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風看世界
-
2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幾句話(《道德經.四十章》)的意思是:
偉“大”的法“器",是在領導班子(日)不願被“免”職的“晚"些時候的“晚”上一樣的絕密條件下,按時進行無記名交換、投票才能"成"功;偉“大”的交換、票決,一錘定“音",是人們“希"望的有希望的發"聲";偉“大”的吸收不同意見、候選人,淘汰錯誤意見、候選人,吸收氧氣,撥出二氧化碳的“象"行動沒有“形"狀。
-
3 # 無名草2020
佛教導我們:“一切音聲如谷響”。最大
最響的聲音反而更寂然;最方最正的東
西反而無稜無角;最高最大的形體,反
而無象(相)。大道就是這樣玄妙,無聲
勝有聲,不可名狀。
大象無形"一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說到"道"的至高至極境界時,引用了"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說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稜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較晚,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大象無形"可以理解為:世界上最偉大恢宏、崇高壯麗的氣派和境界,往往並不拘泥於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現出"氣象萬千"的面貌和場景。
"厚德載物"、"大象無形",從不同的角度講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載萬物,相容天下,故總體上似無"定形";由於"固無定形"而能容納"多形",時時吞吐吸納外來之物,以壯大豐富自己,故能看似"無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老子個人過分主張"陰柔",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相悖謬,他還常用"辯證"的方法來為自己消極"無為"的主張做論證,這一點了不可取。但是,他所說的"大象無形"倒有陽剛之氣,用"大象無形"來形容中華文化的特點,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羅永珍、生機無限的偉大精神氣質,倒是非常貼切的。
古人以樸素的方式,闡明瞭中華文化的宏觀定位和發展定向。可以說,"厚德載物"和"大象無形",正是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偉大國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氣派,是一個有志於肩負人類歷史重任的偉大民族共同體所需要、所應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風格和整體面貌。
在幾千年的實踐中,這種"厚德載物"、"大象無形"的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底蘊和活力資源,被一代又一代華人自覺不自覺地(在很多情況下是未必自覺的)保持和發揚起來,成為中華民族不斷成長壯大,歷經無數劫難而不衰敗潰散,並能夠取得成功和輝煌的一個重大條件。
一個人的生命能延續多長時間好像是一個定數,每個人自己無力改變許多,怎樣更好地享受生命?就成了人類永遠的追問。每個人都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怎樣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義的地方去?從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命呢?那就讓情感熱烈深沉而不矯飾喧囂,教智慧雋永明快而不邀寵於形。也就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靈魂偉岸,精神高尚,情趣雅宜的體現。這樣的人走著穩當,坐著端莊,站著堅實,臥著安恬,使人望而起敬。他們,雖形謙音微,卻使人深信:他們將有限的生命用到了是處。"
人年輕時很難“希聲,無形”。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為實現野心和幻想,總是擔心錯過什麼,總是匆匆趕往某個目標,於是心境未免浮躁起來。而浮躁的心靈,正是書寫莊嚴人生的大忌。因為它時時會被些微的社會震動,自然災變以及情感際遇等導因,發生空耗生命的衝動和無為的吶喊。這樣的情感貌似很奔放,很無忌,很痛快,很壯烈,實則活的很空洞,很痛苦,很悲哀,只不過當時被表象所迷惑而已。直到攀上了絕頂,領略過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才體會到“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從而生出一種散淡的心境。蘇東坡就曾說過“寄至味於平淡”,梁實秋也曾發出過“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慨嘆。有了散淡的心境,就會比以往沉著,平實,並時時循著生存智慧的步伐走,下山就從容多了。即使遇到難以抗衡的災變,只要一息尚存,也會珍惜賴以生存的精力和潛能,把心靈中因重創而發出的不合時宜的聲音化為歷史悠遠的長鳴!“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大音希聲,正是蘊含這種深刻內涵的強音。
“人心有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芳”。真正偉岸的人,不會因為靈魂空虛而去誇大自身的形象,而是要達到”念淨境空,慮忘形釋“的境界。他們的精神世界已衝破了區區肉體,化為人們的情感世界與智慧視野。大象無形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人格的塑鑄。
真正要達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談何容易,但人生總要有追求,也許,這將是我窮此一生所要達到的境界,無論實現與否,只要盡力去做了,無怨無悔。