵”等,掌管整個戰區的兵馬調配和軍事部署,而在面臨國家危難之際,周瑜這樣的大都督是代行君主權力,具有調配全國軍力和資源的權力,但孫權依然是最高統治者,周瑜所有行動要報孫權同意,陸遜雖假黃鉞,但實際上與周瑜相同,凡事還是要上報,得孫權同意才能實施執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鮮帶子絲瓜湯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