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瓶子的帶娃日記

    黃鱔為底棲生活魚類,也具有兩棲動物的某些特性,它對環境的適應力較強,在各種淡水域中幾乎都能生存。在自然環境中,黃鰭喜歡生活在湖泊、水庫、溝渠、池沼、塘堰、水田等水域的淺水底層;水流較緩的溪流、江河緩流處也有黃鱔生活。黃鱔尤其喜歡生活在水質中性和偏酸性( pH 值在 6 . 5 - 7 . 2 之間)、腐殖質多的水域環境中,自然條件下,黃鱔常利用自然縫隙、石礫間隙和漂浮於水面的水草叢間棲居,也能在富含有機質的軟泥中自行打洞穴居.黃鱔和其他許多談水特種水產品一樣,晝伏夜出,喜歡生活在清靜的水域環境中。

  • 2 # 湘村新農人

    黃鱔魚的生活習性:

      (一)洞穴性(棲息)。鱔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底棲魚類,要求生活環境相對穩定,喜歡在光線較暗、水溫差小、人為干擾少的地方棲息。喜歡棲息在鬆軟且腐殖質多的淺水和靜水淤泥中,離地面約30釐米營居生活。鱔魚喜鑽洞棲息,直接鑽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個甚至多個洞口,另有一個專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寬大和隱蔽。鱔魚的穴居性隨溫度、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不同區域和不同規格的鱔魚穴居性也不同。

      無論採取哪種養殖法,如網箱、庭院、工廠化養殖和有土或無土養殖,養殖水位都宜淺,並設定魚巢或種養水草。實驗發現,鱔魚無巢雖吃得多,但運動量大,能量消耗多;有巢則反之,因而最好採取半遮蔭式的健康養殖,使鱔魚吃得多消耗少從而快速增肥,提高養殖效率。

      (二)性逆轉性。鱔具有性逆轉性,一生中先雌後雄。從胚胎至性成熟期,即鱔魚1--2冬齡,體長30釐米以下者一般為雌性。雌鱔產卵後,進入雌雄間體期,這時鱔魚無繁殖能力,並且性別較難鑑別。隨著年齡和體長的增加,雌性卵巢也逐漸變為精巢,過渡到雄性。鱔魚體長在50釐米以上者一般為雄性,而且終生為雄性。

      鱔魚的性逆性受營養的影響,食物匱乏時性逆轉提前。在雌鱔繁殖期應投餵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飼料,這樣有利於鱔魚繁殖和生長。因為雄鱔生長速度是雌鱔的2倍以上,所以,必要時使鱔魚雄性化而越過繁殖期,可以增加經濟效益。

      (三)偏食性。鱔魚是典型的以肉食為主的兇猛魚類。食量大且貪,日攝食量佔體重的5%--10%。鱔魚也能忍耐飢餓,長時間不食也不死,但是其身體消瘦,抵抗力下降且易患病。鱔魚喜食鮮活餌料,不食不適口或腐爛變質食物,最愛喜食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等幼蟲,其次是陸生昆蟲和蚯蚓,若將河蚌、螺螄去殼後也很愛食。鱔魚的攝食方式為魚類中較少見的啜吸式,在有效的範圍內快速出擊吞食獵物。若已長期投餵某種餌料,要想改變其食性也比較難,因此對野生鱔魚應在短期內加以馴餌。根據此特性應選擇一種可供長期投餵、成本低和增肉率高的人工配合飼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燈光,引誘昆蟲入池供鱔魚進食。

      (四)群聚性。鱔魚喜群聚成團,而且能聚能分,個體小的鱔魚更是如此。其主要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力量來適應和調整生存環境。鱔魚若經常獨居或不鑽洞者多屬不正常。

      這一特性,適宜高密度養殖和鑑別鱔魚質量。為防止鱔魚成團纏繞相互嘶咬,可混養泥鰍。放養比例一般為100尾鱔魚中放7--8條泥鰍。

      (五)敏感性。生存環境的突然變化,以至鱔魚生理生化不協調而引起的病變。如:種族的改變、水質被農藥化肥汙染、水溫和pH值等突然變化。但鱔魚對環境的緩慢變化適應性強,“練苗”是養殖鱔魚經常採取的緩衝方法。在移養和運輸的情況下,若水溫變化大,必須採取梯度降溫或升溫,比如水溫要從28℃降到20℃時,應在幾小時之內分3--4次換水,以逐漸降到所需溫度。

      (六)喜溫性。鱔魚是生活在較溫暖地區的魚類。其生長溫度為15--28℃;最佳攝食溫度在22--28℃。水溫在0℃時會凍死;小於10℃時不食不長並開始越冬;在10--15℃時少量攝食,只能維持生理需要;水溫大於30℃則會入洞度夏;大於35℃會“中暑”,嚴重的甚至死亡。

      人工養殖鱔魚要做好鱔魚的防暑越冬管理工作。有熱源的地方,應使鱔池水溫終年保持20--28℃,能免除鱔魚冬眠,使其全年攝食生長,從而提高產量和效益。

      (七)耐低氧性。從實踐中發現,鱔魚不喜歡太乾淨激流的水,故現在推廣間歇式無土養殖。其他魚類在運輸時要灌水充氧,而鱔魚運輸只要保持身體溼潤就可以,不帶水也不充氧。鱔魚的這一特性為養殖和運輸提供了方便並節約了成本。

      (八)引誘性。鱔魚個體間的行為有相互的誘導性。鱔魚在吃食和逃跑時,只要有少數鱔魚試探性成功後,所有的鱔魚都能立即跟隨而上。這一特性利於人們進行捕捉和人工配合飼料的馴食。

      用什麼方法捕捉野外黃鱔?介紹一下野生黃鱔種苗的採集方法。一共有三種方法,我分別來做介紹:

      1.直接從野外捕捉野生黃鱔種苗。每年4-10月份,可以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捕捉,特別是悶熱天或雷雨後,出來活動的黃鱔最多,晚間多於白天。一人一次可以帶200只鱔籠黃鱔種苗。晚上或者雷雨過後放入田間的水溝中,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捕捉到黃鱔。用鱔籠捕捉黃鱔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最好用蚯蚓作誘餌,每隻籠子一晚上取鱔苗2-3次;二是捕鱔籠放入水中的時候,一定要將籠尾稍稍露出水面,以便使黃鱔在籠子中呼吸空氣,否則會悶死或得上缺氧症。黎明時將鱔籠收回,將個體大的黃鱔種苗出售,小的留作鱔種。用這種方法捕到的黃鱔種苗,體健無傷,飼養成活率高。

      另一種方法是晚上點燈照明,沿田埂渠溝邊巡視,發現出來覓食的鱔魚,用捕鱔夾捕捉或徒手捕捉。捕捉時,儘可能不損傷黃鱔的身體。捕到的黃鱔苗應該馬上放養。

      2.在市場上採購鱔種;要選擇健壯無傷的黃鱔。應該選購一直處於換水暫養狀態的籠捕捉黃鱔種苗作為飼養物件。凡是受到農藥侵害的黃鱔和藥捕的黃鱔都不能作種苗放養。一般可以將黃鱔品種分為三種:第一種,體色黃身上有大斑點,這種鱔種生長快;第二種,體色青黃,這種鱔種生長一般;第三種,體色灰,斑點細密,這種鱔苗則生長不快。鱔苗應該分開飼養。每公斤鱔種生產成鱔的增重倍數是:第一種為1:5~6;第二種為1:3~4;第三種為1:1~2。鱔種的大小最好是每公斤20~50尾,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重倍數低,單位淨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放養哪一種規格的鱔種還得考慮市場因素。如果春節前後市場上規格大的商品鱔價格很高,養殖者也可以適當考慮放養大規格的鱔種。

      3.半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

      (1)模擬野外自然產卵環境,在養殖池中讓其自然繁殖。每年年底,從人工養殖的成鱔苗中,選擇體格健壯、尾重100~200克,體色黃而有光澤的個體,集中在富含有機質土壤的池中越冬,待轉年6~7月自然產卵繁殖。當池中水溫達到15℃以上時,要加強對這批鱔魚的投餌餵養。在繁殖期要密切注意鱔魚產出的卵和孵化的鱔苗,發現卵後可以取出來專門孵化,發現苗也要及時撈出按不同規格分池放養,以防大鱔魚吃小鱔魚、相互殘食。在培育池內,可以先用雞糞等有機肥培育出浮游生物,然後將鱔苗放入,讓鱔苗靠吃浮游動物生長。如果浮游動物不足,則可以輔助投餵一些煮熟的蛋黃漿。幼鱔一經開始吃食,就可以逐漸分散活動。

      (2)在野外收集黃鱔受精卵,然後人工孵化育苗。在每年盛夏的時候,有些湖岸沼澤地區和農村的水溝、水稻田,常常可以見到一些泡沫團狀物漂浮在水面上,這有可能是黃鱔的孵化巢。當發現這種現象時,應該及時用瓢或盛飯的勺子輕輕將它撈起,放在已經盛入新水的面盆或水桶中。而後,將鱔卵小心地放在鱔卵孵化器中孵化。

  • 3 # 觀劇社群

    鱔魚往往蓄養於池塘或稻田中,棲息在池塘、小河、稻田等處,常潛伏在泥洞或石縫中。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魚類多用鰓呼吸的,可是鱔魚卻獨具一格,它的鰓退化了,靠喉部的表面微杭亭奪惶懿耗額同帆括細血管直接吸取空氣,所以我們要使鱔魚鮮活,必須使它保持潮溼,存放在陰涼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八十多歲的老人經常耳鳴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